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群侠传2全 攻略(超级详细的)
1、首先是选属性,鉴于低悟性(《=50不能学全所有武功但是威力大于高悟性),所以我这里吧两种悟性都融合在一起写了。
对于高悟性,强制条件:悟性90+(这样可以学到独孤九剑和五岳剑法,除了太玄学所有武功是最快的),想后期满属性暗器最难加,必须25以上,越高越好,其他无要求,后期都可以加满。
对于低悟性,考虑到兼顾太玄以及其他武功的学习速度,悟性45-50最佳。暗器可以不考虑,因为会送无招胜有招加属性,而且学习太玄经不费点,可以无限重新学来刷各种属性,太玄经省下来的点也可以加在葵花宝典和含沙射影上。
2、然后开始剧情,打老虎就不说了,打完后赢了的话可以直接得1个修为点,老僧会送你吐纳法,先不要点,但是后面很有用滴。然后打庸医必败。
3、出现剧情,救尼姑,和田伯光死磕到底,直到趴下。然后客栈休息恢复体力,上楼和田伯光搭讪并选择结拜,杀道士。
于衡阳城叫卖的人处亦可买得“飞镖”及“含沙射影”图谱,修练“含沙射影”即可提升暗器的攻击,但紧记“飞镖”是消耗性武器(置于物品栏中),要多买备用。
剑招的强度可透过佩剑(最强的是倚天剑)来提升,护体可藉由甲胄(建议用乌蚕衣)提升。各种招式提升需使出的招数都不同(最少应是形意拳),普通攻击亦可锻练提升(但十分难升,且不能在武功状态栏查看)。
提升福缘之法去大地图襄阳城,到妓院找小宝货郎(韦小宝),不停和他说话,直至他说可以卖自己的运气(200银两),选“好,我买了”就可提升1-10内其中一个数值的福缘。
打野怪之手法去大地图,会发现西北、中央(2个)及西南共有4个印有剑图样的方格,选其中一格便会遇到老虎、小贼、强盗或大汉(指定是有红色边的那格),有机会还会随机遇到半瓶神仙醋。
对于高悟性,强制条件:悟性90+(这样可以学到独孤九剑和五岳剑法,除了太玄学所有武功是最快的),想后期满属性暗器最难加,必须25以上,越高越好,其他无要求,后期都可以加满。
对于低悟性,考虑到兼顾太玄以及其他武功的学习速度,悟性45-50最佳。暗器可以不考虑,因为会送无招胜有招加属性,而且学习太玄经不费点,可以无限重新学来刷各种属性,太玄经省下来的点也可以加在葵花宝典和含沙射影上。
2、然后开始剧情,打老虎就不说了,打完后赢了的话可以直接得1个修为点,老僧会送你吐纳法,先不要点,但是后面很有用滴。然后打庸医必败。
3、出现剧情,救尼姑,和田伯光死磕到底,直到趴下。然后客栈休息恢复体力,上楼和田伯光搭讪并选择结拜,杀道士。
于衡阳城叫卖的人处亦可买得“飞镖”及“含沙射影”图谱,修练“含沙射影”即可提升暗器的攻击,但紧记“飞镖”是消耗性武器(置于物品栏中),要多买备用。
剑招的强度可透过佩剑(最强的是倚天剑)来提升,护体可藉由甲胄(建议用乌蚕衣)提升。各种招式提升需使出的招数都不同(最少应是形意拳),普通攻击亦可锻练提升(但十分难升,且不能在武功状态栏查看)。
提升福缘之法去大地图襄阳城,到妓院找小宝货郎(韦小宝),不停和他说话,直至他说可以卖自己的运气(200银两),选“好,我买了”就可提升1-10内其中一个数值的福缘。
打野怪之手法去大地图,会发现西北、中央(2个)及西南共有4个印有剑图样的方格,选其中一格便会遇到老虎、小贼、强盗或大汉(指定是有红色边的那格),有机会还会随机遇到半瓶神仙醋。
冷战事件的经过
冷战(1945年至1990年)(即北大西洋公约冷战(英语: Cold War, 俄语: Холодная Война, )简单来说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国)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华沙公约组织)的成员国)之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这个词起源于1947年4月16日伯纳德·巴鲁克在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的一次演说。此外,1946年丘吉尔访问美国,在这次访问中他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间接表示冷战的开始。
这场全面的“东方对西方”的战争并未真正爆发,最大的原因是由于双方都拥有大量的核子武器,一旦直接冲突可能导致全人类毁灭,因此双方都尽力避免发生全面的“热”战(请见相互保证毁灭),实际上只是在经济、哲学、文化、社会和政治立场方面产生严重对立:西方指责东方不民主、极权主义和共产专制,而东方则批评西方是中产阶级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东方国家指责西方国家“帝国主义”、“剥削劳工”,而西方国家则称东方国家为“极权铁幕”,企图将民主国家纳入极权专制的统治。
