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游戏

《三国志14》周泰人物背景介绍

2019-12-20 作者: admin 来源:网络 整理:游戏131(www.youxi131.com)

三国人物周泰的资料

在三国演义里,常山赵子龙因两全幼主而著忠勇之名,获万世流芳。其实东吴的大将周泰于护主救驾方面丝毫不比赵云逊色,宣城解山贼之困,濡须突曹军之围,浴血奋战,身披数创,终令孙权两次虎口脱险,凭得也是那赤胆忠心与无畏勇气。

不过近来重阅《三国志*吴书*周泰传》,发现有关周泰救主事也被罗贯中掺进了水份,其中值得争议的便是濡须那一战,按《周泰传》所述,仅“曹公出濡须,泰复赴击”寥寥数字,并无演义中两番出入重围之险。至于战后孙权给予其指伤赐酒,又授御盖,等等诸多荣耀,这些情节虽然演义所陈同史书记载没有多少偏差,但此处孙权对周泰的特别嘉奖,本意不是为彰显他救驾之功,而是留他以平虏将军职位督濡须的意思,再说周泰身上那些伤疤应是宣城一战时所遗,否则以濡须战况之烈,创伤之重甚宣城多矣,届时又需劳动华陀来医方能保性命无虞。

孙权之所以要对周泰如此厚待,按理来说遣一将镇守濡须似无突出隆重必要,这内中当然事出有因。“时朱然、徐盛等皆在所部,并不伏也。”《周泰传》里这一句说明了道理,朱然是江东顾陆朱张四大族子弟,徐盛则文武俱全,早早就独当一面了,两人身份、地位、能力等各方面因素皆胜过周泰,而泰出身低贱是洋子江水贼,三国时门阀观念严重,强如赵云一直无法就任高位也有这方面原因,正基于此,孙权恐他难以压众,才作这特别关照。

事实证明孙权对周泰的确用心良苦,根据〈江表传〉所云,孙权流泪抓住周泰的手说:“卿吴之功臣,孤当与共荣辱,等休戚,幼平意快为之,勿以寒门自退也。”大意就是让周泰放下身份低微的顾虑,有我在背后扶持你,你就尽管放心好好干吧!

在三国的各位大佬中,孙权就用人问题上委实有独到之处,曹操的唯才是举,刘备的注重人情,孙权能够将两者兼济起来,由上述周泰事便可窥一斑。

三国时期的人物背景介绍

蒋干,字子翼,汉末三国时期的人物,九江(治今安徽寿县)人。历史上的蒋干是当时的名士,而罗贯中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则将蒋干刻画成了被周瑜所愚弄的小丑形象。
庞统(179—214年8月29日),字士元,东汉末年刘备部下著名的谋士。   籍贯: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 老版《三国演义》中的庞统
容貌:正史无记载。演义中是:“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此为文学杜撰)。   官职:军师中郎将,追赐关内侯,谥曰靖侯。    家族资料: 父亲:未知;母亲:未知   叔父: 庞德公   配偶:未知   子女: 庞宏   兄弟姐妹: 庞林

三国志人物介绍,英雄事迹

孙策
策为人明果独断,勇盖天下——《傅子》
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三国志》
策骁雄,与项籍相似——《江表传》
策勇冠一世,有隽才大志——王朗
策十七岁丧父,二十六卒,十余年间建立大业,少年英万,勇锐无前,真一时豪杰之士——卢弼

关羽、张飞
万人之敌——《三国志》
万人之敌——魏程昱等
熊虎之将——吴周瑜
张飞雄壮威猛,亚于关羽——《三国志》

许褚
军中以褚力如虎而痴,故号曰虎痴——《三国志》
长八尺馀,腰大十围,勇力绝人——《三国志》
汉之樊哙——《三国志》

典韦
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三国志》
形貌魁梧,旅力过人——《三国志》
汉之樊哙——《三国志》

吕布
布有虓虎之勇——《三国志》
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三国志》

曹仁
曹大司马之勇,贲、育弗加也。张辽其次焉——《傅子》
将军真天人也——魏陈矫等

张辽
曹大司马之勇,贲、育弗加也。张辽其次焉——《傅子》
武力过人——《三国志》
古之召虎——魏曹丕

马超
超有信、布之勇——《三国志》
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关羽)之绝伦逸群也——蜀诸葛亮

黄忠、赵云
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三国志》

太史慈:猿臂善射,弦不虚发——《三国志》
曹彰: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三国志》
董卓:卓有才武,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三国志》
魏延:勇猛过人——《三国志》
周泰:战如熊虎——吴孙权

三国志中的主要人物及事迹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鲁肃: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对不起!我只能找到这些,希望您满意!

