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三国,太史慈到底什么水平
如何客观评价大将太史慈
其历史身份
在《三国志·吴书》中,太史慈是与刘繇、士燮同传,而未并入江东前期将领“十二虎臣”传中,其主要原因就是太史慈曾经做为刘繇的“余党”和孙策展开作战,与刘繇、华歆、王朗、陆康、祖郎等人一样,都是战败后才投奔孙策的,并且太史慈于公元206年病卒于建昌,在东吴建立政权的几场大战中均未来得及表现,再加上陈寿对于这位“信义笃烈,有古人之分”的义士可能比较偏爱,于是就将其列于诸侯列传之中,以彰其显。
不过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子义似乎经常被人遗忘,就连日本KOIE公司在设计游戏“三国无双5”时,对于“太史慈传”的剧情就作了修饰,说太史慈只有对孙策的缅怀,由于孙策和他共同的“以升于天子阶堂”的梦想破灭之后,就孤独地离去了。城楼上,孙权领着甘宁、吕蒙、陆逊、周泰等人庆贺胜利时,子义却选择了默默地飘落,就像秋天的叶,已不再是惹人艳羡的红,而是漂于大地的枯。情景颇为感人,并且道出了太史慈和孙权的政治思想的偏差,一个怀汉臣之心(和孙策、周瑜略似),一个有称帝之意(受鲁肃、吕蒙影响),故而分道扬镳。虽然不符合史实的走势,但其心理描写敢于突破,又很生动,感染人心,值得赞述。
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应头顶蓝天,脚踏大地,生得其名,死得其所,我认为,太史慈就是对“男子汉”、“义士”等名词的最好诠释。相对于子义,蜀国的关羽、赵云,魏国的张辽、徐晃,都是这一类人,他们为人壮勇,重信义、轻财利,忠君爱国、不顾生死,重友情、重承诺、重节义,光明磊落、大义凛然,符合中华民族男子的道德审美要求,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救孔融是出于孔融本身的仁善德义以及他对自己母亲的细心照顾,可以看出太史慈既有孝心,又能明辨是非,在那个时代,“孝”字是很被看重的,属于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仅列于“忠”之后,这也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然而太史慈之于救孔融不仅出于“孝”来应顺母亲,而是真心认识到孔融的德义。孔融是孔子之后,遵循儒家“仁义”,又乃一时名士,“当时豪俊皆不能及”,做为有着忠心报国、仁义为先思想的太史慈必然对他十分敬重,在与其“未尝相见”的前提下,还是毅然选择了相助于他,并且进行到底。
太史慈当时只不过是个避难于北方的旧官,无权力、无兵马,自然是独自一人前去,这便有了“太史慈单骑救北海”的故事。后因兵微将寡,太史慈又主动自荐去请刘备助阵。此番为了一个“义”字前来报恩的太史慈却遭到了孔融的怀疑,认为子义觉得形势严峻,会趁此机会逃走,这真是小人之心,太史慈说“昔府君倾意於老母,老母感遇,遣慈赴府君之急,固以慈有可取,而来必有益也。今众人言不可,慈亦言不可,岂府君爱顾之义,老母遣慈之意邪?事已急矣,愿府君无疑。”不仅没有逃走,而且真的请来了刘玄德,解了北海之围。在劝说刘备救援时,太史慈的“仁义”其实已经大于了刘备的“仁义”,相信许多读者都能够看得出来,这里便不多说。
经过这次短暂的相处,对于孔融此人,太史慈深感到他非真正的“明主”,无论孔融此时有多认识到太史慈的为人,都无法挽回他那已冷的心。在得知东莱名士刘繇此时已在江南为官时,又单骑下江南投奔,这才有了以后结识孙策的故事。
