支持fsr的游戏是哪些?
首发游戏包括《22 Racing Series》、《纪元1800》、《邪恶天才2》、《众神陨落》、《终结者:反抗军》、《银河破裂者》和《KingShunt》。
除了首发的7款游戏之外,还有12款游戏将很快提供对FSR的支持,其中包括了大量玩家喜爱的《生化危机8:村庄》、《孤岛惊魂 6》等。
此外,Crystal Dynamics、Focus Home Interactive、卡普空、育碧、Unity、艺电等44家游戏开发商或平台宣布将支持FSR。
FSR 技术性能
AMD FSR 超分辨率技术支持 Radeon RX 6000、RX 5000、RX 500 和 RX Vega 系列的显卡,还有 RX 480、RX 470 两款,以及英伟达 GTX 10 系列以来的显卡。
FSR 技术围绕先进的空间放大算法而开发,通过超高画质的边缘和独特的像素细节来优化游戏。在展示的测试中,在启用超质量的情况下,《众神陨落》在 4K 分辨率下运行的帧数为 49fps,开启 FSR 后,帧数提升到了 78fps,提升了 59%。同时,FSR 技术还支持 4K 分辨率下的正常质量、平衡和性能模式,此模式下,游戏的 FPS 可以提高两倍多。
宇宙中八大行星的位置都在哪里?
“宇宙中八大行星的位置”这个说法不准确。
准确的说,应该是: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
对宇宙中的行星,目前人类知之甚少。人类目前了解比较多的太阳系的行星。
原来,人们认为太阳系有九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在2006年8月24日于布拉格举行的第26界国际天文联会中通过的第5号决议中,冥王星被划为矮行星,并命名为小行星134340号,从太阳系九大行星中被除名。所以现在太阳系只有八颗行星。也就是说,从2006年8月24日11起,太阳系只有8大行星,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说完了“宇宙中八大行星”,我们再来说说它们的位置。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只是一个相对的说法。
在无限的宇宙空间,没有东西南北之分。
在无限的宇宙空间,确定位置,首先要定一个观察点,然后才能确定,并且只能确定:前、后,左、右,上、下。
太阳系八大行星,相对于地球上的观测者的位置,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我们知道,太阳系八大行星围绕着一个共同的圆心——太阳,作近似于圆的圆周运动。由于它们距离太阳的距离(半径)各不相同,它们各自的线性运动速率互不相同,因此,它们在太阳系中的相对位置时刻在发生变化,相对于地球观测者来说,它们忽东忽西,忽南忽北,忽早忽晚,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有关太阳系八大行星在地球上不同观测点(位置)、不同时间段的天球显示位置,应以天文台提供的行星观测时刻表为准。
兹不赘述。
准确的说,应该是: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
对宇宙中的行星,目前人类知之甚少。人类目前了解比较多的太阳系的行星。
原来,人们认为太阳系有九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在2006年8月24日于布拉格举行的第26界国际天文联会中通过的第5号决议中,冥王星被划为矮行星,并命名为小行星134340号,从太阳系九大行星中被除名。所以现在太阳系只有八颗行星。也就是说,从2006年8月24日11起,太阳系只有8大行星,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说完了“宇宙中八大行星”,我们再来说说它们的位置。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只是一个相对的说法。
在无限的宇宙空间,没有东西南北之分。
在无限的宇宙空间,确定位置,首先要定一个观察点,然后才能确定,并且只能确定:前、后,左、右,上、下。
太阳系八大行星,相对于地球上的观测者的位置,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我们知道,太阳系八大行星围绕着一个共同的圆心——太阳,作近似于圆的圆周运动。由于它们距离太阳的距离(半径)各不相同,它们各自的线性运动速率互不相同,因此,它们在太阳系中的相对位置时刻在发生变化,相对于地球观测者来说,它们忽东忽西,忽南忽北,忽早忽晚,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有关太阳系八大行星在地球上不同观测点(位置)、不同时间段的天球显示位置,应以天文台提供的行星观测时刻表为准。
兹不赘述。
具体介绍建国六十周年的辉煌成就《3件 1重点2略写》
2006年10月8日,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0周年纪念日。50年来,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屡攀高峰;中国航天人独立自主,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以一腔热血谱写了中国的航天传奇,振奋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弦。
序章
1955年中央作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研制原子弹的决定后,作为运载工具的导弹(火箭)成为新的工作方向。在1956年春制定的《1956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中,原子能、火箭技术等新兴技术成为发展重点。全国掀起了“向科学技术进军”的热潮。
一、艰苦创业
1、高瞻远瞩,雷厉风行
1956年4月13日,航空工业委员会(简称航委)正式成立,聂荣臻任主任。在聂帅的主持下,30多名科技专家和一批军政干部、150余名应届大学毕业生陆续集聚北京,成为新中国航天事业创建的班底。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简称国防部五院)正式成立,首任院长钱学森。中国的航天事业诞生了。
2、引进技术,学习消化
国防部五院成立之初,原苏联给我国提供了重要的帮助。1956年10月原苏联先提供了两发供教学用的P-1模型导弹,1957年12月又提供了两发液体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P-2及一套地面设备,同时还向我国提供了导弹研制基地、发射基地的工程设计图纸,派遣了技术专家和导弹操作使用人员。
在原苏联的帮助下,我国开始了P-2导弹和C-75地空导弹的仿制工作,开始进行导弹研制基地、发射基地的建设,还组建了教导大队,学习导弹操作使用技术。
这期间,1957年10月4日,原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极大地鼓舞了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阵营国家。
3、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我国航天事业一直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中国建设强大国防的决心也毫不动摇。1960年11月5日,中国自己仿制的液体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一举发射成功。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近程弹道导弹。同年9月,上海机电设计院自行设计、制造的我国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T-7发射成功。
4、小结,开局成功
国防部五院成立之初,下设10个研究室,1957年重组为一、二分院,1961年成立三分院,1964年成立四分院。同时,相关科研院所不断加入国防部五院管理体系,充实完善了科研体系,这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1958年成立,1963年划归国防部五院建制)、上海第二机电工业局(1961年成立,1962年由国防部五院归口管理)、通信兵部军事电子科学研究院(1958年划归国防部五院建制)、导弹试验训练基地(1961年划归国防部五院建制)等。截至1964年,国防部五院已经初步建成覆盖导弹、火箭、卫星及相关系统领域,具有独立研究、研制、试验能力和条件的研究院体系。国防部五院的成立、建设及其成绩证明,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开局成功,为完成更大的历史任务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二、配套发展
1、“八年四弹”与导弹核武器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发展导弹核武器,解决运载工具已成为紧迫任务。1964年12月,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通过成立第七机械工业部的决议,由七机部统一组织和管理航天事业的研究、设计、试制、试验、生产。
1965年3月,七机部《关于地地导弹发展规划》获得批准。这就是“八年四弹”的发展规划,即在1965年至1972年的八年时间内,研制成功改进的中近程、中程、中远程、远程四种液体弹道导弹。这一规划在执行中虽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进度有所推延,但都基本实现。这对我国航天科技工业体系的形成与完善起到了积极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并为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新发展奠定了技术和物质基础。
1966年10月27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东风2号甲中近程导弹携带着自己制造的核弹头精确命中目标,两弹结合试验成功。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实用型导弹核武器,为打破霸权主义核垄断作出了巨大贡献。
2、航天三线,新基地新创业
六十年代中期,根据中央关于加强战备,加强三线建设,建立巩固的战略后方的指示,航天系统开始大规模的后方基地建设。广大航天职工从一线大城市来到三线深山僻壤,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经过20年风雨坎坷的努力奋斗,建成了航天三线基地。
3、东方红一号卫星与长征一号运载火箭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卫星研制工作受到较大冲击。为了加快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根据聂荣臻副总理的建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于1968年2月成立,有力地保障了卫星研制工作的正常开展。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转播了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全国各族人民无比喜悦。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掌握多级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的研制、发射与测控技术,这是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史上一个重大的突破,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4、小结,历史性的飞跃
七机部成立后,体制建设继续充实,技术体系继续完善,尽管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仍然在短时间内独立完成了西方强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获得的技术突破和工程成就,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历史性飞跃。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两极世界格局下,航天事业作为国防事业的重要部分,得到了全国的大力支持。但是,在世界处于和平和发展的进程环境里,航天事业面临转型
序章
1955年中央作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研制原子弹的决定后,作为运载工具的导弹(火箭)成为新的工作方向。在1956年春制定的《1956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中,原子能、火箭技术等新兴技术成为发展重点。全国掀起了“向科学技术进军”的热潮。
一、艰苦创业
1、高瞻远瞩,雷厉风行
1956年4月13日,航空工业委员会(简称航委)正式成立,聂荣臻任主任。在聂帅的主持下,30多名科技专家和一批军政干部、150余名应届大学毕业生陆续集聚北京,成为新中国航天事业创建的班底。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简称国防部五院)正式成立,首任院长钱学森。中国的航天事业诞生了。
2、引进技术,学习消化
国防部五院成立之初,原苏联给我国提供了重要的帮助。1956年10月原苏联先提供了两发供教学用的P-1模型导弹,1957年12月又提供了两发液体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P-2及一套地面设备,同时还向我国提供了导弹研制基地、发射基地的工程设计图纸,派遣了技术专家和导弹操作使用人员。
在原苏联的帮助下,我国开始了P-2导弹和C-75地空导弹的仿制工作,开始进行导弹研制基地、发射基地的建设,还组建了教导大队,学习导弹操作使用技术。
这期间,1957年10月4日,原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极大地鼓舞了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阵营国家。
3、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我国航天事业一直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中国建设强大国防的决心也毫不动摇。1960年11月5日,中国自己仿制的液体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一举发射成功。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近程弹道导弹。同年9月,上海机电设计院自行设计、制造的我国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T-7发射成功。
4、小结,开局成功
国防部五院成立之初,下设10个研究室,1957年重组为一、二分院,1961年成立三分院,1964年成立四分院。同时,相关科研院所不断加入国防部五院管理体系,充实完善了科研体系,这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1958年成立,1963年划归国防部五院建制)、上海第二机电工业局(1961年成立,1962年由国防部五院归口管理)、通信兵部军事电子科学研究院(1958年划归国防部五院建制)、导弹试验训练基地(1961年划归国防部五院建制)等。截至1964年,国防部五院已经初步建成覆盖导弹、火箭、卫星及相关系统领域,具有独立研究、研制、试验能力和条件的研究院体系。国防部五院的成立、建设及其成绩证明,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开局成功,为完成更大的历史任务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二、配套发展
1、“八年四弹”与导弹核武器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发展导弹核武器,解决运载工具已成为紧迫任务。1964年12月,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通过成立第七机械工业部的决议,由七机部统一组织和管理航天事业的研究、设计、试制、试验、生产。
1965年3月,七机部《关于地地导弹发展规划》获得批准。这就是“八年四弹”的发展规划,即在1965年至1972年的八年时间内,研制成功改进的中近程、中程、中远程、远程四种液体弹道导弹。这一规划在执行中虽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进度有所推延,但都基本实现。这对我国航天科技工业体系的形成与完善起到了积极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并为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新发展奠定了技术和物质基础。
1966年10月27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东风2号甲中近程导弹携带着自己制造的核弹头精确命中目标,两弹结合试验成功。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实用型导弹核武器,为打破霸权主义核垄断作出了巨大贡献。
2、航天三线,新基地新创业
六十年代中期,根据中央关于加强战备,加强三线建设,建立巩固的战略后方的指示,航天系统开始大规模的后方基地建设。广大航天职工从一线大城市来到三线深山僻壤,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经过20年风雨坎坷的努力奋斗,建成了航天三线基地。
3、东方红一号卫星与长征一号运载火箭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卫星研制工作受到较大冲击。为了加快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根据聂荣臻副总理的建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于1968年2月成立,有力地保障了卫星研制工作的正常开展。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转播了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全国各族人民无比喜悦。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掌握多级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的研制、发射与测控技术,这是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史上一个重大的突破,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4、小结,历史性的飞跃
七机部成立后,体制建设继续充实,技术体系继续完善,尽管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仍然在短时间内独立完成了西方强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获得的技术突破和工程成就,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历史性飞跃。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两极世界格局下,航天事业作为国防事业的重要部分,得到了全国的大力支持。但是,在世界处于和平和发展的进程环境里,航天事业面临转型
求罗隆翔的《在他乡》(科幻银河奖获奖文章)全文
在他乡[罗隆翔]
一、新金山市
法厄同星舰,新金山市,阳光明媚。
一个留着平头、戴着耳钉的年轻人坐在唐人街的警察分局里,分局长老赵坐在年轻人面前,像这种正值叛逆期又没胆子犯事的小毛头,老赵见得多了。“别用盯犯人的眼神看我,”年轻人说,“我是来报案的,我的摩托车被偷了。”
老赵登录警察网络系统,输人车牌号码,很快有了摩托车的下落,“我说郑维韩,你的摩托车也太破旧了,这已经是第二次被环卫工人当成丢在路边的垃圾给捡走了。下次记得挂块牌子标明:这不是垃圾,知道吗?”