冷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开始,直到19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为止。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争端是几个东西方国家发生区域冲突的例子,但是大多数时候只是双方代理人之间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主要强国只是通过资金和武器援助各自支持的国家或组织。这么做就减少了两大阵营冲突的紧张性。
美国与苏联竞争的一个主要领域就是科学技术,此外还包括了十分隐蔽的间谍战,和双方的政治宣传战。虽然双方的谍报系统经常采取秘密的暗杀行动,但是由于核武器的威慑,两阵营一直没有发生全面冲突。当然在当时,人们并不清楚,一个地区性的小规模冲突是否有可能引发核战争,有鉴于此,每一次的冲突都会引发人们极高的关注。这种紧张态势几乎像真正的战争那样改变了全世界所有人的生活。
德国可以算是冷战中最主要的争端焦点,特别是柏林。柏林墙很可能是冷战最生动的标志。这堵墙分隔了东柏林(属于东德)与西柏林(属于西德),使西柏林孤立于东德内。
西方世界对冷战的研究经历了3个阶段。在二战结束后10多年的时间内,很少有学者会挑战美国官方对冷战起因的看法:即双方关系的破裂是由于斯大林违反了雅尔塔共识、苏联企图主宰东欧,以及苏联的扩张主义。
但是之后很多历史学家提出了另一种观点:美国企图保障其在全球的贸易利益才是冷战最主要的起因。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美国的帝国主义野心如果不是最主要,至少也是与苏联的作为同等重要的导致冷战爆发的原因。简单而言,史学家对谁应该为二战期间结盟的美苏关系的破裂以及冷战是否是不可避免的这两个问题上产生分歧。后一种观点(即美国应该负责)在越南战争中达到顶峰,很多人开始认为,美国在道德层面上并不比苏联高多少。
在冷战后期,历史学家们开始寻求一种后修正主义的解答。到冷战结束后,这一派观点已经占了上风。这派历史学家并不认为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国应该为冷战负全责,而是归咎于双方的误解与反应,两方都应对冷战负责。后修正主义学者追随了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的看法,认为美国在欧洲的政策,如1947年对希腊的援助和马歇尔计划是必要的。
根据这种观点,“共产主义运动”并不是西欧困境的根源。相反,在经济、政治方面的全面战争,以及欧洲的社会结构才是其根源。而马歇尔计划重建了一个良好的欧洲经济体系,从而减少了极左势力在西欧的吸引力。对欧洲来说,经济援助结束了资金短缺,刺激了对战后重建的投资。对美国来说,该计划解决了生产过剩的问题,增加了美国对外出口。北约组织则将西欧国家纳入共同防御体系,从而避免了共产主义的扩张。后修正主义学派不认为共产主义具有扩张性,企图推翻“自由世界”,但是他们同时认为美国在欧洲的政策在确保欧洲的稳定方面是必要的,从而避免权力向苏联倾斜,最终危及到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
组织的成员国)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的成员国)之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这个词起源于1947年4月16日伯纳德·巴鲁克在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的一次演说。
这场全面的“东方对西方”的战争并未真正爆发,两方都尽力避免发生一场全面的“热”战。双方实际上只是在经济、哲学、文化、社会和政治立场方面产生严重对立:西方指责东方不民主、极权主义和共产专制,而东方则批评西方是中产阶级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东方国家指责西方国家“剥削工人”,而西方国家则称东方国家为“邪恶帝国”,企图将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到民主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社会主义革命、人民革命、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严重地冲击着殖民主义、资本主义体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统治集团,为了遏制、扑灭这些革命运动的发展,巩固资本主义体系,采用各种手段推行“冷战”政策。