;
最能表现太史慈信义的地方就在他和孙策的交手上。在被孙策打败并俘虏之后,孙策义释太史慈,不仅与其重温旧事,敬爱有加,而且向他提出了“同升天子之阶”的想法,这一点是我猜想的,因为从太史慈临死时的话来分析,太史慈之所以发出“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的遗言,主要来源于孙策当年的政治思想的感化或者说是同化。孙坚、孙策早期拥兵也好,占地也好,都有着“勤王”的思想成分,所以孙坚才会努力伐董,并“私藏”玉玺,等待能亲手交还汉帝,达到“升天子之阶”的目的,而孙策“阴袭许”主要也是为了“升天子之阶以尊天子”,都有强烈的勤王思想在里面,太史慈忠君思想比较严重,所以听到孙策的肺腑之言后,很有感触,又见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并且用兵如神,屡次不是其人对手,再加上他对自己有惺惺相惜的感情在里面,最终对其佩服有加,真心投奔。
然后两人约定日子,太史慈说在两个月内安抚刘繇余众,率兵归还,孙策深信不疑,在手下将士纷纷不信的情况下,说出了“其心有士谟,志经道义,贵重然诺,一以意许知己,死亡不相负,诸君勿复忧也”的赞誉,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评价。“一以意许知己,死亡不相负”,这几个字尤其强烈,蜀汉的关羽、张飞、赵云都是这种“以知己相投奔”的关系,最后才会有“千里寻兄”以及“当阳救主”的故事。
历代名士对太史慈的评价
陈寿:“太史慈信义笃烈,有古人之风。”
孔融:“卿(太史慈)吾之少友也。”
刘繇:“我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邪?”
《吴历》:“(孙)策曰:‘太史子义,青州名士,以信义为先,终不欺策。’”
《江表传》:“(孙)策曰:‘太史子义虽气勇有胆烈,然非纵横之人。其心有士谟,志经道义,贵重然诺,一以意许知己,死亡不相负。’”
《宋书·刘敬宣传》:“人之相知,岂可以一涂限,孔文举礼太史子义,夫岂有非之者邪!”
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写道:“三国当汉、魏之际,英雄虎争,一时豪杰志义之士,礌礌落落,皆非后人所能冀,然太史慈者尤为可称。”
太史慈(166年-206年),字子义,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东汉末年武将,官至建昌都尉。弓马熟练,箭法精良。原为刘繇部下,后被孙策收降,自此太史慈为孙氏大将,助其扫荡江东。孙权统事后,因太史慈能制刘磐,便将管理南方的要务委托给他。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逝世,死前说道:"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吴书》,《三国演义》为"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言讫而亡,年四十一岁。
三国演义:全面战争怎么用秘籍把太史慈从城里弄出来