郑维韩笑了笑,然后开始闲扯:“听说你这些天很闲?”新金山市不算太大,从夏人街、商人街、周人街到唐人街、宋人街,几条街道十个手指头就能数完,治安一直都不差。
老赵说:“也不是太闲。前面商人街出了一场小车祸,两辆自行车撞在一起,这是这个月唯一的‘大案’……昨晚又和你爸吵架了?”
郑维韩说:“老家伙在欧罗巴星舰闲得发慌,跑过来逼我去军校考研。”他当初就是死活不愿读军校,才跑到新金山市投靠舅舅,后来又瞒着父母报考了一所普通大学。舅舅是老赵的邻居,嗜酒如命,婚姻状况是结了离,离了结,几进几出杀下来,最后还是落得个孤家寡人,连个孩子也没有……两年前的冬天,下暴风雪的时候,他在小酒店里多喝了几杯,醉倒在大街上,第二天上午,人们才在厚厚的积雪下发现他的尸体。
“说到当兵,我年轻时也想过……”老赵说,“那时候我觉得当兵很威风,就报考了军校,跟你爸同一年报考的。不过,他考进去了,我落了榜,就考了警校。”他拍拍皮带上的佩枪,“二十几年了,这枪连一发子弹都没打过。”
郑维韩说:“我爸小时候是因为家里穷才去读军校,军校管吃住,不收学费。他常说那是玩命的活儿,十五年前他们全班五十几个同学全上了战场,只有五个人是活着回来的·,·…他都知道当兵死得快,现在居然还想叫我去送死!"
老赵说:“我猜啊,你爸的意思是他好不容易升到上校军衔,在军校里多多少少有些朋友,你去拿个高学历,然后在军中谋个文职,比前线的士兵安全得多,也比较容易升迁。”
“这我不管,”郑维韩根本听不进去,“反正我摩托车没了,待会儿你下班记得带我回家。”
二、唐人街的茶楼
唐人街里有很多不土不洋的玩意儿,比如,写着繁体字的招牌,故意装修成古典式钱庄的银行,宇宙闻名的中餐馆……当然还有这间茶馆。
人在他乡总是特别思乡吧?在法厄同星舰,有很多人昨天也许还穿着宇航服在太空站工作,今天一休息就赶回地面上,来到这街上那间闻名遐迩的“老胡同印象”澡堂泡个热水澡,看着布满水渍的天花板和故意种上青苔的墙壁,讨论某个星系上的新闻……钱他们不在乎,他们买的就是这种老家的感觉。泡完澡,换上旧式的服装去逛一逛那些占去半个街道的小地摊,都说这地方有正宗的地球味道啊。
骆驼茶馆是唐人街比较有名的茶馆,茶馆里有一位说书人,还有屯五个每天必到的拿着葵扇穿着旧式长袍喝茶聊天的老先生,有时甚至会过来一些猎奇的“老外”(外星人)。自从对面那家“马肿背茶馆”倒闭之后,骆驼茶馆的生意就更好了。那家“马肿背茶馆”被人发现用机器人冒充人类当服务生后,就没顾客上门了―这年头,顾客花钱买的是传统,上茶馆喝茶是身份的象征,好不好喝倒是其次。
当年,外公外婆担心舅舅没法养活自己,就把这家临街的骆驼茶馆交给了他,虽说茶馆那点儿收入发不了大财,但也饿不死人。
郑维韩心想:也许该多雇几个人了。上次人才市场那个拉二胡的老先生看起来不错,听说是某艺术学院的退休老师,只可惜要的薪水太高了……其实这间茶楼就算把员工全开除了,换上一批机器人也照样能经营得很好―说不定还能经营得更好,机器人至少不会跟你说要加薪和休假。但是,现在大家都知道,多雇用几个员工是能够得到减税优惠的,如果企业里是清一色的机器人,那么第二天,税务局的官员就会来找你的麻烦,说你故意和政府降低失业率的目标对着干,你要缴纳的税率就会高到把所有的利润全贴上去都不够的地步。
当晚打佯的时候,郑维韩发现一个女孩站在门口,女孩问他:“请问,你们这儿招工吗?”那女孩穿着一件不太合体的旧衣裳,头发老长,怯生生的,背着一把二胡,瘦瘦小小,看年龄好像是找工作辛卜贴家用的穷学生。
郑维韩差点儿没把手上的那块门板砸在自己脚指头上―在天上那轮人造月亮的冷光下,这个女孩看起来就像个女鬼。他的目光落在那把旧二胡上,“你拉一曲《二泉映月》听听。”
女孩坐在门前的石徽上,地球时代的古曲流水一般从二胡的弦上轻轻淌出,泉水般的古曲诉说着一个平静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地球时代,一个瞎子坐在街头,静静地拉着二胡,没有瞳仁的眼睛茫然地面对着街上散发传单的人们,对街上带血的喧嚣听而不闻。他知道暴风雨即将来临,却只是静静地守着心头那份宁静,就好像静静流淌的泉水,倒映着天上渐渐浓聚的乌云。暴雨有声,乌云无言,所以在暴雨真正降临的前夕,泉水也宁静如昔。
历史上,很多故事有着相同的开篇,在地球时代,同样的暴风雨不断地重复着,在最后的一场暴风雨来临前夕,那些官僚流放了多达几亿名的罪犯到外太空去,同地球地理大发现时代把犯人流放到美洲和澳洲的做法如出一辙。
郑维韩记得爸爸以前说过,星舰联盟政府很久以前曾经收到过来自地球的信号―先是不可一世地命令,然后是低声下气地请求,最后是苦苦地哀求,求这些流放犯的后裔回去救救他们……
“曲子已经拉完了,您看可以雇用我吗?”女孩的声音把郑维韩拉回了现实。
“嗯……很棒的曲子,很不错。”郑维韩其实老早就走神了,“我只怕没办法给你开太高的工资,不过我这儿管吃住,只要你不介意和我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就行。”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想留下她,“对了,你叫什么名字?”
“韩丹。”女孩说。
郑维韩很快给自己找了一个想留下她的理由:他总不能看着她一个弱女子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城市四处流浪吧?
“我们以前见过吗?”郑维韩总觉得她很眼熟。
韩丹有一个日记本,是用那种古老的电子油墨在可以卷起来的薄膜上面显示字迹的,它的数据储存空间只有区区80GB,不过按照每个汉字占两个字节计算,她只怕十辈子都写不满它。
这种日记本卷起来之后像个卷轴,商家为了迎合客户的喜好,在“卷轴”上涂上宣纸一样的颜色,看起来更像古老的卷轴了。
写日记不是好习惯,尤其是像韩丹这样有着太多秘密的人。她打开日记本,手指在薄膜上轻轻滑过,留成一些字迹:
……我也许会在这儿住上一段时间,打些短工养活自己,在他发觉我的不寻常之前,离开这儿,继续流浪……
三、流星雨
韩丹在这儿生活了一个月,每天的工作就是在茶馆里演奏二胡招徕顾客。茶馆的营业时间是从早上十一点到晚上十点,这年头工作不太好找,凑合着过得去就行了。
晚上,茶馆打佯了,郑维韩说有些急事要出去,十一点钟了还没见回来。韩丹回到房间,打开计算机进了一个网站,手指娴熟地敲下一段冗长的密码,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一幅类似古老地球时代的“google地球”那样的画面。她在球形地图上找到了新金山市,用鼠标不断地拖动、放大地图,细如蛛网的街道放大到整个屏幕大小,就连街边绿化带的落叶都清晰可见―她找到了郑维韩,他正在一家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前排队买东西。
气象局发布了流星雨警报,很多人都在大大小小商店前排起长龙,抢购物资。韩丹坐立不安,总觉得该干些什么,她从杂物房里找了些木板想加固门窗,又突然想起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韩丹想起地球上的一个古老传说:当流星划过天边的时候,你闭上眼睛对着流星许愿,愿望就一定能实现。现在仍然有很多人会在流星下面许愿,但愿望通常都只有一个―让这些该死的流星雨快些结束吧!
晚上十一点半,郑维韩回来了,扛着两大桶纯净水和一些应急用品。“今晚到地下室去住。”他说。
新金山市的建筑物通常不太高。按规定,如果一栋房子在地上有十八层,它就一定要有十八层地下室,否则就算违章建筑;如果一座城市能容纳十五万人口,它就必须得有可供十五万人生活的地下建筑群和三个月的储备物资―这都是被严酷的生存环境逼的。
郑维韩家的地下室是个两房一厅的套间,客厅除了有个楼梯通往地面以外,还有一扇门通往外面街道下防空地道的门―这扇厚达五百多毫米的复合材料大门足以抵挡一般性的陨石袭击。
凌晨三点半,流星雨终于来了,大地颤抖着,头顶上传来炮弹破空般的呼啸声和房屋倒塌的哗啦声,看来这场流星雨还真不小。苍白的防爆灯下,郑维韩睡不着,见韩丹从房间走出来,“你也睡不着?”他问道。
郑维韩随手打开电视机,电视信号很差,流星雨撞击地面的画面伴着沙沙声出现在他们面前,尽职的记者冒着致命的流星雨坚守在新闻现场,为大家报道第一手消息。无数火流星溅落在大气层中,拖着长长的尾巴像暴雨一样密集地落下,冰雹一般砸在城市里。强烈的高温点燃了城市里一切可以点燃的东西,新金山市的熊熊烈火照亮了整个夜空。
虽然地下室里有强力的制冷设备和氧气循环再生设备,但还是可以感觉到天花板上传来的燥热。小型的流星雨适合拿来哄喜欢风花雪月的小女生,大型的却能像地毯式轰炸一样将整座城市砸个底朝天!
韩丹说:“听说在地球,太阳系里有木星和土星两颗巨行星存在,替地球抵挡了很多危险的小天体撞击。”
“这儿不是太阳系……”郑维韩拿出一张老照片,照片上几个男人全是军人打扮,“我本来有两个舅舅,大舅舅是第十七舰队的士官,十五年前死了。我二舅舅当时就在离他最近的一艘救援飞船上,因为飞船的引擎被陨石砸坏,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亲兄弟遇难却毫无办法。后来,二舅舅整个人都垮了,拼命酗酒,直到他离世为止。”
在这缥缈的宇宙中,真正能被称为“敌人”的外星文明是很少的,作为军人,面对的更多是宇宙中危险的自然环境。
电视突然“沙沙”一片,没了信号,头顶上的大地簌簌发抖,灰尘不断从天花板上落下,郑维韩嘟浓说:“我这辈子第一次看见规模这么大的流星雨……”不过他并不是太在意,反正这种自然现象每隔三年两载就会出现一次,看在选票的分上,被砸坏的房子政府多多少少会给些补偿,再加上重建带动建材需求,经济是会得到恢复的,高大的楼宇和宽阔的街道会再次出现,就像麦田里一茬接一茬的庄稼一样。多少年了,这里的人们就是这样过来的。
一声天崩地裂的爆炸声震撼了整个地下室。片刻后,外面传来急促的敲门声,郑维韩打开门,看见老赵穿着睡衣光着两条大毛腿,挂着皮带和手枪站在他面前,“快到紧急登船口集合!流星雨把太阳给砸坏了!”
郑维韩大惊失色:“这绝不可能!”但看到老赵紧张的神色,他明白这不会是在开玩笑。
每一艘星舰上空,都有一颗装载着巨型核聚变反应堆的人造太阳,太阳有一面永远正对着大地,源源不断地为大地提供光和热,如果它被砸毁了,整个星舰都会被冻成一团冰沱!