三国志中吴国的详细资料

东吴(222年—280年)即三国时代的吴国,亦称孙吴。3世纪时孙权建立的政权,首都开始建于吴(今苏州),后来孙权筑石头城建业(今南京)。222年,孙权称吴王。黄龙元年(229年)四月,孙权称帝,国号吴,改元黄龙,是为吴大帝。 280年,亡于西晋,三国结束。222年,孙权称王,229年孙权称帝,定都武昌后迁还于建业,吴国建立,孙权就是吴大帝。    孙权统治时,江东经济有显著发展。北人南来,山越出居平地,劳动力增多。长江两岸地区都设有屯田区,其中毗陵屯田区(今江苏常州、镇江、无锡一带)最大。会稽郡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历代陆续修成的浙东运河和江南运河在孙吴时发挥了通航效益。江南运河云阳至京口(今江苏丹阳至镇江)一段流经山间,不便通航,吴未得到修整。云阳以西开辟破冈渎,使秦淮河和江南运河联通,为三吴至建业的便捷水道。丝织业开始在江南兴起,但织造技术还不高,所以蜀锦成为重要的输入物资。铜铁冶铸继承东汉规模而有发展规律,青瓷业也在东汉釉陶制造基础上走向成熟。由于河海交通的需要,造船业很兴旺,海船经常北航辽东,南通南海诸国。黄龙二年(230)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即今台湾省,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吴国使臣朱应、康泰泛海至林邑(在今越南南部)、扶南(在今柬埔寨境)诸国。大秦商人(指古罗马帝国及小亚细亚)和林邑(今越南中部)使臣也曾到达建业。   经济的发展,与外界交往的增加,促进了攻江南文化的提高,出现了一批知名的经学家和文史之士,如虞翻、陆绩、韦昭。佛教开始在江南传播,居士支谦从洛阳南来,世居天竺的西域僧康僧会稍晚从交趾北上。他们在建康译经传法,影响颇大。道教在南方民间继续流传。   孙吴诸将以私兵随孙氏征战,孙吴屡以国家佃客赐给功臣,功臣往往拥有多至于数县的俸邑,因而逐渐形成吴国武将世袭领兵的制度。同时,江南也出现了象吴郡的顾、陆、朱、张那样的占有大量土地和童仆,而且各有门风,世居高位的大族。他们和世袭领兵的武将同是孙吴政权的主要支柱。   280年,西晋军队攻破东吴,吴国灭亡。吴国大将:   孙权   (182—252)即吴大帝。三国吴国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父坚为长沙太守,兄策结交江淮世家,据江东六郡。东汉末,继其兄据有江东,在鲁肃、周瑜辅佐下,治理属地。建安十三年(208年)联合刘备,大败曹操于赤壁。后吴蜀争霸,于彝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229年) 即帝位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邺(南京)。曾派船队航海至夷州(今台湾)。设农官,实行屯田,发展生产。但赋役繁重,刑法严峻,人民不断起义反抗。   周瑜   (175—210)三国吴国名将。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世代为宦。助孙权兄策创立政权,官建威中郎将,吴中人称呼为“周郎”。后克皖,与策纳大乔、小乔。策死,与张昭同辅孙权,为前部大都督。建安十三年(208年)以左督(正指挥)与刘备联军败曹操于赤壁。后病逝。精音乐,时有“曲有误,周郎顾”语。   大乔   三国时桥公的长女。嫁孙策,称大乔(桥)。与妹小乔(桥)合称二乔。   小乔   三国时桥公的次女。嫁周瑜,称小乔(桥)。与姐大乔(桥)合称二乔。   鲁肃   (172—217)三国吴国名将。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南)人。出身世家大族。初率百余人随周瑜至江南,得孙权敬重。建安十三年(208 年),曹军大举南下,他坚决主张联合刘备抗曹。任赞军校尉,助周瑜于赤壁大败曹军。瑜临危,荐其代己领兵,任奋武校尉。继续坚持与刘备的和好政策。   吕蒙   (178—219)三国吴国名将。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人。从孙权转战各地,任横野中郎将。后随周瑜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受孙权之劝,多读史书、兵书,学识英博。鲁肃死后,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逝。   黄盖   三国吴国将领。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零陵北)人。