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游戏

《天外世界》费利克斯怎么招募?费利克斯招募方法介绍

2019-11-02 作者: admin 来源:网络 整理:游戏131(www.youxi131.com)

费利克斯萨尔滕简介

费利克斯 萨尔腾,奥地利着名小说家、剧作家。 萨尔腾1869年9月6日出生于布达佩斯。早年在维也纳大学攻读哲学和戏剧学,毕业后先后在维也纳和柏林从事戏剧评论和报纸副刊的编辑工作:1938年德国法西斯占领奥地利后,他便流亡美国,直到纳粹政权垮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回到奥地利。 萨尔腾擅长写儿童小说。其中的主人公尤以动物居多,如《小鹿班比》《小兄弟》《小鹿班比的孩子》和《小猫德耶比》等。其中,尤以《小鹿班比》最为着名。作者借助拟人化的手法,栩栩如生地反映了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以及向往幸福、希冀和平的美好愿望,这些作品后来都被改编成电影。拍成动画片搬上银幕,在欧美许多国家上映,经久不衰。 萨尔腾于1947年10月8日在苏黎世逝世,享年78岁。

费利克斯介绍

英文Felix,五级飓风的代名词。墨西哥著名的女电影员,1942年,在《灵魂之巨石》中扮演主角。后因主演《堂娜芭芭拉》(1943)而一举成名,被人们誉为“墨西哥有声电影夫人”。

什么是德国在二战最后实行的克劳塞维茨(Clausewitz...