新金山市的地下也和地上一样,被分为一个个街区,每两个街区之间都用足以抵挡核爆炸的气密门隔离开,蜘蛛网一般错综复杂的通道看起来倒有几分飞船内部结构的感觉。
老赵继续去通知别的居民撤离,而郑维韩和韩丹则立刻跑到地下飞船登船口。候船大厅蒙着厚厚的灰尘,这地方已经有很多年没动用过了,它就像轮船上的救生筏,没了它不行,但谁都不想看见它派上用场。古老的液晶显示器不断刷新着,显示出最新的消息:周人街的地下城被一块陨石砸穿了,上头的火海迅速吸走了地下城的氧气,整整一个街区的人全都窒息身亡。没人敢打开气密门去寻找那个街区是否还有幸存者,谁都知道只要门一打开,剧毒的浓烟和火焰就会蔓延到下一个街区的地下城,害死更多的人。
地震了,大地好像受伤的巨兽一样颤抖不止。飞船正在填充燃料,根据古老的《星舰紧急逃生预案》,登船的顺序依次是婴儿、小孩、少年,到最后才是老人,如果是知名的学者、教授这一类极为宝贵的人,则可以和孩子们搭坐第一批飞船离开。尽管那些维持治安的警察反复强调这儿有足够的飞船可供大家逃生,但是谁都知道一一越往后拖,生存几率越小。有人试图不顾一切挤进飞船,大声号叫:“谁给我让个位置,我把我的上亿财产分他一半!”回答这人的是警察的一梭子弹。
很多老人自发地留下来维持秩序,对自己的孩子、孙子说:“你们先走,我们搭最后一批飞船离开。”其实大家都知道,最后一批飞船很可能永远没有机会起飞了。
轮到郑维韩登船了,站在他后面的是一个哭泣的女人,她的两个孩子已经搭前一批飞船离开了,她不巧被分到了下一批。这时,火舌已经蹿到飞船的发射井边上。“我能不能让她先走?”郑维韩问身边的警察。这警察并不言语,只用黑洞洞的枪口指向他的脑袋,郑维韩赶紧低头登船。
韩丹排在他前一个登船,现在就坐在他旁边的座位上。她熟练地用手臂般粗细的金属安全带把自己固定在椅子上:“系好安全带!这种旧飞船不像客运公司经营的那些飞船一样有人造重力场和宜人的舱内环境!”
飞船突然发动了,沉重的加速度压得人全身发痛,船舱也吱呀作响,好像随时都会解体一般。逃生飞船发射口位于街区广场正下方,它根本没有发射井盖,而是用定向爆破直接炸掉地面上的建筑物让飞船钻出来。
城市在火焰中坍塌了,流星雨仍然不停地撞击着大地。从飞船望下去,城市被撕裂出几个火山口一样的飞船发射井,繁华的大街、古色古香的楼宇、像卫兵一样整齐矗立的绿化带乔木……正一点点被炽热的气浪扫倒,化为灰烬……
四、星舰
这是一艘飞船,也是一颗星球。说它是星球,因为它的体积和质量都和老地球相近,它有大气层,有蔚蓝色的海洋和广裹的陆地,有完整的生物圈;说它是飞船,因为它有推进器,能在宇宙中缓慢移动,不像真正的行星那样围绕着某颗恒星打转,所以人们都称它为“星舰”。
很久以前,人们的祖先驾驶着飞船在宇宙中流浪,后来,飞船越造越大,这些体积足有地球大小的星舰也就顺理成章地被制造出来了。
这种有史以来最大的飞船——星舰,大到它本身就足以产生相当大的引力束缚住足够多的空气形成大气层,所以不像传统的飞船那样非得有外壳不可。它的南极有着永恒的华光,在那里,盗立着一大片森林般的巨型推进器,那些推进器抛射出的高能粒子在太空中留下一条彩带般的轨迹,推动着整艘星舰前进。
星舰非常大,薄薄的大气层下是白云、海洋和陆地,它显得非常漂亮,却又非常脆弱——在广裹无边的宇宙背景衬托下,薄薄的大气圈就像肥皂泡一样脆弱。因此,不难理解星舰联盟为什么组建了那么庞大的军队、设置了那么多道防线来保护它。
可惜庞大的军队和多重的防线还是没能抵挡住这次袭击。这次的损失太大了,据新闻报道,一个体积很大的星体以非常快的速度一头扎进星舰联盟的领空,政府出动了大批的作战力量拦截那个星体,他们原本想把星体拖离轨道,但它的速度太快了,他们只能把它打碎。从新闻公布的数据来看,这是连太阳系的老地球也会被整个撞离轨道的撞击!同等质量的大东西,如果它直接撞在星舰上,会把星舰彻底摧毁;但如果把它炸成足够小的碎块,让这些小碎块在坠人大气层的途中燃烧殆尽,造成的损失则会小得多。
军方已经尽力了。韩丹看着飞船舷窗外飘浮着的碎片,一些军舰残骸也夹杂在里面,她甚至看见几名士兵残缺不全的遗体从舷窗外飘过……星舰本来有自己的一套防陨石系统,如果碰上特别大的灾害,系统顶不住,唯一的选择就是出动军队。
人们对这样的牺牲早已习以为常,记得当初人们摸索着建造第一艘星舰的时候,数以亿计的流放犯后裔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星舰远远不止一艘。欧罗巴星舰完工后,人们又建造了两艘星舰―亚细亚星舰和亚美利加星舰,慢慢地就轻车熟路了。地球上只有七大洲,当建造第八艘星舰的时候,他们发现七大洲的名字不够用了,就开始用地球各国的神话人物名字命名,所以就有了盖娅、法厄同、帕耳修斯、克罗纳斯之类的星舰,反正地球上的大洲一开始也是用神话人物命名的,还算凑合吧。
在拓荒年代,地球联盟太空开发署可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它旗下的第一艘外太空移民飞船缓缓离开太阳系时,全球万人空巷,那崭新的大飞船上的太阳帆像鲜花盛开一样缓缓打开,漂亮的女解说员激动得热泪盈眶、语无伦次,搜肠刮肚地寻找赞美的词汇,一迭声地称呼那些拓荒者为“英雄”,就好像整个银河系变成人类的殖民地已经指日可待―没人看见那些“英雄”宇航服下面的累累伤痕。
“祝你们在外太空找到一块新的美洲大陆!”据说在地球时代,每个狱卒把被揍得鼻青脸肿的犯人丢进飞船送往外太空拓荒之前,都会送上这样一句“祝福”。有人问:“如果他们无法找到可以殖民的星球怎么办?”地球联盟太空开发署的官僚回答说:“这不成问题。每艘飞船上都有男女宇航员各一万名,就算找不到合适的星球,也可以一代代在飞船上繁衍下去。”地球古代流放犯人最起码还有个目的地,而这些“英雄”则连流放地都得自己去找。
失去人造太阳之后,法厄同星舰大气层的温度骤然下降!强烈的温差掀起狂风,暴雨挟着冰雹倾盆而下,恶劣的天气逼得那些救生飞船不得不强行起飞,大批的人因此被遗弃在地面上。滔天的洪水很快结了冰,法厄同星舰上的城市连同来不及逃走的人一起被冻结了,有些来不及飞走的飞船也一同被冻结在大地上。
冰是一种不良导体,随着温度继续下降,冰面上的温度远低于冰面下方,在内外温差的作用下,上百米厚的冰面僻里啪啦地破裂了,长长的冰裂缝从星舰的一端蔓延到另一端。在巨大的应力扭曲下,庞大的冰盖形成深深的裂谷和高高的山脉,将被冻僵的城市、草原、森林甚至海洋无情地撕裂。然后,絮状的雪花飞扬着飘了下来―那是被冻成干冰的二氧化碳雪花。再过些日子,这里会下起蓝色的雪―氧气和氮气凝结成的雪花是蓝色的,失去人造太阳之后,整个大气层都会被冻成固体。
逃难的飞船里有人在哭,船舱里的屏幕上不停地播放着老地球的湖光山色,似乎在提醒人们这并不是第一次失去故乡,好像这样就能稍微减轻一点丧失法厄同星舰的伤痛。
韩丹打开日记,随手写下一些字:
在这一刻,全船的灾民好像忘记了平时悠闲的生活,都回归到了祖辈的生活方式―逃难、逃难、再逃难,从大家赌进飞船的那一刻起,就把性命交给了这艘飞船,能否逃出灾难已经不是自己能控制的了。就在我身后,两艘飞船被流星击中,爆炸了,很多父母将永远也找不到自己的孩子,而很多孩子则永远地失去了父母……
五、“欧洲”,长安
欧罗巴星舰,老辈人习惯于称呼它为“欧洲”。这是人们建造的第一艘星舰。长安,所有星舰上最大的城市,星舰联盟政府最高中枢所在地。长安位于欧罗巴星舰上,熟悉历史的人一定觉得有点纳闷儿。
当年,第一艘星舰还没制造完毕,人们就为了怎样给它命名而吵得不可开交。原则上,人们打算以地球时代的洲名来命名,但具体用哪个洲却一直定不下来,最后人们就把七大洲的名字写在纸片上,抓阉决定,一不小心抓到了“欧洲”,所以就将它命名为“欧罗巴星舰”。
星舰建造完毕之后,人们在最漂亮的一条大河的人海口处建立了第一座城市。给这座城市起什么名字呢?大家把自己心目中最看重的地球时代的城市名字写在纸片上,再次开始抽签,在华盛顿、巴黎、耶路撒冷、巴比伦、德里、马丘比丘等上万个城市名字当中,竟然鬼使神差地抽到了长安,于是,“长安”就这样跑到“欧洲”去了。
长安市中心,大批救护车和医护人员翘首仰望通天塔,警察在广场周围拉起黄色的警戒线,把普通民众和各路记者拦在外头,一批又一批的灾民被从塔上送下来。
通天塔的作用类似于地球时代的港口,只不过它停泊的是飞船而不是轮船。它的原理很简单:用缆绳把大气层外的同步轨道空间站和地面连接起来,在缆绳上挂载电梯运送旅客到空间站,他们在那儿换乘来往于星舰之间的飞船。
郑维韩一下飞船,就被带到医护人员面前检查是否在逃难过程中受了伤。一名官员在民政部门的数据库中查找到他的身份档案,给他开了一张卡作为临时身份证兼信用卡兼驾驶执照,说:“你父母的家就在这艘星舰上?看来没必要在灾民安置所替你准备住处了,抱歉,那儿的床位很紧张。”
那名官员核查韩丹的身份时却惊呆了,嘴张得好像能塞进一颗鸵鸟蛋。
出了通天塔就是市中心广场,很多灾民不顾工作人员的劝阻,在这儿发疯一样寻找着自己的亲人。等到事情过去一段时间之后,有些失去孩子的父母会到孤儿院认领孤儿,他们总偏向于认领那些在同一场灾难中失去父母的孩子。郑维韩看见老赵的妻子带着两个孩子,正望眼欲穿地看着通天塔的出口。谁都知道,警察肯定是最后一批撤离的,老赵很可能回不来了。
一、新金山市
法厄同星舰,新金山市,阳光明媚。
一个留着平头、戴着耳钉的年轻人坐在唐人街的警察分局里,分局长老赵坐在年轻人面前,像这种正值叛逆期又没胆子犯事的小毛头,老赵见得多了。“别用盯犯人的眼神看我,”年轻人说,“我是来报案的,我的摩托车被偷了。”
老赵登录警察网络系统,输人车牌号码,很快有了摩托车的下落,“我说郑维韩,你的摩托车也太破旧了,这已经是第二次被环卫工人当成丢在路边的垃圾给捡走了。下次记得挂块牌子标明:这不是垃圾,知道吗?”
郑维韩笑了笑,然后开始闲扯:“听说你这些天很闲?”新金山市不算太大,从夏人街、商人街、周人街到唐人街、宋人街,几条街道十个手指头就能数完,治安一直都不差。
老赵说:“也不是太闲。前面商人街出了一场小车祸,两辆自行车撞在一起,这是这个月唯一的‘大案’……昨晚又和你爸吵架了?”
郑维韩说:“老家伙在欧罗巴星舰闲得发慌,跑过来逼我去军校考研。”他当初就是死活不愿读军校,才跑到新金山市投靠舅舅,后来又瞒着父母报考了一所普通大学。舅舅是老赵的邻居,嗜酒如命,婚姻状况是结了离,离了结,几进几出杀下来,最后还是落得个孤家寡人,连个孩子也没有……两年前的冬天,下暴风雪的时候,他在小酒店里多喝了几杯,醉倒在大街上,第二天上午,人们才在厚厚的积雪下发现他的尸体。
“说到当兵,我年轻时也想过……”老赵说,“那时候我觉得当兵很威风,就报考了军校,跟你爸同一年报考的。不过,他考进去了,我落了榜,就考了警校。”他拍拍皮带上的佩枪,“二十几年了,这枪连一发子弹都没打过。”
郑维韩说:“我爸小时候是因为家里穷才去读军校,军校管吃住,不收学费。他常说那是玩命的活儿,十五年前他们全班五十几个同学全上了战场,只有五个人是活着回来的·,·…他都知道当兵死得快,现在居然还想叫我去送死!"