最先提出“冷战”术语的是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巴鲁克于1946年初在一次演说中提出来的。同年3月5日,英国首相丘吉尔访美时,在富尔顿发表的反共演说和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的国情咨文的有关内容,标志着美国等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正式推行“冷战”政策。1947年 9月,美国政论家沃尔特·李普曼出版了“冷战”一书并连续发表了一系列鼓吹“冷战”的文章。从此起,“冷战”术语广为流行,“冷战”政策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统治集团,遏制、破坏社会主义,镇压人民革命的一种重要手段。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争端是几个东西方国家发生区域冲突的例子,但是大多数时候只是双方代理人之间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主要强国只是通过资金和武器援助各自支持的国家或组织。这么做就减少了两大阵营冲突的紧张性。
随后,美军把“冷战”作为一种战争类型列入野战条令。1962年版美军《作战纲要》,把战争分为三种类型,即“冷战”、“有限战争”、“全面战争”。给“冷战”所定的定义和原则是:“冷战包括除有限战争和全面战争以外的所有行动。敌对的国家或联盟可以用冷战来进行较量”,“不仅运用政治、经济和心理力量,而且还使用军事力量。军队在冷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直接地或间接地为实现国家目标做出贡献。为遏制他国使用武力,可以动员后备役部队或展开现役部队”。“冷战和有限战争之间的界限既不是明确的,也不是绝对的。因此,可能需要使用正规军队来进行实际上是战斗行动的冷战活动”。1968年版美军《统帅纲要》又补充规定,“稳定局势作战也包括在冷战中”。 这里说的“稳定局势作战”,就是在世界各地进行的镇压、扑灭各国人民革命运动的作战。在世界上,哪里有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它们的军队就派往哪里,进行镇压,或是对反动政府提供军援和作战支援,甚至进行核讹诈、核恫吓,大耍“世界宪兵”的把戏。此外,以美国为首的反动集团进行“冷战”的手段还包括:派遣“和平队”进行渗透;挑起事端进行颠覆活动;以“经援”、“军援”为诱饵,拉拢“朋友”,扩大势力范围;以签订集体防御条约的形式扩大军事同盟,美国先后与五十多个国家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派军队控制战略要地;以经济封锁、制裁等手段,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挑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瓦解社会主义体系;以文化入侵,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等等。尽管如此,并没有阻止世界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亚、非、拉和大洋洲,只有 38个独立国家,现在已发展到 140多个独立国家。
各国的军队很少卷入到冷战之中;这场战争主要是诸如美国中情局、英国军情六处、西德情报局、东德国家安全部和苏联的克格勃等情报机构之间展开的。世界主要强国从来不会直接卷入一场针对对方的军事冲突。
冷战中大部分的伤亡可能是由情报机构所采取的针对平民或军事目标的袭击造成的。间谍被派往东西两方阵营,或者在当地召募情报人员,甚至强迫加入。当间谍被发现时,他们不是被立即杀害,就是与对方所抓获的人质交换。间谍飞机和其他从事查勘任务的飞机一旦发现会被立即击落。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紧推行“冷战”政策,导致了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产生。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条约”组织(简称“北约”)于 1949年 4月 4日成立,继后,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于 1955年 5月14日成立。从此以后,“北约”集团 15个国家的军队近 600万兵力和“华约”集团 7个国家的军队 600万兵力,双方千万大军开始处于战略对峙状态。