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游戏

《三国志14》司马懿背景介绍

2019-12-18 作者: admin 来源:网络 整理:游戏131(www.youxi131.com)

三国演义司马懿的故事简要

1、司马懿受遗二主,佐命三朝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后,曹操败北,势力减弱。孙权势力达到交州地区,刘备也乘机占有包括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皆在今湖南境内)的荆州江南部分。孙权和刘备的势力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势已逐渐形成。

2、司马懿征讨孟达,智取上庸

由西蜀投降曹魏的孟达,于魏明帝太和元年(227年),在上庸(今湖北竹山县)发动叛乱,弃魏投蜀。孟达自认为宛城距离上庸一千二百里,地势险要,司马懿一时无法赶到上庸。可是当孟达刚起事八天,司马懿就亲率大军赶到上庸,兵临城下。

孟达平素与魏兴太守申仪不和,申仪风闻孟达与西蜀又有来往,立即报告了魏明帝。魏明帝命令司马懿监视孟达的行动。司马懿为了充分做好消灭孟达的准备工作,并尽量推迟孟达的起事时间,除了从军事上做好征讨的准备工作,他还设法麻痹迷惑孟达,使他犹豫不决,延缓起事的时间。

扩展资料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赘阉遗丑”,司马懿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因司马懿曾支持曹操称帝,所以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

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于司马懿和曹爽。

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遭到曹爽排挤,升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洛阳。

自此,曹魏的军政权力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军擒斩孟达,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逝,享年73岁,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懿

简析《三国演义》中司马懿的人物形象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赘阉遗丑”,司马懿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因司马懿曾支持曹操称帝,所以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

司马懿在世的时候,在魏国威望是相当之高的,即使毌丘俭、文钦在其死后讨伐司马师,檄文中依然对司马懿有“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等赞誉。史书上称其使“天下欣赖”“天下大悦”。到晋朝初年,司马炎在太康年间做到了“天下无穷人”的太康之治,至司马遹被传像司马懿,而能在当时“誉流于天下” 。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

司马懿还在做曹操的谋臣时,曹操对他极不放心。有一天,曹操作了一个梦,梦见有三匹马在同一个槽里吃食,醒来后心中便十分不快。起初曹操以为是马超一家便杀了马超的父亲。司马懿父子正好就是三马,而“槽”谐音“曹”,“三马同槽”正意味着司马氏要吃掉曹氏。

曹操感到这是一个不祥之兆,便把太子曹丕叫来,对他说:“司马懿不是个甘做人臣的人,将来必定会干预我们的朝政家事。”但曹丕后来十分信任司马懿,并没有把父亲的话放在心上。后来,果然不出曹操所料,司马氏父子三人相继专嬗曹魏朝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懿

司马懿简介

1、简介
司马懿(179年-251年),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其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2、成就
(1)识拔人才上,司马懿从寒门中提拔了邓艾、王基、周秦等人才,如虞预所说,经略之才可谓远矣。
(2)经济上,司马懿在上邽兴屯田,京兆、天水、安南兴冶铁,穿成国渠,筑临晋坡使雍凉足足食,并有余力供给关中不足。后来又大兴屯田于淮北,穿广槽渠,这些作为不但厚植了国力,也为日后统一华夏殿定基础。
(3)司马懿在推广屯田,特别是军屯事业上有很大的建树。
3、评价
曹叡:“司马懿临危制变,擒渊可计日待也。”“吾得司马懿二人,复何忧哉!”
曹芳:“太尉体道正直,尽忠三世,南擒孟达,西破蜀虏,东灭公孙渊,功盖海内。“
吴质:“骠骑将军司马懿,忠智至公,社稷之臣也。”

《三国志》中有司马懿的传吗?

没有,编撰三国志的时候是在晋朝,司马懿属于晋朝太祖。

一、司马懿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谋略家,魏国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赘阉遗丑”,司马懿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

因司马懿曾支持曹操称帝,所以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

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于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遭到曹爽排挤,升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洛阳。自此,曹魏的军政权力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之变。

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军擒斩孟达,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逝,享年73岁,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二、《晋书·宣帝纪》

《晋书·宣帝纪》,是司马懿的传记。

《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

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扩展资料: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当时魏、吴两国已有史书,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

蜀国无史官一职,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

陈寿开始在蜀国任职,受宦官排挤不得志。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才合为一书。而最终成书,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三国志》也是二十五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为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晋书·宣帝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志

三国问题,三国志哪几章记载了司马懿?哪一章专写司...

《三国志》里面没有专门为司马懿立传,都是在别人的传里有他的相关记载……司马懿的传在《晋书》里面有。去看看《晋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