老赵说:“我猜啊,你爸的意思是他好不容易升到上校军衔,在军校里多多少少有些朋友,你去拿个高学历,然后在军中谋个文职,比前线的士兵安全得多,也比较容易升迁。”
“这我不管,”郑维韩根本听不进去,“反正我摩托车没了,待会儿你下班记得带我回家。”
二、唐人街的茶楼
唐人街里有很多不土不洋的玩意儿,比如,写着繁体字的招牌,故意装修成古典式钱庄的银行,宇宙闻名的中餐馆……当然还有这间茶馆。
人在他乡总是特别思乡吧?在法厄同星舰,有很多人昨天也许还穿着宇航服在太空站工作,今天一休息就赶回地面上,来到这街上那间闻名遐迩的“老胡同印象”澡堂泡个热水澡,看着布满水渍的天花板和故意种上青苔的墙壁,讨论某个星系上的新闻……钱他们不在乎,他们买的就是这种老家的感觉。泡完澡,换上旧式的服装去逛一逛那些占去半个街道的小地摊,都说这地方有正宗的地球味道啊。
骆驼茶馆是唐人街比较有名的茶馆,茶馆里有一位说书人,还有屯五个每天必到的拿着葵扇穿着旧式长袍喝茶聊天的老先生,有时甚至会过来一些猎奇的“老外”(外星人)。自从对面那家“马肿背茶馆”倒闭之后,骆驼茶馆的生意就更好了。那家“马肿背茶馆”被人发现用机器人冒充人类当服务生后,就没顾客上门了―这年头,顾客花钱买的是传统,上茶馆喝茶是身份的象征,好不好喝倒是其次。
当年,外公外婆担心舅舅没法养活自己,就把这家临街的骆驼茶馆交给了他,虽说茶馆那点儿收入发不了大财,但也饿不死人。
郑维韩心想:也许该多雇几个人了。上次人才市场那个拉二胡的老先生看起来不错,听说是某艺术学院的退休老师,只可惜要的薪水太高了……其实这间茶楼就算把员工全开除了,换上一批机器人也照样能经营得很好―说不定还能经营得更好,机器人至少不会跟你说要加薪和休假。但是,现在大家都知道,多雇用几个员工是能够得到减税优惠的,如果企业里是清一色的机器人,那么第二天,税务局的官员就会来找你的麻烦,说你故意和政府降低失业率的目标对着干,你要缴纳的税率就会高到把所有的利润全贴上去都不够的地步。
当晚打佯的时候,郑维韩发现一个女孩站在门口,女孩问他:“请问,你们这儿招工吗?”那女孩穿着一件不太合体的旧衣裳,头发老长,怯生生的,背着一把二胡,瘦瘦小小,看年龄好像是找工作辛卜贴家用的穷学生。
郑维韩差点儿没把手上的那块门板砸在自己脚指头上―在天上那轮人造月亮的冷光下,这个女孩看起来就像个女鬼。他的目光落在那把旧二胡上,“你拉一曲《二泉映月》听听。”
女孩坐在门前的石徽上,地球时代的古曲流水一般从二胡的弦上轻轻淌出,泉水般的古曲诉说着一个平静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地球时代,一个瞎子坐在街头,静静地拉着二胡,没有瞳仁的眼睛茫然地面对着街上散发传单的人们,对街上带血的喧嚣听而不闻。他知道暴风雨即将来临,却只是静静地守着心头那份宁静,就好像静静流淌的泉水,倒映着天上渐渐浓聚的乌云。暴雨有声,乌云无言,所以在暴雨真正降临的前夕,泉水也宁静如昔。
历史上,很多故事有着相同的开篇,在地球时代,同样的暴风雨不断地重复着,在最后的一场暴风雨来临前夕,那些官僚流放了多达几亿名的罪犯到外太空去,同地球地理大发现时代把犯人流放到美洲和澳洲的做法如出一辙。
郑维韩记得爸爸以前说过,星舰联盟政府很久以前曾经收到过来自地球的信号―先是不可一世地命令,然后是低声下气地请求,最后是苦苦地哀求,求这些流放犯的后裔回去救救他们……
“曲子已经拉完了,您看可以雇用我吗?”女孩的声音把郑维韩拉回了现实。
“嗯……很棒的曲子,很不错。”郑维韩其实老早就走神了,“我只怕没办法给你开太高的工资,不过我这儿管吃住,只要你不介意和我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就行。”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想留下她,“对了,你叫什么名字?”
“韩丹。”女孩说。
郑维韩很快给自己找了一个想留下她的理由:他总不能看着她一个弱女子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城市四处流浪吧?
“我们以前见过吗?”郑维韩总觉得她很眼熟。
韩丹有一个日记本,是用那种古老的电子油墨在可以卷起来的薄膜上面显示字迹的,它的数据储存空间只有区区80GB,不过按照每个汉字占两个字节计算,她只怕十辈子都写不满它。
这种日记本卷起来之后像个卷轴,商家为了迎合客户的喜好,在“卷轴”上涂上宣纸一样的颜色,看起来更像古老的卷轴了。
写日记不是好习惯,尤其是像韩丹这样有着太多秘密的人。她打开日记本,手指在薄膜上轻轻滑过,留成一些字迹:
……我也许会在这儿住上一段时间,打些短工养活自己,在他发觉我的不寻常之前,离开这儿,继续流浪……
三、流星雨
韩丹在这儿生活了一个月,每天的工作就是在茶馆里演奏二胡招徕顾客。茶馆的营业时间是从早上十一点到晚上十点,这年头工作不太好找,凑合着过得去就行了。
晚上,茶馆打佯了,郑维韩说有些急事要出去,十一点钟了还没见回来。韩丹回到房间,打开计算机进了一个网站,手指娴熟地敲下一段冗长的密码,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一幅类似古老地球时代的“google地球”那样的画面。她在球形地图上找到了新金山市,用鼠标不断地拖动、放大地图,细如蛛网的街道放大到整个屏幕大小,就连街边绿化带的落叶都清晰可见―她找到了郑维韩,他正在一家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前排队买东西。
气象局发布了流星雨警报,很多人都在大大小小商店前排起长龙,抢购物资。韩丹坐立不安,总觉得该干些什么,她从杂物房里找了些木板想加固门窗,又突然想起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韩丹想起地球上的一个古老传说:当流星划过天边的时候,你闭上眼睛对着流星许愿,愿望就一定能实现。现在仍然有很多人会在流星下面许愿,但愿望通常都只有一个―让这些该死的流星雨快些结束吧!
晚上十一点半,郑维韩回来了,扛着两大桶纯净水和一些应急用品。“今晚到地下室去住。”他说。
新金山市的建筑物通常不太高。按规定,如果一栋房子在地上有十八层,它就一定要有十八层地下室,否则就算违章建筑;如果一座城市能容纳十五万人口,它就必须得有可供十五万人生活的地下建筑群和三个月的储备物资―这都是被严酷的生存环境逼的。
郑维韩家的地下室是个两房一厅的套间,客厅除了有个楼梯通往地面以外,还有一扇门通往外面街道下防空地道的门―这扇厚达五百多毫米的复合材料大门足以抵挡一般性的陨石袭击。
凌晨三点半,流星雨终于来了,大地颤抖着,头顶上传来炮弹破空般的呼啸声和房屋倒塌的哗啦声,看来这场流星雨还真不小。苍白的防爆灯下,郑维韩睡不着,见韩丹从房间走出来,“你也睡不着?”他问道。
郑维韩随手打开电视机,电视信号很差,流星雨撞击地面的画面伴着沙沙声出现在他们面前,尽职的记者冒着致命的流星雨坚守在新闻现场,为大家报道第一手消息。无数火流星溅落在大气层中,拖着长长的尾巴像暴雨一样密集地落下,冰雹一般砸在城市里。强烈的高温点燃了城市里一切可以点燃的东西,新金山市的熊熊烈火照亮了整个夜空。
虽然地下室里有强力的制冷设备和氧气循环再生设备,但还是可以感觉到天花板上传来的燥热。小型的流星雨适合拿来哄喜欢风花雪月的小女生,大型的却能像地毯式轰炸一样将整座城市砸个底朝天!
韩丹说:“听说在地球,太阳系里有木星和土星两颗巨行星存在,替地球抵挡了很多危险的小天体撞击。”
“这儿不是太阳系……”郑维韩拿出一张老照片,照片上几个男人全是军人打扮,“我本来有两个舅舅,大舅舅是第十七舰队的士官,十五年前死了。我二舅舅当时就在离他最近的一艘救援飞船上,因为飞船的引擎被陨石砸坏,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亲兄弟遇难却毫无办法。后来,二舅舅整个人都垮了,拼命酗酒,直到他离世为止。”
在这缥缈的宇宙中,真正能被称为“敌人”的外星文明是很少的,作为军人,面对的更多是宇宙中危险的自然环境。
电视突然“沙沙”一片,没了信号,头顶上的大地簌簌发抖,灰尘不断从天花板上落下,郑维韩嘟浓说:“我这辈子第一次看见规模这么大的流星雨……”不过他并不是太在意,反正这种自然现象每隔三年两载就会出现一次,看在选票的分上,被砸坏的房子政府多多少少会给些补偿,再加上重建带动建材需求,经济是会得到恢复的,高大的楼宇和宽阔的街道会再次出现,就像麦田里一茬接一茬的庄稼一样。多少年了,这里的人们就是这样过来的。
一声天崩地裂的爆炸声震撼了整个地下室。片刻后,外面传来急促的敲门声,郑维韩打开门,看见老赵穿着睡衣光着两条大毛腿,挂着皮带和手枪站在他面前,“快到紧急登船口集合!流星雨把太阳给砸坏了!”
郑维韩大惊失色:“这绝不可能!”但看到老赵紧张的神色,他明白这不会是在开玩笑。
每一艘星舰上空,都有一颗装载着巨型核聚变反应堆的人造太阳,太阳有一面永远正对着大地,源源不断地为大地提供光和热,如果它被砸毁了,整个星舰都会被冻成一团冰沱!
新金山市的地下也和地上一样,被分为一个个街区,每两个街区之间都用足以抵挡核爆炸的气密门隔离开,蜘蛛网一般错综复杂的通道看起来倒有几分飞船内部结构的感觉。
老赵继续去通知别的居民撤离,而郑维韩和韩丹则立刻跑到地下飞船登船口。候船大厅蒙着厚厚的灰尘,这地方已经有很多年没动用过了,它就像轮船上的救生筏,没了它不行,但谁都不想看见它派上用场。古老的液晶显示器不断刷新着,显示出最新的消息:周人街的地下城被一块陨石砸穿了,上头的火海迅速吸走了地下城的氧气,整整一个街区的人全都窒息身亡。没人敢打开气密门去寻找那个街区是否还有幸存者,谁都知道只要门一打开,剧毒的浓烟和火焰就会蔓延到下一个街区的地下城,害死更多的人。
地震了,大地好像受伤的巨兽一样颤抖不止。飞船正在填充燃料,根据古老的《星舰紧急逃生预案》,登船的顺序依次是婴儿、小孩、少年,到最后才是老人,如果是知名的学者、教授这一类极为宝贵的人,则可以和孩子们搭坐第一批飞船离开。尽管那些维持治安的警察反复强调这儿有足够的飞船可供大家逃生,但是谁都知道一一越往后拖,生存几率越小。有人试图不顾一切挤进飞船,大声号叫:“谁给我让个位置,我把我的上亿财产分他一半!”回答这人的是警察的一梭子弹。
很多老人自发地留下来维持秩序,对自己的孩子、孙子说:“你们先走,我们搭最后一批飞船离开。”其实大家都知道,最后一批飞船很可能永远没有机会起飞了。
轮到郑维韩登船了,站在他后面的是一个哭泣的女人,她的两个孩子已经搭前一批飞船离开了,她不巧被分到了下一批。这时,火舌已经蹿到飞船的发射井边上。“我能不能让她先走?”郑维韩问身边的警察。这警察并不言语,只用黑洞洞的枪口指向他的脑袋,郑维韩赶紧低头登船。
韩丹排在他前一个登船,现在就坐在他旁边的座位上。她熟练地用手臂般粗细的金属安全带把自己固定在椅子上:“系好安全带!这种旧飞船不像客运公司经营的那些飞船一样有人造重力场和宜人的舱内环境!”