即开始强行招募平民作为士兵防卫柏林,同时摧毁重要设施,发电厂,销毁军事情报,重要官员撤离柏林。
至于细节还有很多,但主要的就是这几个

共有多少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1年威廉·康拉德·伦琴德国“发现不寻常的射线,之后以他的名字命名”(即X射线,又称伦琴射线,并伦琴做为辐射量的单位)1902年亨得里克·洛仑兹荷兰“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即塞曼效应)彼得·塞曼荷兰1903年亨利·贝克勒法国“发现天然放射性”皮埃尔·居里法国“他们对亨利·贝克勒教授所发现的放射性现象的共同研究”玛丽·居里法国1904年约翰·威廉·斯特拉斯英国“对那些重要的气体的密度的测定,以及由这些研究而发现氩”(对氢气、氧气、氮气等气体密度的测量,并因测量氮气而发现氩)1905年菲利普·爱德华·安东·冯·莱纳德德国“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1906年约瑟夫·汤姆孙英国"对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1907年阿尔伯特·迈克耳孙美国“他的精密光学仪器,以及借助它们所做的光谱学和计量学研究”1908年加布里埃尔·李普曼法国“他的利用干涉现象来重现色彩于照片上的方法”1909年古列尔莫·马可尼意大利“他们对无线电报的发展的贡献”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德国1910年范德华荷兰“关于气体和液体的状态方程的研究”1911年威廉·维恩德国“发现那些影响热辐射的定律”1912年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瑞典“发明用于控制灯塔和浮标中气体蓄积器的自动调节阀”1913年海克·卡末林·昂内斯荷兰“他在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尤其是液态氦的制成”1914年马克斯·冯·劳厄德国“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英国“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1917年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国“发现元素的特征伦琴辐射”1918年马克斯·普朗克德国“因他的对量子的发现而推动物理学的发展”1919年约翰尼斯·斯塔克德国“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谱线的分裂现象”1920年夏尔·爱德华·纪尧姆瑞士“他的,推动物理学的精密测量的,有关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的发现”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国“他对理论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1922年尼尔斯·玻尔丹麦“他对原子结构以及由原子发射出的辐射的研究”1923年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美国“他的关于基本电荷以及光电效应的工作”1924年曼内·西格巴恩瑞典“他在X射线光谱学领域的发现和研究”1925年詹姆斯·弗兰克德国“发现那些支配原子和电子碰撞的定律”古斯塔夫·赫兹德国1926年让·佩兰法国“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1927年阿瑟·康普顿美国“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查尔斯·威耳逊英国“通过水蒸气的凝结来显示带电荷的粒子的轨迹的方法”1928年欧文·理查森英国“他对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以他命名的定律”1929年路易·德布罗意公爵法国“发现电子的波动性”1930年钱德拉塞卡拉·文卡塔·拉曼印度“他对光散射的研究,以及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1932年维尔纳·海森堡德国“创立量子力学,以及由此导致的氢的同素异形体的发现”1933年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发现了原子理论的新的多产的形式”(即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薛定谔方程和狄拉克方程)保罗·狄拉克英国1935年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国“发现中子”1936年维克托·弗朗西斯·赫斯奥地利“发现宇宙辐射”卡尔·戴维·安德森美国“发现正电子”1937年克林顿·约瑟夫·戴维孙美国“他们有关电子被晶体衍射的现象的实验发现”乔治·汤姆孙英国1938年恩里科·费米意大利王国“证明了可由中子辐照而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的存在,以及有关慢中子引发的核反应的发现”1939年欧内斯特·劳伦斯美国“对回旋加速器的发明和发展,并以此获得有关人工放射性元素的研究成果”1943年奥托·施特恩美国“他对分子束方法的发展以及有关质子磁矩的研究发现”1944年伊西多·艾萨克·拉比美国“他用共振方法记录原子核的磁属性”1945年沃尔夫冈·泡利奥地利“发现不相容原理,也称泡利原理”1946年珀西·威廉斯·布里奇曼美国“发明获得超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出发现”1947年爱德华·维克托·阿普尔顿英国“对高层大气的物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对所谓阿普顿层的发现”1948年帕特里克·梅纳德·斯图尔特·布莱克特英国“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线领域的发现”1949年汤川秀树日本“他以核作用力的理论为基础预言了介子的存在”1950年塞西尔·弗兰克·鲍威尔英国“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以及基于该方法的有关介子的研究发现”1951年约翰·道格拉斯·考克饶夫英国“他们在用人工加速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方面的开创性工作”欧内斯特·沃吞爱尔兰1952年费利克斯·布洛赫美国“发展出用于核磁精密测量的新方法,并凭此所得的研究成果”爱德华·珀塞尔美国1953年弗里茨·塞尔尼克荷兰“他对相衬法的证实,特别是发明相衬显微镜”1954年马克斯·玻恩英国“在量子力学领域的基础研究,特别是他对波函数的统计解释”瓦尔特·博特德国“符合法,以及以此方法所获得的研究成果”1955年威利斯·尤金·兰姆美国“他的有关氢光谱的精细结构的研究成果”波利卡普·库施美国“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1956年威廉·布拉德福德·肖克利美国“他们对半导体的研究和发现晶体管效应”约翰·巴丁美国沃尔特·豪泽·布喇顿美国1957年杨振宁美国“他们对所谓的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敏锐地研究,该定律导致了有关基本粒子的许多重大发现”李政道美国1958年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切连科夫苏联“发现并解释切连科夫效应”伊利亚·弗兰克苏联伊戈尔·叶夫根耶维奇·塔姆苏联1959年埃米利奥·吉诺·塞格雷美国“发现反质子”欧文·张伯伦美国1960年唐纳德·阿瑟·格拉泽美国“发明气泡室”1961年罗伯特·霍夫施塔特美国“关于对原子核中的电子散射的先驱性研究,并由此得到的关于核子结构的研究发现”鲁道夫·路德维希·穆斯堡尔德国“他的有关γ射线共振吸收现象的研究以及与这个以他命名的效应相关的研究发现”1962年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苏联“关于凝聚态物质的开创性理论,特别是液氦”1963年耶诺·帕尔·维格纳美国“他对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对基础的对称性原理的发现和应用”玛丽亚·格佩特-梅耶美国“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J·汉斯·D·延森德国1964年查尔斯·汤斯美国“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该成果导致了基于激微波-激光原理建造的振荡器和放大器"尼古拉·根纳季耶维奇·巴索夫苏联亚历山大·普罗霍罗夫苏联1965年朝永振一郎日本“他们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基础性工作,这些工作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朱利安·施温格美国理查德·菲利普·费