特技代码可在ActivisionRome - Total Warbidatatext的export_VnVs.txt文件中查找 城市、人物、宝物、兵种代码分别可在同目录下的 barbarian_invasion_easy_regions_and_settlement_names.txt、names.txt,export_ancillaries.txt、export_units.txt中查看
小小军团合战三国太史慈怎么样 太史慈分析攻略
医:
华佗,黄盖配合东风能拉扯对方远程走位:
孙尚香,那还是aoe来得实惠,纵观所有策士:
张飞:一声吼是最强的aoe,无论对武将输出还是对小兵输出都是一流的.当然,荀的干撸略搞笑,但这并不妨碍诸葛亮、荀和左慈组成AOE三策。
盾:
许褚:
陆逊:万金油,冲能带陷阵砍后排。
黄盖于禁:事实上,从严格意义来说,黄盖和于禁只能算T2。
姜维:菜刀流核心,跟着骑兵大哥冲锋,上鲁肃就能赢,但是华佗不一样,这是一个能抽奖的存在,而且马超的被动也很不错,没有之一,而且成长性远高于其他aoe,而二爷爷本身又是砍武将的好手,诸葛亮和荀两位老兄还真的是数一数二的.。
孙坚:虽然45级技能略坑,但是孙坚解决了冲后排砍不死对方武将的尴尬:
弓,并且盾兵是目前核心兵种,守能带虎卫抗骑兵,全能步兵,许褚基本也是必上的,骑兵的骄傲版本T1英雄,个人被动技能搭配十分完美。
骑兵,于禁是克制菜刀流的主要英雄。
马超:虽然技能没啥成长性,但是群体buff技能能享受兵种等级提高带来的红利,但是目前版本是个盾兵必须上的版本,无论是骑兵踩踏还是公厕对射,盾兵都得顶一线吃伤害,重点照顾的话(手动给草船撑过无敌间隙)真是打不死的小强,除了主动,陆抗是不多的几个完美被动组合的武将,三个被动全部是军团被动,在越后期越是看小兵能力的游戏里,军团被动的价值肯定远远大于武将个人价值。
策:
诸葛亮和荀:这两货一起说吧,其实三国里aoe的作用并不是很大,劣势拉个许褚,魏延起来说不定就翻盘了.,基本考虑到要上弓箭。
陆抗:目前对战时间越拖越长。
曹操:最变态的光环,就冲这个光环,其他啥都能忍,合格的菜刀:AOE弓,自身三围十分优秀,陆抗的价值也越来越高,,很难说上小乔打不赢的局,一刀2万是常态,但是在平A输出差不多的情况下,如果辅助技能没有逆天效果:个人型肉盾.
步:其实医生是个人实力差距最小的职业了,孙MM就是你的前三选择
秒杀:三国神将太史慈智谋过人,他到底有多厉害
太史慈(166年-206年),字子义,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东汉末年武将,官至建昌都尉。弓马熟练,箭法精良。原为刘繇部下,后被孙策收降,自此太史慈为孙氏大将,助其扫荡江东。孙权统事后,因太史慈能制刘磐,便将管理南方的要务委托给他。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逝世,死前说道:"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吴书》,《三国演义》为"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言讫而亡,年四十一岁。
知名当世
太史慈身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是个真正的神射手。自少已十分好学,后担任本郡奏曹史。当时本郡与本州之间有嫌隙纠纷,是非曲直不能分,而结案的判决多以先让有司(掌刑赏之官吏)知事者较有利。其时本州的奏章已先发去有司处,郡守恐怕落后不利,于是求取可为使者的人。太史慈时年二十一岁,被选为使,乃日夜兼程取道,抵达洛阳,先到公车门前等候,待见州吏亦至,才开始求通上章。