飞船突然发动了,沉重的加速度压得人全身发痛,船舱也吱呀作响,好像随时都会解体一般。逃生飞船发射口位于街区广场正下方,它根本没有发射井盖,而是用定向爆破直接炸掉地面上的建筑物让飞船钻出来。
城市在火焰中坍塌了,流星雨仍然不停地撞击着大地。从飞船望下去,城市被撕裂出几个火山口一样的飞船发射井,繁华的大街、古色古香的楼宇、像卫兵一样整齐矗立的绿化带乔木……正一点点被炽热的气浪扫倒,化为灰烬……
四、星舰
这是一艘飞船,也是一颗星球。说它是星球,因为它的体积和质量都和老地球相近,它有大气层,有蔚蓝色的海洋和广裹的陆地,有完整的生物圈;说它是飞船,因为它有推进器,能在宇宙中缓慢移动,不像真正的行星那样围绕着某颗恒星打转,所以人们都称它为“星舰”。
很久以前,人们的祖先驾驶着飞船在宇宙中流浪,后来,飞船越造越大,这些体积足有地球大小的星舰也就顺理成章地被制造出来了。
这种有史以来最大的飞船——星舰,大到它本身就足以产生相当大的引力束缚住足够多的空气形成大气层,所以不像传统的飞船那样非得有外壳不可。它的南极有着永恒的华光,在那里,盗立着一大片森林般的巨型推进器,那些推进器抛射出的高能粒子在太空中留下一条彩带般的轨迹,推动着整艘星舰前进。
星舰非常大,薄薄的大气层下是白云、海洋和陆地,它显得非常漂亮,却又非常脆弱——在广裹无边的宇宙背景衬托下,薄薄的大气圈就像肥皂泡一样脆弱。因此,不难理解星舰联盟为什么组建了那么庞大的军队、设置了那么多道防线来保护它。
可惜庞大的军队和多重的防线还是没能抵挡住这次袭击。这次的损失太大了,据新闻报道,一个体积很大的星体以非常快的速度一头扎进星舰联盟的领空,政府出动了大批的作战力量拦截那个星体,他们原本想把星体拖离轨道,但它的速度太快了,他们只能把它打碎。从新闻公布的数据来看,这是连太阳系的老地球也会被整个撞离轨道的撞击!同等质量的大东西,如果它直接撞在星舰上,会把星舰彻底摧毁;但如果把它炸成足够小的碎块,让这些小碎块在坠人大气层的途中燃烧殆尽,造成的损失则会小得多。
军方已经尽力了。韩丹看着飞船舷窗外飘浮着的碎片,一些军舰残骸也夹杂在里面,她甚至看见几名士兵残缺不全的遗体从舷窗外飘过……星舰本来有自己的一套防陨石系统,如果碰上特别大的灾害,系统顶不住,唯一的选择就是出动军队。
人们对这样的牺牲早已习以为常,记得当初人们摸索着建造第一艘星舰的时候,数以亿计的流放犯后裔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星舰远远不止一艘。欧罗巴星舰完工后,人们又建造了两艘星舰―亚细亚星舰和亚美利加星舰,慢慢地就轻车熟路了。地球上只有七大洲,当建造第八艘星舰的时候,他们发现七大洲的名字不够用了,就开始用地球各国的神话人物名字命名,所以就有了盖娅、法厄同、帕耳修斯、克罗纳斯之类的星舰,反正地球上的大洲一开始也是用神话人物命名的,还算凑合吧。
在拓荒年代,地球联盟太空开发署可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它旗下的第一艘外太空移民飞船缓缓离开太阳系时,全球万人空巷,那崭新的大飞船上的太阳帆像鲜花盛开一样缓缓打开,漂亮的女解说员激动得热泪盈眶、语无伦次,搜肠刮肚地寻找赞美的词汇,一迭声地称呼那些拓荒者为“英雄”,就好像整个银河系变成人类的殖民地已经指日可待―没人看见那些“英雄”宇航服下面的累累伤痕。
“祝你们在外太空找到一块新的美洲大陆!”据说在地球时代,每个狱卒把被揍得鼻青脸肿的犯人丢进飞船送往外太空拓荒之前,都会送上这样一句“祝福”。有人问:“如果他们无法找到可以殖民的星球怎么办?”地球联盟太空开发署的官僚回答说:“这不成问题。每艘飞船上都有男女宇航员各一万名,就算找不到合适的星球,也可以一代代在飞船上繁衍下去。”地球古代流放犯人最起码还有个目的地,而这些“英雄”则连流放地都得自己去找。
失去人造太阳之后,法厄同星舰大气层的温度骤然下降!强烈的温差掀起狂风,暴雨挟着冰雹倾盆而下,恶劣的天气逼得那些救生飞船不得不强行起飞,大批的人因此被遗弃在地面上。滔天的洪水很快结了冰,法厄同星舰上的城市连同来不及逃走的人一起被冻结了,有些来不及飞走的飞船也一同被冻结在大地上。
冰是一种不良导体,随着温度继续下降,冰面上的温度远低于冰面下方,在内外温差的作用下,上百米厚的冰面僻里啪啦地破裂了,长长的冰裂缝从星舰的一端蔓延到另一端。在巨大的应力扭曲下,庞大的冰盖形成深深的裂谷和高高的山脉,将被冻僵的城市、草原、森林甚至海洋无情地撕裂。然后,絮状的雪花飞扬着飘了下来―那是被冻成干冰的二氧化碳雪花。再过些日子,这里会下起蓝色的雪―氧气和氮气凝结成的雪花是蓝色的,失去人造太阳之后,整个大气层都会被冻成固体。
逃难的飞船里有人在哭,船舱里的屏幕上不停地播放着老地球的湖光山色,似乎在提醒人们这并不是第一次失去故乡,好像这样就能稍微减轻一点丧失法厄同星舰的伤痛。
韩丹打开日记,随手写下一些字:
在这一刻,全船的灾民好像忘记了平时悠闲的生活,都回归到了祖辈的生活方式―逃难、逃难、再逃难,从大家赌进飞船的那一刻起,就把性命交给了这艘飞船,能否逃出灾难已经不是自己能控制的了。就在我身后,两艘飞船被流星击中,爆炸了,很多父母将永远也找不到自己的孩子,而很多孩子则永远地失去了父母……
五、“欧洲”,长安
欧罗巴星舰,老辈人习惯于称呼它为“欧洲”。这是人们建造的第一艘星舰。长安,所有星舰上最大的城市,星舰联盟政府最高中枢所在地。长安位于欧罗巴星舰上,熟悉历史的人一定觉得有点纳闷儿。
当年,第一艘星舰还没制造完毕,人们就为了怎样给它命名而吵得不可开交。原则上,人们打算以地球时代的洲名来命名,但具体用哪个洲却一直定不下来,最后人们就把七大洲的名字写在纸片上,抓阉决定,一不小心抓到了“欧洲”,所以就将它命名为“欧罗巴星舰”。
星舰建造完毕之后,人们在最漂亮的一条大河的人海口处建立了第一座城市。给这座城市起什么名字呢?大家把自己心目中最看重的地球时代的城市名字写在纸片上,再次开始抽签,在华盛顿、巴黎、耶路撒冷、巴比伦、德里、马丘比丘等上万个城市名字当中,竟然鬼使神差地抽到了长安,于是,“长安”就这样跑到“欧洲”去了。
长安市中心,大批救护车和医护人员翘首仰望通天塔,警察在广场周围拉起黄色的警戒线,把普通民众和各路记者拦在外头,一批又一批的灾民被从塔上送下来。
通天塔的作用类似于地球时代的港口,只不过它停泊的是飞船而不是轮船。它的原理很简单:用缆绳把大气层外的同步轨道空间站和地面连接起来,在缆绳上挂载电梯运送旅客到空间站,他们在那儿换乘来往于星舰之间的飞船。
郑维韩一下飞船,就被带到医护人员面前检查是否在逃难过程中受了伤。一名官员在民政部门的数据库中查找到他的身份档案,给他开了一张卡作为临时身份证兼信用卡兼驾驶执照,说:“你父母的家就在这艘星舰上?看来没必要在灾民安置所替你准备住处了,抱歉,那儿的床位很紧张。”
那名官员核查韩丹的身份时却惊呆了,嘴张得好像能塞进一颗鸵鸟蛋。
出了通天塔就是市中心广场,很多灾民不顾工作人员的劝阻,在这儿发疯一样寻找着自己的亲人。等到事情过去一段时间之后,有些失去孩子的父母会到孤儿院认领孤儿,他们总偏向于认领那些在同一场灾难中失去父母的孩子。郑维韩看见老赵的妻子带着两个孩子,正望眼欲穿地看着通天塔的出口。谁都知道,警察肯定是最后一批撤离的,老赵很可能回不来了。
地球、太阳和银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球
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国际名称为“该娅”(盖娅(Gaea),希腊神话中的大地之神,所有神灵中德高望重的显赫之神。是希腊神话中最早出现的神,在开天辟地时,由卡厄斯(Chaos)所生。她是宙斯的祖母,盖娅生了天空,天神乌拉诺斯(Ouranos or Uranus),并与他结合生了六男六女,十二个泰坦巨神及三个独眼巨人和三个百臂巨神,是世界的开始,而所有天神都是她的子孙后代。至今,西方人仍然常以“盖娅”代称地球。 ),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数是第三颗。它有一颗天然的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又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结合使其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同时,由于受到太阳、月球、和附近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地球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变化。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约21千米。
阿波罗飞船在月球上看到地球是由一系列的同心层组成。地球内部有核(地核)、幔(地幔)、壳(地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和大气圈,还有磁层,形成了围绕固态地球的美丽外套。
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56亿年以前产生于原始太阳星云。
地球的基本参数
扁率因子: 298.257
平均密度: 5.52克/厘米3
赤道半径: ae = 6378136.49 米
极半径: ap = 6356755.00 米
平均半径: a = 6371001.00 米
赤道重力加速度: ge = 9.780327 米/秒2
平均自转角速度: ωe = 7.292115 × 10-5 弧度/秒
扁率: f = 0.003352819
质量: M⊕ = 5.9742 ×1024 公斤
地心引力常数: GE = 3.986004418 ×1014 米3/秒2
平均密度: ρe = 5.515 克/厘米3
太阳与地球质量比: S/E = 332946.0
太阳与地月系质量比: S/(M+E) = 328900.5
公转时间: T = 365.2422 天
离太阳平均距离: A = 1.49597870 × 1011 米
公转速度: v = 11.19 公里/秒
表面温度: t = - 30 ~ +45
表面大气压: p = 1013.250毫巴
表面重力加速度(赤道): 978.0厘米/秒2
表面重力加速度(极地): 983.2厘米/秒2
自转周期: 23时56分4秒(平太阳时)
公转轨道半长径: 149597870千米
公转轨道偏心率: 0.0167
公转周期: 1恒星年
黄赤交角: 23度26分
地球海洋面积: 361745300平方公里
地壳厚度: 80.465公里
地幔深度: 2808.229公里
地核半径: 3482.525公里
表面积 : 510067866平方公里
人们对于地球的结构直到最近才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地球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在天文学中,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对于了解地球的运动、起源和演化,探讨其它行星的结构,以至于整个太阳系起源和演化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球各圈层结构
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之间的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150公里处。这样,整个地球总共包括八个圈层,其中岩石圈、软流圈和地球内圈一起构成了所谓的固体地球。对于地球外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而地球内圈,目前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学、重力学和高精度现代空间测地技术观测的反演等进行研究。地球各圈层在分布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固体地球内部与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则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其中生物圈表现最为显著,其次是水圈。
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 ~ 16000 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份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地球大气圈气体的总质量约为5.136×1021克,相当于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0.86。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根据大气分布特征,在对流层之上还可分为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等。
水圈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从离地球数万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地球水圈总质量为1.66×1024克,约为地球总质量的3600分之一,其中海洋水质量约为陆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层岩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2600米的水层所均匀覆盖。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
生物圈
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据估计,现有生存的植物约有40万种,动物约有110多万种,微生物至少有10多万种。据统计,在地质历史上曾生存过的生物约有5-10亿种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绝大部分都已经灭绝了。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
岩石圈
对于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态外,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由于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由于洋底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约占海底总面积的45%,其平均水深为4000~5000米,大量发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围延伸着广阔的海底丘陵。因此,整个固体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态可认为是由大洋盆地与大陆台地组成,对它们的研究,构成了与岩石圈构造和地球动力学有直接联系的"全球构造学"理论。
软流圈
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约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个明显的地震波的低速层,这是由古登堡在1926年最早提出的,称之为软流圈,它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即B层。在洋底下面,它位于约60公里深度以下;在大陆地区,它位于约120公里深度以下,平均深度约位于60~250公里处。现代观测和研究已经肯定了这个软流圈层的存在。也就是由于这个软流圈的存在,将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区别开来了。
地幔圈
地震波除了在地面以下约33公里处有一个显著的不连续面(称为莫霍面)之外,在软流圈之下,直至地球内部约2900公里深度的界面处,属于地幔圈。由于地球外核为液态,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不能穿过此界面在外核中传播。P波曲线在此界面处的速度也急剧减低。这个界面是古登堡在1914年发现的,所以也称为古登堡面,它构成了地幔圈与外核流体圈的分界面。整个地幔圈由上地幔(33~410公里深度的B层,410~1000公里深度的C层,也称过渡带层)、下地幔的D′层(1000~2700公里深度)和下地幔的D〃层(2700~2900公里深度)组成。地球物理的研究表明,D〃层存在强烈的横向不均匀性,其不均匀的程度甚至可以和岩石层相比拟,它不仅是地核热量传送到地幔的热边界层,而且极可能是与地幔有不同化学成分的化学分层。