曼美国1966年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法国“发现和发展了研究原子中赫兹共振的光学方法”1967年汉斯·阿尔布雷希特·贝特美国“他对核反应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关于恒星中能源的产生的研究发现”1968年路易斯·沃尔特·阿尔瓦雷茨美国“他对粒子物理学的决定性贡献,特别是因他发展了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从而发现了一大批共振态”1969年默里·盖尔曼美国“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发现”1970年汉尼斯·奥洛夫·哥斯达·阿尔文瑞典“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体物理学富有成果的应用”路易·奈耳法国“关于反铁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以及在固体物理学方面的重要应用”1971年伽博·丹尼斯英国“发明并发展全息照相法”1972年约翰·巴丁美国“他们联合创立了超导微观理论,即常说的BCS理论”利昂·库珀美国约翰·罗伯特·施里弗美国1973年江崎玲于奈日本“发现半导体和超导体的隧道效应”伊瓦尔·贾埃弗挪威布赖恩·戴维·约瑟夫森英国“他理论上预测出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性质,特别是那些通常被称为约瑟夫森效应的现象”1974年马丁·赖尔英国“他们在射电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研究:赖尔的发明和观测,特别是合成孔径技术;休伊什在发现脉冲星方面的关键性角色”安东尼·休伊什英国1975年奥格·尼尔斯·玻尔丹麦“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种联系发展了有关原子核结构的理论”本·罗伊·莫特森丹麦利奥·詹姆斯·雷恩沃特美国1976年伯顿·里克特美国“他们在发现新的重基本粒子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丁肇中美国1977年菲利普·沃伦·安德森美国“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内维尔·莫特英国约翰·凡扶累克美国1978年彼得·列昂尼多维奇·卡皮查苏联“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阿尔诺·艾伦·彭齐亚斯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罗伯特·伍德罗·威尔逊美国1979年谢尔登·李·格拉肖美国“关于基本粒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的,包括对弱中性流的预言在内的贡献”阿卜杜勒·萨拉姆巴基斯坦史蒂文·温伯格美国1980年詹姆斯·沃森·克罗宁美国“发现中性K介子衰变时存在对称破坏”瓦尔·洛格斯登·菲奇美国1981年凯·西格巴恩瑞典“对开发高分辨率电子光谱仪的贡献”尼古拉斯·布隆伯根美国“对开发激光光谱仪的贡献”阿瑟·肖洛美国1982年肯尼斯·威尔逊美国“对与相转变有关的临界现象理论的贡献”1983年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美国“有关恒星结构及其演化的重要物理过程的理论研究”威廉·福勒美国“对宇宙中形成化学元素的核反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1984年卡洛·鲁比亚意大利“对导致发现弱相互作用传递者,场粒子W和Z的大型项目的决定性贡献”西蒙·范德梅尔荷兰1985年克劳斯·冯·克利青德国“发现量子霍尔效应”1986年恩斯特·鲁斯卡德国“电子光学的基础工作和设计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格尔德·宾宁德国“研制扫描隧道显微镜”海因里希·罗雷尔瑞士1987年约翰内斯·贝德诺尔茨德国“在发现陶瓷材料的超导性方面的突破”卡尔·米勒瑞士1988年利昂·莱德曼美国“中微子束方式,以及通过发现梅尔文·施瓦茨美国子中微子证明了轻子的对偶结构”1989年诺曼·拉姆齐美国“发明分离振荡场方法及其在氢激微波和其他原子钟中的应用”汉斯·德默尔特美国“发展离子陷阱技术”沃尔夫冈·保罗德国1990年杰尔姆·弗里德曼美国“他们有关电子在质子和被绑定的中子上的深度非弹性散射的开创性研究,这些研究对粒子物理学的夸克模型的发展有必不可少的重要性”亨利·肯德尔美国理查·泰勒加拿大1991年皮埃尔-吉勒·德热纳法国“发现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的方法可以被推广到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特别是推广到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中”1992年乔治·夏帕克法国“发明并发展了粒子探测器,特别是多丝正比室”1993年拉塞尔·赫尔斯美国“发现新一类脉冲星,该发现开发了研究引力的新的可能性”约瑟夫·泰勒美国1994年伯特伦·布罗克豪斯加拿大“对中子频谱学的发展,以及对用于凝聚态物质研究的中子散射技术的开创性研究”克利福德·沙尔美国“对中子衍射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用于凝聚态物质研究的中子散射技术的开创性研究”1995年马丁·佩尔美国“发现τ轻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究弗雷德里克·莱因斯美国“发现中微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1996年戴维·李美国“发现了在氦-3里的超流动性”道格拉斯·奥谢罗夫美国罗伯特·理查森美国1997年朱棣文美国“发展了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克洛德·科昂-唐努德日法国威廉·菲利普斯美国1998年罗伯特·劳夫林美国“发现一种带有分数带电激发的新的量子流体形式”霍斯特·施特默德国崔琦美国1999年杰拉德·特·胡夫特荷兰“阐明物理学中弱电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马丁纽斯·韦尔特曼荷兰2000年若雷斯·阿尔费罗夫俄罗斯“发展了用于高速电子学和光电子学的半导体异质结构”赫伯特·克勒默德国杰克·基尔比美国“在发明集成电路中所做的贡献”2001年埃里克·康奈尔美国“在碱性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凝聚态物质属性质的早期基础性研究”卡尔·威曼美国沃尔夫冈·克特勒德国2002年雷蒙德·戴维斯美国“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尤其是探测宇宙中微子”小柴昌俊日本里卡尔多·贾科尼美国“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这些研究导致了宇宙X射线源的发现”2003年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俄罗斯“对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做出的先驱性贡献”维塔利·金兹堡俄罗斯安东尼·莱格特美国2004年戴维·格娄斯美国“发现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休·波利策美国弗朗克·韦尔切克美国2005年罗伊·格劳伯美国“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约翰·霍尔美国“对包括光频梳技术在内的,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做出的贡献,”特奥多尔·亨施德国2006年约翰·马瑟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乔治·斯穆特美国2007年艾尔伯·费尔法国“发现巨磁阻效应”彼得·格林贝格德国2008年小林诚日本“发现对称性破缺的来源,并预测了至少三大类夸克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益川敏英日本南部阳一郎美国“发现亚原子物理学的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2009年高锟英国“在光学通信领域光在纤维中传输方面的突破性成就”威拉德·博伊尔美国“发明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乔治·史密斯美国2010年安德烈·海姆俄罗斯“在二维石墨烯材料的开创性实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俄罗斯2011年索尔·珀尔马特美国“透过观测遥距超新星而发现宇宙加速膨胀”布莱恩·施密特澳大利亚亚当·里斯美国2012年塞尔日·阿罗什法国“能够量度和操控个体量子系统的突破性实验手法”