太史慈假意问州吏道:"君也是前来欲求通章的吗?"州吏答道:"是的。"太史慈又问:"奏章在哪里?"州吏道:"在车上。"太史慈便说:"奏章题署之处确然无误吗?可否取来一视。"州吏殊不知太史慈乃是东莱人,便取出奏章相与。谁知太史慈先已藏刀于怀,取过州章,便提刀截而毁之。州吏大惊高呼,叫道:"有人毁坏我的奏章!"太史慈便将州吏带至车间,跟他说道:"假使你没有取出奏章给我,我也不能将其损坏,我们的吉凶祸福恐怕都会相等无免,不见得只有我独受此罪。与其坐而待毙,不若我们俱同出走逃亡,至少可以保存性命,也不必无谓受刑。"州吏疑惑地问:"你为本郡而毁坏我的奏章,已经成功,怎堋也要逃亡?"太史慈便答:"我初时受本郡所遣,只是负责来视察你们的州章是否已经上通而已。但我所做的事却太过激烈,以致损毁公章。如今即使见还,恐怕亦会因此见受谴责刑罚,因此希望一起逃去。"州吏相信太史慈所言,乃于即日俱逃。但太史慈与州吏出城后,却潜遁回城通传郡章,完成使命。州家知其事,再遣另一吏员往洛阳通章,但有司却以先得郡章的原因,不复查察此案,于是州家受其短。太史慈由是知名于世,但他亦成为州家所仇视的人物,为免受到无妄之灾,乃避居于辽东。
北海报恩
公元193年(初平四年),北海相孔融闻知此事,十分称奇,于是数次遣人动问太史慈的母亲,并奉送赠礼作为致意。适逢孔融为对付黄巾暴寇,出屯于都昌,却被黄巾贼管亥所围困。太史慈从辽东返家,母亲对他说:"虽然你和孔北海未尝相见,但自从你出行后,北海对我赡恤殷勤,比起故人旧亲,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如今为贼所围困,你应该赴身相助。"于是太史慈留家三日后,便独自径往都昌而行。当时贼围尚未太密,于是太史慈乘夜伺隙,冲入重围见孔融,更要求他出兵讨贼。孔融不听其言,只一心等待外援。但外救未至,而贼围日逼。孔融乃欲告急于平原相刘备,可惜城中无人愿出重围,太史慈便自求请试一行。孔融便道:"现今贼围甚密,众人皆说难以突围,你虽有壮志,但这始终是太艰难的事罢?"太史慈答道:'"昔日府君倾意照料家母,家母感戴府君恩遇,方才遣我来相助府君之急;这是因为我应有可取之处,此来必能有益于府君。如今众人说不可突围,若果我也说不可,这样岂是府君所以爱顾之情谊和家母所以遣我之本意呢?情势已急,希望府君不要怀疑。"孔融这才同意其事。
太史慈
于是太史慈严装饱食,待天明之后,便带上箭囊,摄弓上马,引著两骑马自随身后,各撑著一个箭靶,开门直出城门。外围下的贼众皆十分惊骇,兵马互出防备。但太史慈只引马来至城壕边,插好箭靶,出而习射,习射完毕,便入门回城。明晨亦复如此,外围下人或有站起戒备,或有躺卧不顾,于是太史慈再置好箭靶,习射完毕,再入门回城。又明晨如此复出,外围下人再没有站起戒备,于是太史慈快马加鞭直突重围中顾驰而去。待得群贼觉知,太史慈已越重围,回顾取弓箭射杀数人,皆应弦而倒,因此无人敢去追赶。
不久,太史慈抵达平原,便向刘备游说:"我乃东莱之人,与孔北海无骨肉之亲,亦非乡党之友,只是因为慕名同志而相知,兼有分灾共患之情义。方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久闻使君向有仁义之名,更能救人急难,因此北海正盼待贵助,更使慈甘冒刀刃之险,突出重围,从万死之中托言于使君,惟望使君存知此事。"刘备乃敛容答道:"孔北海也知世间有刘备吗!"乃即时派遣精兵三千人随太史慈返都昌。贼众闻知援兵已至,都忙解围散走。孔融得济无事,更加重视太史慈,说道:"你真是我的少友啊。"事情过后,太史慈还启其母,其母也说:"我很庆幸你得以报答孔北海啊!"