外核液体圈
地幔圈之下就是所谓的外核液体圈,它位于地面以下约2900公里至5120公里深度。整个外核液体圈基本上可能是由动力学粘度很小的液体构成的,其中2900至4980公里深度称为E层,完全由液体构成。4980公里至5120公里深度层称为F层,它是外核液体圈与固体内核圈之间一个很簿的过渡层。
固体内核圈
地球八个圈层中最靠近地心的就是所谓的固体内核圈了,它位于5120至6371公里地心处,又称为G层。根据对地震波速的探测与研究,证明G层为固体结构。地球内层不是均质的,平均地球密度为5.515克/厘米3,而地球岩石圈的密度仅为2.6~3.0克/厘米3。由此,地球内部的密度必定要大得多,并随深度的增加,密度也出现明显的变化。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而上升。根据最近的估计,在100公里深度处温度为1300°C,300公里处为2000°C,在地幔圈与外核液态圈边界处,约为4000°C,地心处温度为 5500 ~ 6000°C。
形状和大小
中国古代对天地的认识有所谓浑天说。东汉张衡在《浑天仪图注》里写道:“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地球是圆的这个概念在远古就已模糊地存在了 。723 年唐玄宗派一行和南宫说等人 ,在今河南省选定同一条子午线上的 13 个地点 ,测量夏至的日影长度和北极的高度 ,得到子午线一度之长为351里80步 ( 唐代的度和长度单位 )。折合现代的尺度就是纬度 一度长132.3千米,相当于地球半径为7600千米 ,比现代的数值约大20%。这是地球尺度最早的估计( 埃及人的测量更早 一些,但观测点不在同 一 子午线上 ,而且长度单位核算标 准不详,精度无从估计)。
精确的地形测量只是到了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之后才有可能,而地球形状的概念也逐渐明确。地球并非是很规则的正球体。它的表面可以用一个扁率不大的旋转椭球面来极好地逼近。扁率e为椭球长短轴之差与长轴之比 ,是表示地球形状的一个重要参量。经过多年的几何测量、天文测量以至人造地球卫星测量,它的数值已经达到很高的精度。这个椭球面不是真正的地球表面,而是对地面的一个更好的科学概括,用来作为全球各地大地测量的共同标准,所以也叫做参考椭球面 。按照 这个参考椭球面 ,子午圈上一平均度是111.1千米 ,赤道上一平均度是111.3千米 。在参考椭球面上重力势能是相等的,所以在它上面各点的重力加速度是可以计算的,公式如下:
g0=9.780318(1+0.0053024sin2j-0.0000059sin2j)米/秒2, 式中g0是海拔为零时的重力加速度,j是地理纬度 。知道了地球形状、重力加速度和万有引力常数G=6.670×10-11牛顿·米2/千克2,可以计算出地球的质量M为 5.976×1027克。
自转
由于地球转动的相对稳定性 ,人类生活历来都利用它作为计时的标准,简单地说,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叫做一年,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叫做一日。然而由于地球外部和内部的原因,地球的转动其实是很复杂的。地球自转的复杂性表现在自转轴方向的变化和自转速率即日长的变化。
自转轴方向的变化中,最主要的是自转轴在空间绕黄道轴缓慢旋进,造成春分点每年向西移动50.256〃的岁差。这是日、月对地球赤道突出部分吸引的结果。其次是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地球本身的位置变化,造成了地面各点的纬度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有两种成分 :一种以一年为周期 ,振幅约为0.09〃,是大气和海水等季节性变化所引起的,是一种强迫振动;另一种成分以14个月为周期,振幅约为0.15〃,是地球内部变化所引起的,叫做张德勒摆动,是一种自由振动 。此外还有一些较小的自由振动。
转速的变化造成日长的变化。主要有3类 :长期变化是减速的,使日长每百年增加1 ~ 2毫秒 ,是潮汐摩擦的结果;季节性变化最大可使日长变化0.6毫秒 ,是气象因素引起的;
不规则的短期变化,最大可使日长变化4毫秒 ,是地球内部变化的结果。
表面形态和地壳运动
地球的表面形态是极复杂的,有绵亘的高山,有广袤的海盆,还有各种尺度的构造。
地表的各种形态主要不是外力造成的,它们来源于地壳的构造运动。地壳运动的起因至少有以下几种设想:①地球的收缩或膨胀。许多地学家认为地球一直在冷却收缩,因而造成巨大的地层褶皱和断裂。然而观测表明,地面流出去的热量和地球内部因放射性物质的衰变而生出的热量是同量级的。也有人提出地球在膨胀的论据。这个问题现在尚无定论。②地壳均衡。在地壳以下的某一定深度,单位面积上的载荷有一种倾向于均等的趋势。地面上的巨大高差为地下深部横向物质流动所调节。③板块大地构造假说——地球最上层约八、九十千米厚的岩石层是由几块巨大的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相互作用和相对运动就产生地面上一切大地构造现象 。板块运动的动力来自何处,现在还不清楚,但不少人认为地球内部物质的对流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电磁性质
地磁场并不指向正南。11世纪中国的《梦溪笔谈》就有记载。地磁偏角随地而异。真正地磁场的形态是很复杂的。它有显著的时间变化,最大的变化幅度可达到总地磁场的千分之几或更高。变化可分为长期的和短期的。长期变化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短期变化来源于电离层的潮汐运动和太阳活动的变化。在地磁场中,用统计平均或其他方法将短期变化消去后就得到所谓基本地磁场。用球谐分析的方法可以证明基本地磁场有99%以上来源于地下,而相当于一阶球谐函数部分约占80%,这部分相当于一个偶极场,它的北极坐标是北纬78.5°,西经69.0°。短期变化分为平静变化和干扰变化两大类。平静变化是经常出现的,比较有规律并有一定的周期,变化的磁场强度可达几十纳特 ;干扰变化有时是全球性的 ,最大幅度可达几千纳特 ,叫做磁暴。
基本磁场也不是完全固定的,磁场强度的图像每年向西漂移0.2°~0.3°,叫做西向漂移。这就指出地磁场的产生可能是地球内部物质流动的结果。现在普遍认为地球核主要是铁镍组成的(还包含少量的轻元素)导电流体,导体在磁场中运动便产生电流。这种电磁流体的耦合产生一种自激发电机的作用,因而产生了地磁场。这是当前比较最为人接受的地磁场成因的假说。
当岩浆在地磁场中降温而凝固成岩石时,便受到地磁场磁化而保留少许的永久磁性,称为热剩磁。大多数岩浆岩都带有磁性,其方向和成岩时的地磁场方向一致。由相同时代的不同岩石标本可以确定成岩时地球磁极的位置。但由不同地质时代的岩石标本所确定的地磁极位置却是不同的。这就给大陆漂移的假说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人们还发现,在某些地质时代成岩的岩石,磁化方向恰好和现代的地磁场方向相反。这是由于地球在形成之后,地磁场曾多次自己反向的结果。按照自激发电机地磁场成因假说,这种反向是可以理解的。地磁场的短期变化可以感应地下电流,而地下电流又引起地面的感应磁场。地下电流同地下物质的电导率有关,因而可由此估计地球内部的电导率分布。然而计算是复杂的,而且解答不单一。现在所能取得的一致意见是电导率随深度而增加,在60~100千米深度附近增加很快 。在400~700千米的深处,电导率又有明显的变化,此处相当于地幔中的过渡层(又叫C层)。
温度和能源
地面从太阳接受的辐射能量每年约有10焦耳,但绝大部分又向空间辐射回去,只有极小一部分穿入地下很浅的地方。浅层的地下温度梯度约为每增加30米,温度升高1℃ ,但各地的差别很大 。由温度梯度和岩石的热导率可以计算热流 。由地面向外流 出的热量 ,全球平均值约为6.27 微焦耳/厘米秒 ,由地面流出的总热能约为10.032×1020焦耳/年。
地球内部的一部分能源来自岩石所含的放射性元素铀 、钍、钾。它们在岩石中的含量近年来总在不断地修正,有人估计地球现在每年由长寿命的放射性元素所释放的能量约为9.614×1020焦耳 ,与地面热流很相近 ,不过这种估计是极其粗略的,含有许多未知因素。另一种能源是地球形成时的引力势能,假定地球是由太阳系中的弥漫物质积聚而成的 。这部分能量估计有25×1032焦耳 ,但在积聚过程中有一大部分能量消失在地球以外的空间 ,有一小部分 ,约为1×1032焦耳,由于地球的绝热压缩而积蓄为地球物质的弹性能。假设地球形成时最初是相当均匀的,以后才演变成为现在的层状结构,这样就会释放出一部分引力势能,估计约为2×1030焦耳。这将导致地球的加温。地球是越转越慢的。地球自形成以来,旋转能的消失估计大约有1.5×1031焦耳,还有火山喷发和地震释放的能量,但其数量级都要小得多。
地面附近的温度梯度不能外推到几十千米深度以下。地下深处的传热机制是极其复杂的,由热传导的理论去估计地球内部的温度分布,常得不到可信的结果。但根据其他地球物理现象的考虑,地球内部某些特定深度的温度是可以估计的。结果如下:①在100千米的深度 ,温度接近该处岩石的熔点,约为1100~1200℃;②在400千米和650千米的深度,岩石发生相变 ,温度各约在1500℃和1900℃ ;③ 在核幔边界,温度在铁的熔点之上,但在地幔物质的熔点之下,约为3700℃;④在外核与内核边界 ,深度为5100千米 ,温度约为4300℃,地球中心的温度,估计与此相差不多。
内部结构
地球的分层结构基本上是按地震波( P和S )的传播速度划分的。地球上层有显著的横向不均匀性: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的厚度大不相同,海水只覆盖着2/3的地面。
地震时,震源辐射出两种地震波,纵波P和横波S。它们各以不同的速度向四围传播�经过不同的时间到达地面上不同的地点。若在地面上记录到P和S的传播时间随震中距离的变化,就可以推算地下不同深度地震波的传播速度υp和υs。
地球内部的分层就是由地震波速度分布定义的,在海水之下,地球最上层叫做地壳,厚约几十千米。地壳以下直对地核,这部分统称为地幔。地幔内部又有许多层次。地壳与
地幔的边界是一个明显的间断面 ,称为M界面或莫霍界面 。界面以下约到会80千米的深度,速度变化不大,这部分叫做盖层。再往下,速度变化不大,这部分叫做盖层。再往下 ,速度明显降低 ,直到约220千米深度才又回升 。这部分叫低速带。以下直到2891千米深度叫做下地幔。核幔边界是一个极明显的间断面。进入地核 ,S波消失 ,所以地球外核是液体。到了5149.5千米的深度 ,S波又出现,便进入了地球内核。
由地球的速度和密度的分布可以计算出地球内部的两个弹性常数、压力和重力加速度的分布。在地幔中,重力加速度g的变化很小 ,只是过了核幔边界才向地心递减至零 。在核幔边界处的压力为1.36兆巴,在地心处为3.64兆巴。
内部物质组成
地震波的速度和密度分布对于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是一个限制条件 。地球核有约 90%是由铁镍合金组成的,但还含有约法三章10%的较轻物质;可能是硫或氧。关于地幔的矿物组成,现在还存在分歧意见。地壳中的岩石矿物是由地幔物质分异而成的。火山活动和地幔物质的喷发表明地幔的主要矿物是橄榄岩。地震波速度的数据表明在内400、500、和谐500千米的深度,波速的梯度很大 。这可解释为矿物相变的结果。在内400千米的深处 ,橄榄石相变为尖晶石的结构,而辉石则熔入石榴石 。在家500千米的深度,辉石也分解为尖晶石和超石英的结构 。在先650千米深度下,这些矿物都为钙钛矿和氧化物结构 。在下地幔最下的200千米中,物质密度有显著增加。这个区域有无铁元素的富集还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还有,越外天气越冷,里面是岩浆,在100摄氏度左右
起源和演化
地球的起源和演化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问题。早期的假说主要分两大派:以康德和拉普拉斯为代表的渐变派和以G.L.L.布丰为代表的灾变派 。渐变派认为太阳系是由高温的旋转气体逐渐冷却而成的;灾变派主张太阳系是由此及彼2个或3个恒星发生碰撞或近距离吸引而产生的。早期的假说主要企图解释一些天文事实,如行星轨道的规律性,内行星和外行星的区别。太阳系中角动量的分布等。在全面解释上述观测事实时,两派都遇到不可克服的因难。
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起,人们逐渐倾向于太阳系起源于低温的固体尘埃的观点。较早的倡议者有魏茨泽克、施米特和尤里。他们认为行星不是由高温气体凝固而成,而是由温度不高的固体尘物质积聚而成的。
地球形成时基本上是各种石质物体和尘、气的混合物积聚而成的。初始地球的平均温度估计不超过去时1000℃。由于长寿命放射性无素的衰变和引力势能的释放,地球的温度逐渐升高。当温度超过铁的熔点时,原始地球中的铁元素就化成液态,由于密度大就流向地球的中心部分,从而形成了地核。地球内部温度继续升高,使地幔局部熔化,引起了化学分异,促进了地壳形成。
海洋和大气都不是地球形成时就有的,而是次生的。因为原始地球不可能保持大气和水 。海洋是地球内部增温和分异的结果。原始大气是从地球内部放出的,是还原性的。直到绿色植物出现后,大气中才逐渐积累了自由氧,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逐渐形成现在的大气(见地球起源)。
地球的年龄
如果定义为原始地球形成后到现在的时间,则由岩石和矿物所含的放射性同位素可以测定。但是这样做时,仍免不了对地球的初始状态做一些假定,根据岩石矿物中和陨石中铅同位素的精密分析,现在一般都接受的地球年龄约为46亿年。
太阳系
太阳系(solar system)组成
太阳系(solar system)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恒星系统。由太阳、8颗大行星(原先有九大行星,因为冥王星被剔除为矮行星)、66颗卫星(原有67颗,冥王星的卫星被剔除)以及无数的小行星、彗星及陨星组成的。行星由太阳起往外的顺序是:水星(mercury)、金星(venus)、地球(earth)、火星(mars)、木星(jupiter)、土星(saturn)、天王星(uranus)、海王星(neptune)。离太阳较近的水星、金星、地球及火星称为类地行星(terrestrial planets)。宇宙飞船对它们都进行了探测,还曾在火星与金星上着陆,获得了重要成果。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密度大(>3.0克/立方厘米),体积小,自转慢,卫星少,内部成分主要为硅酸盐(silicate),具有固体外壳。离太阳较远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称为类木行星(jovian planets)。它们都有很厚的大气圈,其表面特征很难了解,一般推断,它们都具有与类地行星相似的固体内核。在火星与木星之间有100000个以上的小行星(asteroid)(即由岩石组成的不规则的小星体)。推测它们可能是由位置界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某一颗行星碎裂而成的,或者是一些未能聚积成为统一行星的石质碎块。陨星存在于行星之间,成分是石质或者铁质。
这些行星都以太阳为中心以椭圆轨道公转,虽然除了水星的十分接近于圆。行星轨道中或多或少在同一平面内(称为黄道面并以地球公转轨道面为基准)。黄道面与太阳赤道仅有7度的倾斜。冥王星的轨道大都脱离了黄道面,倾斜度达17度。上面的图表从一个特定的高于黄道面的透视角显示了各轨道的相对大小及关系(非圆的现象显而易见)。它们绕轨道运动的方向一致(从太阳北极上看是逆时针方向),因此,科学家们把冥王星排除在九大行星之外。除金星和天王星外自转方向也如此。
太阳系(solar system)在宇宙中的位置
太阳系位于银河系边缘
太阳系是由太阳以及在其引力作用下围绕它运转的天体构成的天体系统。它包括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以及行星际物质。人类所居住的地球就是太阳系中的一员。这个示意图显示了各个行星与太阳的相对大小.