求爱德华·曼德尔·豪斯的资料信息

豪斯随手在网路上可查到的生平短篇介绍已有人回覆了
这边来说说他的真正值得重视的丰功事迹

美国外交协会的创始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联盟的首
倡者豪斯上校就是这一计划在美国的一位重要操盘手。1.“精神教父”豪斯上校
与“外交协会”“在华盛顿,真正的统治者是看不见的,他们从幕后来行使权力。”

[6.2] 费利克斯。佛兰克特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豪斯上校名叫爱德华。豪斯
(Edward House),上校的称号是德克萨斯州州长对他在德州地方选举方面所作
贡献的表彰。豪斯生在德克萨斯州的一个富裕的银行家的家庭,豪斯的父亲,托
马斯在美国内战期间是欧洲罗斯切尔德家族的代理人。豪斯早年在英国读书,和
很多20世纪初的美国银行家一样,豪斯更愿意视英国为祖国,并与英国的银行圈
子保持着密切关系。1912年,豪斯发表了一本后来引起史学家强烈兴趣的匿名小
说《菲利浦。杜:管理者》(PhilipDru : Administrator),在小说中,他构
思了一个仁慈的独裁者掌握了美国两党的权力,成立了中央银行,实施了联邦累
进收入所得税,废除了保护性关税,建立了社会安全体系,组成了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等。他在书中所“预测”的未来世界与后来美国所发生的一切是如
此惊人的相似,其“预见力”直追凯恩斯。其实,豪斯上校和凯恩斯所写的与其
说是未来的预言书,不如说是未来政策实施的计划书来bbs.2360.cn 得更
加准确。豪斯上校的书一经出版就引起了美国上流社会的瞩目,书中对美国未来
的预测与国际银行家所期望的高度吻合。豪斯上校很快成为精英圈子中的“精神
教父”。为1912年总统大选民主党候选人提名问题,民主党的大佬们专门安排豪
斯上校“面试”候选人之一的威尔逊。当威尔逊来到豪斯在约纽的宾馆,两人详
谈了一个小时,彼此深感相见恨晚,用威尔逊自己的话说就是:“豪斯先生是我
的第二秉性。他是我自己的另一个独立存在。他的想法和我的难以分别。如果我
在他的位置上,我会做他建议的一切事情。”[6.3] 豪斯在政治家和银行家之间
起着沟通与协调的作用,威尔逊当选之前,在华尔街银行家举行的宴会上,豪斯
向金融大佬们保证“民主党这头驴由威尔逊骑着,决不会在路上尥蹶子的…谢夫、
沃伯格、洛克菲勒、摩根等人都把希望寄托在豪斯身上。”[6.4] 谢夫把豪斯比
作摩西,而自己和其他银行家就是亚伦。1912年11月的总统大选之后,当选总统
的威尔逊来到百慕大度假,在此期间,他仔细阅读了豪斯的《菲利浦。杜:管理
者》。从1913年到1914年,威尔逊的政策和立法,几乎就是在翻版豪斯的小说。