初为郡吏,举孝廉。后从孙坚起兵,为别部司马。继从孙策、孙权征战。为安抚山越,曾相继任九县令长,杀不法官吏,所在平定,迁丹阳都尉。他善于驭众,爱护士卒。赤壁一战,建议火攻,并领满载薪草、灌有膏油的船只数十艘诈降,乘机因风纵火,大破曹军,以功任武陵中郎将。后为郡守,征“武陵蛮”。官至偏将军,病卒。   程普   三国吴国将领。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今河北丰润东)人。初为州郡吏,从孙坚征伐,镇压黄巾军,破董卓。后助孙策经营江南,官拜荡寇中郎将,领零陵太守。策死,与张昭等共辅孙权。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周瑜为左右督,大破曹操于赤壁(在今湖北蒲圻西北)。官至江夏太守、荡寇将军。   甘宁   三国吴国将领。字兴霸,巴郡临江(今四川忠县)人。初依附刘表,后归孙权。曾从周瑜破曹操,又从吕蒙拒关羽,以功拜西陵太守、折冲江军。后曹操进攻濡须(在今安徽),他为前都督,率兵百余夜袭曹营,使魏军大惊。建安二十年(215年),从孙权攻合肥,奋勇死战,为孙权所重。   张昭   (156—236)三国吴大臣。字子布,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初从孙权兄策,任长史、抚军中郎将。策死,与周瑜共辅孙权,赤壁战前,主降曹,为权所不满。官至辅吴将军。著作今佚。   顾雍   (168—243)三国吴国大臣。字元叹,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出身江南士族。初为合肥长。孙权领会稽太守,以他为丞,行郡守事。孙权为吴王,累迁大理奉常,领尚书令。黄武四年(225年)为丞相,平尚书事,在吴国执政达19年。选用文武将吏能随才授任,以正直见重于孙权。   诸葛瑾   (174—241)三国吴大臣。字子瑜,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诸葛亮兄。东汉末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后从征关羽,以绥南将军代吕蒙领南郡太守,驻军公安(今属湖北)。复迁左将军,封宛陵候。为孙权所重,每大事咨访。权称帝后,官至大将军。   诸葛恪   (203—253)三国吴大臣。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诸葛瑾长子。少知名,才捷善辩。嘉禾三年(234年)任抗越将军,丹阳太守。率兵攻降山越,以其民充兵。陆逊卒,迁大将军,驻武昌,代逊领荆州事。不久孙权死,辅立孙皓。专国政。他力主伐魏,建兴二年(253年),率兵20万众攻新城,以士卒伤病,不得已退兵。然为民所怨,不久被皇族孙峻所杀。   陆逊   (183—245)三国吴名将。字伯言,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出身世家大族。孙权侄婿。精于谋略,曾与吕蒙定袭取关羽之计。黄武元年(222年),刘备率军数十万伐吴,锐不可当,他领兵抗击,在兵力悬殊情况下,坚守七八月不战,待蜀军疲惫,实行火攻,取得彝陵之战的胜利。吴黄武七年(228年),破魏扬州牧曹休于石亭(今安徽怀宁、桐城间)。加拜辅国将军,领荆州牧。后佐太子孙登镇守武昌,官至丞相。   陆抗   (226—274)三国吴国名将。字幼节,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逊子。年20为建武校尉,领其父众5000人。后迁立节中郎将、镇军将军等。孙皓为帝,任镇军大将军、都督西陵、信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驻乐乡(今湖北江陵西南)。凤凰元年(272年),击退晋将羊祜进攻,并攻杀叛将西陵督步阐。后拜大司马、荆州牧,卒于官。   凌统   (189-237)字公绩,三国时期吴郡馀杭(今浙江余杭)人,吴国名将。凌操之子。   年方十五岁,孙权遂拜凌统为别部司马行破贼都尉,摄继父兵。后孙权复征江夏,凌统为前锋,斩黄祖将张硕,搏战登城,大获全捷,封为承烈都尉。不久凌统与周瑜等攻曹仁于南郡。其时甘宁在夷陵,为曹仁别军所围,周瑜用吕蒙之计,留凌统以拒曹仁,周瑜自分军救宁,反败为胜,因功迁为校尉。凌统虽在军旅之中,却亲贤接士,轻财重义,又爱士卒,士卒亦敬慕凌统。后从孙权往合肥,为军中右部督。时全军出阵,前部已发,魏将张辽等却忽在津北出现,孙权遭围;凌统便率领亲近三百人攻入敌围,扞护孙权突走。凌统复还奋战,左右战士尽死,自身亦被创,仍攻杀数十人,待孙权无事方还。于是拜为偏将军。嘉禾六年,凌统病卒,时年四十九。