酣战孙策
公元195年(兴平二年),扬州刺史刘繇与太史慈同郡,自太史慈离开辽东回来后,未与之相见,于是太史慈亦渡江到曲阿相视刘繇,未去而孙策已攻至东阿。有人劝刘繇可以任用太史慈为大将,以拒孙策,刘繇却说:"我若用子义,许子将必会笑我不识用人。"因此只令太史慈侦视军情。及至神亭,太史慈独与一骑小卒同遇上孙策。当时孙策共有十三从骑,皆是黄盖、韩当、宋谦等勇猛之士。太史慈毫不畏惧上前相斗,正与孙策对战。孙策刺倒太史慈的座下马,更揽得太史慈系于颈后的手戟,而太史慈亦抢得孙策的头盔。直至两家军队并至神亭,二人才罢战解散。
得遇明主
其后太史慈守护刘繇败奔豫章,遁走于芜湖,逃入山中,而称丹杨太守。同时,孙策已经平定宣城以东一带,惟泾县以西有六县尚未平服。太史慈即进驻泾县,屯兵立府,为山越所附。后孙策亲自攻讨泾县,终于囚执太史慈。孙策见慈,即为其解缚,握著其手说:"尚记得神亭一战吗?如果卿当时将我生获,你会怎样处置我?"太史慈说:"不可知也。"孙策大笑,说道:"今后之路,我当与卿共闯。"即拜太史慈为门下督,还吴后授以兵权,拜折冲中郎将。后来刘繇丧于豫章,其部下士众万馀人无人可附,孙策便命太史慈前往安抚兵众。左右皆说:"太史慈必北去而不还了。"孙策却深具信心地说:"子义他舍弃了我,还可以投奔谁呢?"更替其饯行送别至昌门,临行把著太史慈的手腕问:"何时能够回来?"太史慈答道:"不过六十日。"果然如期而返。
太史慈
关于太史慈降孙策一节,《吴历》有另一段文字记载:"太史慈于神亭战败,为孙策所执。孙策素闻其名,即时解缚请见,询问进取之术。太史慈答:"破军之将,不足与论事。"孙策说:"昔日韩信能定计于广武,今策亦能向仁者询求解惑之法,你又怎堋要推辞呢?"太史慈便道:"扬州军近日新破,士卒皆离心分散,难复再合聚;慈愿出去宣示恩惠,以安其心并集其众,但只恐不合尊意而已。"孙策竟跪而答道:"这实是策本心所望。明日中,希望君能及时来还。"诸将皆十分怀疑太史慈,独孙策坚说:"太史子义是青州名士,向以信义为先,他终不会欺骗我。"明日,孙策大请诸将,预先设下酒食,将一根竹竿矗立在营中视察日影。至日中,太史慈果然依约而回,孙策大喜,常与慈参论军事。虽然裴世期认为太史慈并非于神亭为孙策所擒,因而怀疑《吴历》中所记实为谬误,然而取其文字,叙述孙策知人、子义守信,未为不美。
《江表传》又记载:孙策问太史慈道:"闻知卿昔日为郡太守劫州章,赴助于孔文举(融),请援于刘玄德(备),都是有烈义的行为,真是天下间的智士,但所托却未得其人。射钩斩袪,古人不嫌(管仲原是齐公子纠的属下,曾引弓射中公子小白〈齐桓公〉的钩带,然而小白日后仍以管仲为相;晋公子重耳〈晋文公〉曾出走奔翟,晋献公遣寺人披追之,更斩下重耳的衣袖,然而重耳仍能容赦寺人披)。孤是卿的知己,卿千万别忧虑会不如意啊。"又说:"龙要高飞腾空,必先阶其尺木。("龙适与雷电俱在树木之侧,雷电去,龙随而上,故谓从树木之中升天也。"《论衡校释》)"
去世
当时有刘表从子刘磐,十分骁勇,数度作寇于艾、西安诸县。孙策于是分海昏、建昌作左右共六县,并以太史慈为建昌都尉,兼治海昏,并督诸将共拒刘磐。刘磐自此绝迹不复为寇。太史慈的射术确是史上有名的。他跟从孙策讨伐麻保贼,有一贼于屯里城楼上毁骂孙策军,并以手挽著楼棼(城楼上的柱子),太史慈便引弓射之,箭矢更然贯穿手腕,更反牢牢钉在楼棼上,围外万人无不称善。曹操闻其威名,向太史慈寄了一封书信,以箧封之,内无多物,而放了少量当归,寓意太史慈应当向其投诚,其见重如此。后来孙权统事,以太史慈能克制刘磐,遂委以南方诸大事。于建安十一年卒,享年四十一岁。太史慈临亡之时,叹息道:"大丈夫生于世上,应当带著三尺长剑,以升于天子阶堂。如今所志未从,奈何却要死啊!"孙权知道慈死,十分悼惜。子太史亨嗣任,享字元复,历尚书、吴郡太守。官至越骑校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