太阳系的构成
太阳系的中心是太阳,虽然它只是一颗中小型的恒星,但它的质量已经占据了整个太阳系总质量的99.85%;余下的质量中包括行星与它们的卫星、行星环,还有小行星、彗星、柯伊伯带天体、外海王星天体、理论中的奥尔特云、行星间的尘埃、气体和粒子等行星际物质。整个太阳系所有天体的总表面面积约为17亿平方千米。太阳以自己强大的引力将太阳系中所有的天体紧紧地控制在他自己周围,使它们井然有序地围绕自己旋转。同时,太阳又带着太阳系的全体成员围绕银河系的中心运动。
太阳系内迄今发现了八颗大行星。有时称它们为“八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的远近,这八大行星依次是:最近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也被称为类地行星,木星和土星也被称为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也被称为远日行星。除了水星和金星外,其他的行星都有卫星。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还存在着数十万个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小行星,天文学家将这个区域称为小行星?/ca>
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国际名称为“该娅”(盖娅(Gaea),希腊神话中的大地之神,所有神灵中德高望重的显赫之神。是希腊神话中最早出现的神,在开天辟地时,由卡厄斯(Chaos)所生。她是宙斯的祖母,盖娅生了天空,天神乌拉诺斯(Ouranos or Uranus),并与他结合生了六男六女,十二个泰坦巨神及三个独眼巨人和三个百臂巨神,是世界的开始,而所有天神都是她的子孙后代。至今,西方人仍然常以“盖娅”代称地球。 ),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数是第三颗。它有一颗天然的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又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结合使其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同时,由于受到太阳、月球、和附近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地球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变化。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约21千米。
阿波罗飞船在月球上看到地球是由一系列的同心层组成。地球内部有核(地核)、幔(地幔)、壳(地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和大气圈,还有磁层,形成了围绕固态地球的美丽外套。
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56亿年以前产生于原始太阳星云。
地球的基本参数
扁率因子: 298.257
平均密度: 5.52克/厘米3
赤道半径: ae = 6378136.49 米
极半径: ap = 6356755.00 米
平均半径: a = 6371001.00 米
赤道重力加速度: ge = 9.780327 米/秒2
平均自转角速度: ωe = 7.292115 × 10-5 弧度/秒
扁率: f = 0.003352819
质量: M⊕ = 5.9742 ×1024 公斤
地心引力常数: GE = 3.986004418 ×1014 米3/秒2
平均密度: ρe = 5.515 克/厘米3
太阳与地球质量比: S/E = 332946.0
太阳与地月系质量比: S/(M+E) = 328900.5
公转时间: T = 365.2422 天
离太阳平均距离: A = 1.49597870 × 1011 米
公转速度: v = 11.19 公里/秒
表面温度: t = - 30 ~ +45
表面大气压: p = 1013.250毫巴
表面重力加速度(赤道): 978.0厘米/秒2
表面重力加速度(极地): 983.2厘米/秒2
自转周期: 23时56分4秒(平太阳时)
公转轨道半长径: 149597870千米
公转轨道偏心率: 0.0167
公转周期: 1恒星年
黄赤交角: 23度26分
地球海洋面积: 361745300平方公里
地壳厚度: 80.465公里
地幔深度: 2808.229公里
地核半径: 3482.525公里
表面积 : 510067866平方公里
人们对于地球的结构直到最近才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地球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在天文学中,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对于了解地球的运动、起源和演化,探讨其它行星的结构,以至于整个太阳系起源和演化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球各圈层结构
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之间的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150公里处。这样,整个地球总共包括八个圈层,其中岩石圈、软流圈和地球内圈一起构成了所谓的固体地球。对于地球外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而地球内圈,目前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学、重力学和高精度现代空间测地技术观测的反演等进行研究。地球各圈层在分布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固体地球内部与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则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其中生物圈表现最为显著,其次是水圈。
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 ~ 16000 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份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地球大气圈气体的总质量约为5.136×1021克,相当于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0.86。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根据大气分布特征,在对流层之上还可分为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等。
水圈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从离地球数万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地球水圈总质量为1.66×1024克,约为地球总质量的3600分之一,其中海洋水质量约为陆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层岩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2600米的水层所均匀覆盖。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
生物圈
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据估计,现有生存的植物约有40万种,动物约有110多万种,微生物至少有10多万种。据统计,在地质历史上曾生存过的生物约有5-10亿种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绝大部分都已经灭绝了。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
岩石圈
对于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态外,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由于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由于洋底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约占海底总面积的45%,其平均水深为4000~5000米,大量发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围延伸着广阔的海底丘陵。因此,整个固体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态可认为是由大洋盆地与大陆台地组成,对它们的研究,构成了与岩石圈构造和地球动力学有直接联系的"全球构造学"理论。
软流圈
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约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个明显的地震波的低速层,这是由古登堡在1926年最早提出的,称之为软流圈,它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即B层。在洋底下面,它位于约60公里深度以下;在大陆地区,它位于约120公里深度以下,平均深度约位于60~250公里处。现代观测和研究已经肯定了这个软流圈层的存在。也就是由于这个软流圈的存在,将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区别开来了。
地幔圈
地震波除了在地面以下约33公里处有一个显著的不连续面(称为莫霍面)之外,在软流圈之下,直至地球内部约2900公里深度的界面处,属于地幔圈。由于地球外核为液态,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不能穿过此界面在外核中传播。P波曲线在此界面处的速度也急剧减低。这个界面是古登堡在1914年发现的,所以也称为古登堡面,它构成了地幔圈与外核流体圈的分界面。整个地幔圈由上地幔(33~410公里深度的B层,410~1000公里深度的C层,也称过渡带层)、下地幔的D′层(1000~2700公里深度)和下地幔的D〃层(2700~2900公里深度)组成。地球物理的研究表明,D〃层存在强烈的横向不均匀性,其不均匀的程度甚至可以和岩石层相比拟,它不仅是地核热量传送到地幔的热边界层,而且极可能是与地幔有不同化学成分的化学分层。
外核液体圈
地幔圈之下就是所谓的外核液体圈,它位于地面以下约2900公里至5120公里深度。整个外核液体圈基本上可能是由动力学粘度很小的液体构成的,其中2900至4980公里深度称为E层,完全由液体构成。4980公里至5120公里深度层称为F层,它是外核液体圈与固体内核圈之间一个很簿的过渡层。
固体内核圈
地球八个圈层中最靠近地心的就是所谓的固体内核圈了,它位于5120至6371公里地心处,又称为G层。根据对地震波速的探测与研究,证明G层为固体结构。地球内层不是均质的,平均地球密度为5.515克/厘米3,而地球岩石圈的密度仅为2.6~3.0克/厘米3。由此,地球内部的密度必定要大得多,并随深度的增加,密度也出现明显的变化。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而上升。根据最近的估计,在100公里深度处温度为1300°C,300公里处为2000°C,在地幔圈与外核液态圈边界处,约为4000°C,地心处温度为 5500 ~ 6000°C。
形状和大小
中国古代对天地的认识有所谓浑天说。东汉张衡在《浑天仪图注》里写道:“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地球是圆的这个概念在远古就已模糊地存在了 。723 年唐玄宗派一行和南宫说等人 ,在今河南省选定同一条子午线上的 13 个地点 ,测量夏至的日影长度和北极的高度 ,得到子午线一度之长为351里80步 ( 唐代的度和长度单位 )。折合现代的尺度就是纬度 一度长132.3千米,相当于地球半径为7600千米 ,比现代的数值约大20%。这是地球尺度最早的估计( 埃及人的测量更早 一些,但观测点不在同 一 子午线上 ,而且长度单位核算标 准不详,精度无从估计)。
精确的地形测量只是到了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之后才有可能,而地球形状的概念也逐渐明确。地球并非是很规则的正球体。它的表面可以用一个扁率不大的旋转椭球面来极好地逼近。扁率e为椭球长短轴之差与长轴之比 ,是表示地球形状的一个重要参量。经过多年的几何测量、天文测量以至人造地球卫星测量,它的数值已经达到很高的精度。这个椭球面不是真正的地球表面,而是对地面的一个更好的科学概括,用来作为全球各地大地测量的共同标准,所以也叫做参考椭球面 。按照 这个参考椭球面 ,子午圈上一平均度是111.1千米 ,赤道上一平均度是111.3千米 。在参考椭球面上重力势能是相等的,所以在它上面各点的重力加速度是可以计算的,公式如下:
g0=9.780318(1+0.0053024sin2j-0.0000059sin2j)米/秒2, 式中g0是海拔为零时的重力加速度,j是地理纬度 。知道了地球形状、重力加速度和万有引力常数G=6.670×10-11牛顿·米2/千克2,可以计算出地球的质量M为 5.976×1027克。
自转
由于地球转动的相对稳定性 ,人类生活历来都利用它作为计时的标准,简单地说,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叫做一年,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叫做一日。然而由于地球外部和内部的原因,地球的转动其实是很复杂的。地球自转的复杂性表现在自转轴方向的变化和自转速率即日长的变化。