当1913年12月23日《美联储法案》通过后,华尔街的银行家谢夫在写给豪斯
的信中说:“我想对你在这次货币法案通过的过程中所做的默默而卓有成效的贡
献道一声感谢。”[6.5] 当完成建立私有的美国中央银行这一重任之后,豪斯开
始把注意力转向国际事务。在欧美有着广泛人脉关系的豪斯很快成为世界舞台上
的重量级人物。“他(豪斯)和纽约的国际银行家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他的影
响力遍及很多金融机构和银行家,他们包括:保罗。沃伯格和菲利克斯。沃伯格
兄弟、奥图。坎,路易斯。马保,亨利。麦金萨,雅各布和莫提墨。谢夫兄弟以
及赫伯特。李曼。豪斯在欧洲有着同样强大的银行家和政治家圈子。” [6.6]1917
年威尔逊委托豪斯组织了名叫“调查”(The Inquiry )的班子来负责未来和平
协议的制定问题。1919年5 月30日,爱德蒙。罗斯切尔德男爵在法国巴黎的一家
宾馆召集了一个会议,参加者包括“调查”小组成员和英国圆桌会议(The Round
Table )

的成员,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如何整合英国和美国的精英分子的力量。6 月5
日,这些人再次开会,最后决定还是组织形式分离,统一协调行动比较有利。6
月17日,豪斯作为召集人在纽约发起成立了“国际事务协会”(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21年7 月21日,豪斯将“国际事务协会”改组为
“外交协会”

推动对外关系委员会诞生的关键人物,爱德华•曼德尔•豪斯。1917年,豪斯与大法官费利克斯•法兰克福特一道去拜访伍德罗•威尔逊总统,建议设立一家主管外交事务的情报机构。后者同意了这个建议,并通过不为人知的专项基金予以资助。
次年初,该机构把办公地点定在纽约百老汇,研究队伍扩充到约100人。这个团队从事的工作是消除各国之间的经济壁垒,不遗余力地推动全球化,创建一个“一体化的世界政府”。毕业于哈佛大学、时年28岁的沃尔特•李普曼,当时负责招募工作,他宣称:“我们要找的就是天才,纯粹的天才,才华横溢的天才,除此之外,其他任何人都不要。”
话虽这么说,对外关系委员会首次招募到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成员,还要等到1950年。当时,卸任的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应该委员会之命领导一个研究小组,对欧洲援助项目进行监测。艾森豪威尔几乎从未错过任何一次会议,以至于有人声称,他在经济领域的知识,都是从这个研究小组中获得的。1952年,艾森豪威尔成功入主白宫,输给他的另一位候选人,是其在对外关系委员会的同仁——民主党的阿德莱•史蒂文森。此后,对外关系委员会开始在美国政坛最高层发挥主导性影响。
在任何形式的世界新格局中,核武器都会在幕后发挥威慑作用。为了充分理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对外关系委员会在50年代设立了一个讨论小组,特聘一位年轻学者从事这份工作,此人就是亨利•基辛格。他的《核武器与外交政策》,作为对外关系委员会的出版物而成为畅销书。此后,基辛格便成为阴谋论者眼中的“幕后巨人”,经常被与企图主宰世界的某些隐秘行动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