孙权闻之,哀不能自止,数日减其膳,每言及凌统皆流涕,抚育其孤,又使张承为之作铭诔。   东吴四英将   回想那战火纷飞赤壁之战、夷陵之战,那大家不能不熟悉“四英将”,他们就是周瑜,鲁肃,吕蒙,还有陆逊。如易中天先生所说前三位虽然命短,但却可谓是孙权的得力将才。   第一位周瑜,字公瑾。为人有度量,好歌酒,至于相貌嘛,应该如正史说的那样,不然当时怎么会有“美周郎”这美称呢?那在功劳方面,他可是形成三国鼎立的关键人物,同样也可以说是吴国的开国功臣,纵观周瑜一生,虽然是那么的短暂(36年)但却不失辉煌,最著名的战役赤壁之战就是他完成的,从布置上,带领上都显得那么的完美,就连曹操都希望得到他。所以,最后我用八个字来评价周瑜:“英俊潇洒,辉煌一生。”   第二位鲁肃,字子敬。他是一位极为了不起的政治家。出生豪族的他乐善好施,在当时赢得了不少世人的赞叹与众多才智的归附。同样他也是赤壁之战的功臣之一,他主张抗曹,并极力辅佐周瑜击败曹操,可惜的就是命短,不然他的政治头脑在当时可是十分了得的。   第三位吕蒙,字子明,他出身贫贱,所以不爱读书,但却在孙权的提拔之下,来了个180度的转变,变的读起书来,而且读的比许多儒生要多,在战事,他与陆逊联袂合作的杀关羽是大家熟知的的,他的才略,他的胆略,都在此战表现了出来。真是将才啊!可惜的是,也是命短,唉~~~   第四位陆逊,字伯言。他是孙策的女婿,他才华横溢,智谋,胆谋在吴国均是高人一筹,孙权也曾给予他很高的评价,不足的是,他陷入了太子之争,最后被孙权逼死,只能在说一次可惜啊~~可以庆幸的是,与前三位不同,陆逊的寿命最长,六十三岁逝世。   吴国皇帝   三国时的吴国(公元222年-280年),始于吴大帝孙权,终于乌程侯孙皓,共4帝。   吴大帝孙权(182-252)222年称帝,在位30年   会稽王孙亮(243-)252年即位,在位6年   会稽王孙亮,孙权幼子,250年立为太子,252年即位时才10岁,16岁时,被权臣孙琳所废,贬为会稽王。   吴景帝孙休(234-264)258年即位,在位6年   吴景帝孙休,孙权第六子,258年即位,同年杀权臣孙琳,264年孙休死,时年30岁。   吴文帝孙和(224年-253年),字子孝,是中国三国时期吴国第一位皇帝孙权的第三子,也是吴国最后一位皇帝孙皓的父亲。他曾被孙权立为皇太子,但后来被废黜,最后更被赐死。孙和的母亲王夫人早年甚得孙权宠爱,故孙和也得到了父亲的培育。14岁时,孙权吩咐阚泽教他读书和技艺。五年后,孙和在长兄孙登病死后被立为太子。   乌程侯孙皓(242-283)264年即位,在位17年   孙皓,孙权的孙子,父孙和。孙皓即位后,大修宫舍,残暴好杀,穷奢极欲,终于于280年,被晋武帝司马炎所灭,死于283年,时年42岁。 东吴兵制   比较杂乱,。其军队特点,如《历代兵制》所说:“吴多舟师,营校略异于汉。”东吴立国江南,北有长江天险,东南有东海、南海,内地多湖泊水泽,多水域的自然条件,尤其是丰富的物产和发达的经济,决定其水军强于魏、蜀,以致数次以舟师挫败来进攻的曹魏大军。东吴的般只体积大、数量多,并且有艨艟、斗舰、楼船、飞云、盖海、赤龙、驰马、长安、大舶、大艑、青龙战舰、晨凫等众多名号。根据《吴书》的记载,当时能载马八十匹的还算小船(《三国志·吴书·孙权传》嘉禾二年注引)。又根据《晋阳秋》,西晋灭吴时,接收其船只五千余艘(《三国志·吴书·孙皓传》注引),其中包括运输船和战船,运输船中,相当大一部分属于水军作运输军需用。这样,我们虽不能得知东吴水军船只的具体数字,但其规模之大则是可以想见的。当时东吴水军舟师不仅时刻巡守长江天险,而且游弋于辽阔海域。东吴水军统帅为水军都督。   东吴的中央军与曹魏、蜀汉相同,有前、后、左、右、中五军,军中将领亦有护军、领军、典军、军司马等。一旦进行战争置大都督总领五军,各军置部督等。名将、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陆抗、程普、韩当、周泰、甘宁。东吴经济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地方连年征战,地方残破,北方人民携家渡江以避难。 北方难民不乏富商大贾,他们由北方走难到江南同时,带备了生产技术与文化,为当时贫困的江南带来新血。 原本江南农耕技术十分落后,尚未懂得牛耕。及后生产技术注入,农业生产技术逐渐提高,人口亦因此渐渐增加,一改以往地广人稀的境况。孙氏三代:孙坚、孙策、孙权之统治领地渐大,军队亦因此变得庞大,故此粮草军需耗费成为国家支出中的一大部分,为减轻负担,逐实行屯田制,并设置典农校尉和典农都尉。屯田制有分兵屯及民屯。兵屯下之耕者为佃兵,民屯下之耕者为屯田客。由于地处江南及海边,吴在造船和盐业都相当发达。吴的商业都市以建业、吴郡、番禺为主,其中番禺以国外贸易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