自转轴方向的变化中,最主要的是自转轴在空间绕黄道轴缓慢旋进,造成春分点每年向西移动50.256〃的岁差。这是日、月对地球赤道突出部分吸引的结果。其次是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地球本身的位置变化,造成了地面各点的纬度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有两种成分 :一种以一年为周期 ,振幅约为0.09〃,是大气和海水等季节性变化所引起的,是一种强迫振动;另一种成分以14个月为周期,振幅约为0.15〃,是地球内部变化所引起的,叫做张德勒摆动,是一种自由振动 。此外还有一些较小的自由振动。
转速的变化造成日长的变化。主要有3类 :长期变化是减速的,使日长每百年增加1 ~ 2毫秒 ,是潮汐摩擦的结果;季节性变化最大可使日长变化0.6毫秒 ,是气象因素引起的;
不规则的短期变化,最大可使日长变化4毫秒 ,是地球内部变化的结果。
表面形态和地壳运动
地球的表面形态是极复杂的,有绵亘的高山,有广袤的海盆,还有各种尺度的构造。
地表的各种形态主要不是外力造成的,它们来源于地壳的构造运动。地壳运动的起因至少有以下几种设想:①地球的收缩或膨胀。许多地学家认为地球一直在冷却收缩,因而造成巨大的地层褶皱和断裂。然而观测表明,地面流出去的热量和地球内部因放射性物质的衰变而生出的热量是同量级的。也有人提出地球在膨胀的论据。这个问题现在尚无定论。②地壳均衡。在地壳以下的某一定深度,单位面积上的载荷有一种倾向于均等的趋势。地面上的巨大高差为地下深部横向物质流动所调节。③板块大地构造假说——地球最上层约八、九十千米厚的岩石层是由几块巨大的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相互作用和相对运动就产生地面上一切大地构造现象 。板块运动的动力来自何处,现在还不清楚,但不少人认为地球内部物质的对流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电磁性质
地磁场并不指向正南。11世纪中国的《梦溪笔谈》就有记载。地磁偏角随地而异。真正地磁场的形态是很复杂的。它有显著的时间变化,最大的变化幅度可达到总地磁场的千分之几或更高。变化可分为长期的和短期的。长期变化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短期变化来源于电离层的潮汐运动和太阳活动的变化。在地磁场中,用统计平均或其他方法将短期变化消去后就得到所谓基本地磁场。用球谐分析的方法可以证明基本地磁场有99%以上来源于地下,而相当于一阶球谐函数部分约占80%,这部分相当于一个偶极场,它的北极坐标是北纬78.5°,西经69.0°。短期变化分为平静变化和干扰变化两大类。平静变化是经常出现的,比较有规律并有一定的周期,变化的磁场强度可达几十纳特 ;干扰变化有时是全球性的 ,最大幅度可达几千纳特 ,叫做磁暴。
基本磁场也不是完全固定的,磁场强度的图像每年向西漂移0.2°~0.3°,叫做西向漂移。这就指出地磁场的产生可能是地球内部物质流动的结果。现在普遍认为地球核主要是铁镍组成的(还包含少量的轻元素)导电流体,导体在磁场中运动便产生电流。这种电磁流体的耦合产生一种自激发电机的作用,因而产生了地磁场。这是当前比较最为人接受的地磁场成因的假说。
当岩浆在地磁场中降温而凝固成岩石时,便受到地磁场磁化而保留少许的永久磁性,称为热剩磁。大多数岩浆岩都带有磁性,其方向和成岩时的地磁场方向一致。由相同时代的不同岩石标本可以确定成岩时地球磁极的位置。但由不同地质时代的岩石标本所确定的地磁极位置却是不同的。这就给大陆漂移的假说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人们还发现,在某些地质时代成岩的岩石,磁化方向恰好和现代的地磁场方向相反。这是由于地球在形成之后,地磁场曾多次自己反向的结果。按照自激发电机地磁场成因假说,这种反向是可以理解的。地磁场的短期变化可以感应地下电流,而地下电流又引起地面的感应磁场。地下电流同地下物质的电导率有关,因而可由此估计地球内部的电导率分布。然而计算是复杂的,而且解答不单一。现在所能取得的一致意见是电导率随深度而增加,在60~100千米深度附近增加很快 。在400~700千米的深处,电导率又有明显的变化,此处相当于地幔中的过渡层(又叫C层)。
温度和能源
地面从太阳接受的辐射能量每年约有10焦耳,但绝大部分又向空间辐射回去,只有极小一部分穿入地下很浅的地方。浅层的地下温度梯度约为每增加30米,温度升高1℃ ,但各地的差别很大 。由温度梯度和岩石的热导率可以计算热流 。由地面向外流 出的热量 ,全球平均值约为6.27 微焦耳/厘米秒 ,由地面流出的总热能约为10.032×1020焦耳/年。
地球内部的一部分能源来自岩石所含的放射性元素铀 、钍、钾。它们在岩石中的含量近年来总在不断地修正,有人估计地球现在每年由长寿命的放射性元素所释放的能量约为9.614×1020焦耳 ,与地面热流很相近 ,不过这种估计是极其粗略的,含有许多未知因素。另一种能源是地球形成时的引力势能,假定地球是由太阳系中的弥漫物质积聚而成的 。这部分能量估计有25×1032焦耳 ,但在积聚过程中有一大部分能量消失在地球以外的空间 ,有一小部分 ,约为1×1032焦耳,由于地球的绝热压缩而积蓄为地球物质的弹性能。假设地球形成时最初是相当均匀的,以后才演变成为现在的层状结构,这样就会释放出一部分引力势能,估计约为2×1030焦耳。这将导致地球的加温。地球是越转越慢的。地球自形成以来,旋转能的消失估计大约有1.5×1031焦耳,还有火山喷发和地震释放的能量,但其数量级都要小得多。
地面附近的温度梯度不能外推到几十千米深度以下。地下深处的传热机制是极其复杂的,由热传导的理论去估计地球内部的温度分布,常得不到可信的结果。但根据其他地球物理现象的考虑,地球内部某些特定深度的温度是可以估计的。结果如下:①在100千米的深度 ,温度接近该处岩石的熔点,约为1100~1200℃;②在400千米和650千米的深度,岩石发生相变 ,温度各约在1500℃和1900℃ ;③ 在核幔边界,温度在铁的熔点之上,但在地幔物质的熔点之下,约为3700℃;④在外核与内核边界 ,深度为5100千米 ,温度约为4300℃,地球中心的温度,估计与此相差不多。
内部结构
地球的分层结构基本上是按地震波( P和S )的传播速度划分的。地球上层有显著的横向不均匀性: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的厚度大不相同,海水只覆盖着2/3的地面。
地震时,震源辐射出两种地震波,纵波P和横波S。它们各以不同的速度向四围传播�经过不同的时间到达地面上不同的地点。若在地面上记录到P和S的传播时间随震中距离的变化,就可以推算地下不同深度地震波的传播速度υp和υs。
地球内部的分层就是由地震波速度分布定义的,在海水之下,地球最上层叫做地壳,厚约几十千米。地壳以下直对地核,这部分统称为地幔。地幔内部又有许多层次。地壳与
地幔的边界是一个明显的间断面 ,称为M界面或莫霍界面 。界面以下约到会80千米的深度,速度变化不大,这部分叫做盖层。再往下,速度变化不大,这部分叫做盖层。再往下 ,速度明显降低 ,直到约220千米深度才又回升 。这部分叫低速带。以下直到2891千米深度叫做下地幔。核幔边界是一个极明显的间断面。进入地核 ,S波消失 ,所以地球外核是液体。到了5149.5千米的深度 ,S波又出现,便进入了地球内核。
由地球的速度和密度的分布可以计算出地球内部的两个弹性常数、压力和重力加速度的分布。在地幔中,重力加速度g的变化很小 ,只是过了核幔边界才向地心递减至零 。在核幔边界处的压力为1.36兆巴,在地心处为3.64兆巴。
内部物质组成
地震波的速度和密度分布对于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是一个限制条件 。地球核有约 90%是由铁镍合金组成的,但还含有约法三章10%的较轻物质;可能是硫或氧。关于地幔的矿物组成,现在还存在分歧意见。地壳中的岩石矿物是由地幔物质分异而成的。火山活动和地幔物质的喷发表明地幔的主要矿物是橄榄岩。地震波速度的数据表明在内400、500、和谐500千米的深度,波速的梯度很大 。这可解释为矿物相变的结果。在内400千米的深处 ,橄榄石相变为尖晶石的结构,而辉石则熔入石榴石 。在家500千米的深度,辉石也分解为尖晶石和超石英的结构 。在先650千米深度下,这些矿物都为钙钛矿和氧化物结构 。在下地幔最下的200千米中,物质密度有显著增加。这个区域有无铁元素的富集还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还有,越外天气越冷,里面是岩浆,在100摄氏度左右
起源和演化
地球的起源和演化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问题。早期的假说主要分两大派:以康德和拉普拉斯为代表的渐变派和以G.L.L.布丰为代表的灾变派 。渐变派认为太阳系是由高温的旋转气体逐渐冷却而成的;灾变派主张太阳系是由此及彼2个或3个恒星发生碰撞或近距离吸引而产生的。早期的假说主要企图解释一些天文事实,如行星轨道的规律性,内行星和外行星的区别。太阳系中角动量的分布等。在全面解释上述观测事实时,两派都遇到不可克服的因难。
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起,人们逐渐倾向于太阳系起源于低温的固体尘埃的观点。较早的倡议者有魏茨泽克、施米特和尤里。他们认为行星不是由高温气体凝固而成,而是由温度不高的固体尘物质积聚而成的。
地球形成时基本上是各种石质物体和尘、气的混合物积聚而成的。初始地球的平均温度估计不超过去时1000℃。由于长寿命放射性无素的衰变和引力势能的释放,地球的温度逐渐升高。当温度超过铁的熔点时,原始地球中的铁元素就化成液态,由于密度大就流向地球的中心部分,从而形成了地核。地球内部温度继续升高,使地幔局部熔化,引起了化学分异,促进了地壳形成。
海洋和大气都不是地球形成时就有的,而是次生的。因为原始地球不可能保持大气和水 。海洋是地球内部增温和分异的结果。原始大气是从地球内部放出的,是还原性的。直到绿色植物出现后,大气中才逐渐积累了自由氧,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逐渐形成现在的大气(见地球起源)。
地球的年龄
如果定义为原始地球形成后到现在的时间,则由岩石和矿物所含的放射性同位素可以测定。但是这样做时,仍免不了对地球的初始状态做一些假定,根据岩石矿物中和陨石中铅同位素的精密分析,现在一般都接受的地球年龄约为46亿年。
太阳系
太阳系(solar system)组成
太阳系(solar system)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恒星系统。由太阳、8颗大行星(原先有九大行星,因为冥王星被剔除为矮行星)、66颗卫星(原有67颗,冥王星的卫星被剔除)以及无数的小行星、彗星及陨星组成的。行星由太阳起往外的顺序是:水星(mercury)、金星(venus)、地球(earth)、火星(mars)、木星(jupiter)、土星(saturn)、天王星(uranus)、海王星(neptune)。离太阳较近的水星、金星、地球及火星称为类地行星(terrestrial planets)。宇宙飞船对它们都进行了探测,还曾在火星与金星上着陆,获得了重要成果。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密度大(>3.0克/立方厘米),体积小,自转慢,卫星少,内部成分主要为硅酸盐(silicate),具有固体外壳。离太阳较远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称为类木行星(jovian planets)。它们都有很厚的大气圈,其表面特征很难了解,一般推断,它们都具有与类地行星相似的固体内核。在火星与木星之间有100000个以上的小行星(asteroid)(即由岩石组成的不规则的小星体)。推测它们可能是由位置界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某一颗行星碎裂而成的,或者是一些未能聚积成为统一行星的石质碎块。陨星存在于行星之间,成分是石质或者铁质。
这些行星都以太阳为中心以椭圆轨道公转,虽然除了水星的十分接近于圆。行星轨道中或多或少在同一平面内(称为黄道面并以地球公转轨道面为基准)。黄道面与太阳赤道仅有7度的倾斜。冥王星的轨道大都脱离了黄道面,倾斜度达17度。上面的图表从一个特定的高于黄道面的透视角显示了各轨道的相对大小及关系(非圆的现象显而易见)。它们绕轨道运动的方向一致(从太阳北极上看是逆时针方向),因此,科学家们把冥王星排除在九大行星之外。除金星和天王星外自转方向也如此。
太阳系(solar system)在宇宙中的位置
太阳系位于银河系边缘
太阳系是由太阳以及在其引力作用下围绕它运转的天体构成的天体系统。它包括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以及行星际物质。人类所居住的地球就是太阳系中的一员。这个示意图显示了各个行星与太阳的相对大小.
太阳系的构成
太阳系的中心是太阳,虽然它只是一颗中小型的恒星,但它的质量已经占据了整个太阳系总质量的99.85%;余下的质量中包括行星与它们的卫星、行星环,还有小行星、彗星、柯伊伯带天体、外海王星天体、理论中的奥尔特云、行星间的尘埃、气体和粒子等行星际物质。整个太阳系所有天体的总表面面积约为17亿平方千米。太阳以自己强大的引力将太阳系中所有的天体紧紧地控制在他自己周围,使它们井然有序地围绕自己旋转。同时,太阳又带着太阳系的全体成员围绕银河系的中心运动。
太阳系内迄今发现了八颗大行星。有时称它们为“八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的远近,这八大行星依次是:最近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也被称为类地行星,木星和土星也被称为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也被称为远日行星。除了水星和金星外,其他的行星都有卫星。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还存在着数十万个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小行星,天文学家将这个区域称为小行星?/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