美国的 1626枚战略导弹和苏联的1910枚战略导弹,及双方数以万计的战役核导弹,相互瞄准着对方成员国的军事、政治、经济目标,处于待机“按电钮”之势,进而导致军备竞赛,争夺核优势、航天优势的斗争愈演愈烈,国际形势日趋紧张。只是双方都害怕毁灭于世界上已掘有的130亿--160亿吨当量(相当于在广岛使用的 100万颗原子弹的威力)的核武器中,谁也未敢启动“核按钮”,发动核大战。苏联、“华约”于 1991年解体后,美、苏两大集团长达 40年的“冷战”才算告终。这种“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趋向缓和。但是,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又企图制造反对中国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新的冷战。这是值得引起警惕和防备的。
今天很多的观察家认为,美国在冷战中的许多作为是违反其宪法以及国家理想的(例如未经国会授权而发动一场未经宣告的战争)。美国的政治或军事领导人则经常以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为由来开脱此类行为。在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们认为,他们受到两个超级大国的凌辱。例如在阿富汗的反美主义主要来源于冷战中美国为阻遏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而采取的不当行为。
根据这种观点,“共产主义运动”并不是西欧困境的根源。相反,在经济、政治方面的全面战争,以及欧洲的社会结构才是其根源。而马歇尔计划重建了一个良好的欧洲经济体系,从而减少了极左势力在西欧的吸引力。对欧洲来说,经济援助结束了资金短缺,刺激了对战后重建的投资。对美国来说,该计划解决了生产过剩的问题,增加了美国对外出口。北约组织则将西欧国家纳入共同防御体系,从而避免了共产主义的扩张。后修正主义学派不认为共产主义具有扩张性,企图推翻“自由世界”,但是他们同时认为美国在欧洲的政策在确保欧洲的稳定方面是必要的,从而避免权力向苏联倾斜,最终危及到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
柏林墙事件
赫鲁晓夫重新提出柏林问题有种种目的。基本目的是迫使美国及其西方盟国承认民主德国,使德国分裂成为国际公认的既成事实。直接目的是拔掉西柏林这根肉中刺。自第二次柏林危机以来,东柏林人心惶惶,1960年跑离民主德国的人数达创纪录的15万多人。据统计,从战后到1961年夏,离开东柏林的人超过200万,其中很多是技术人员。而且西柏林成了西方国家反苏、反共的宣传中心和间谍中心。
维也纳会谈结束后,赫鲁晓夫决心在西柏林问题上与肯尼迪较量一番。1961年7月初,他宣布暂停苏军复员,并将苏联的军费增加1/3。肯尼迪立即作出了强硬的反应。他认为西柏林是美苏对抗的焦点,表示决不容许西方被赶出西柏林。他要求国会追加 32.5亿美元的国防预算,征召部分后备役人员和国民警卫队,扩大民防计划,修筑防空设施。顿时间美国和苏联剑拔弩张,持续近3年的柏林危机开始进入新的高潮。
1961年8月13日,苏联和民主德国封锁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并从15日起沿着东、西柏林的分界线,在东柏林境内修筑起一道“柏林墙”,西柏林人进出东柏林都要经过边境站的检查,还需办理入境手续。这一出其不意的行动使美国及其西方盟国措手不及,恼怒之至,但除了发出警告之外,不得不把“柏林墙”作为既成事实加以接受。柏林墙既已筑起,赫鲁晓夫便于10月10日苏共22大上正式取消了要求美、英、法于1961年12月底以前撤出西柏林的期限。不久,赫鲁晓夫冻结了德国和西柏林问题。美、苏关系得以再次缓和下来。柏林危机的结束,是美苏进行军事对抗后妥协的结果。但这不过是为新的危机埋下了种子。
就在柏林危机过程中,美苏双方之间核军备竞赛迅速升级。“柏林墙”筑起两个星期后,苏联撕毁美、苏两国为期三年的禁止核试验协议,恢复了一系列核试验。肯尼迪看出苏联是虚张声势,对美国不会构成任何真正威胁,但也不甘示弱,在9月命令恢复地下核试验。美、苏军备竞赛又进入一个高潮。
这场全面的“东方对西方”的战争并未真正爆发,最大的原因是由于双方都拥有大量的核子武器,一旦直接冲突可能导致全人类毁灭,因此双方都尽力避免发生全面的“热”战(请见相互保证毁灭),实际上只是在经济、哲学、文化、社会和政治立场方面产生严重对立:西方指责东方不民主、极权主义和共产专制,而东方则批评西方是中产阶级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东方国家指责西方国家“帝国主义”、“剥削劳工”,而西方国家则称东方国家为“极权铁幕”,企图将民主国家纳入极权专制的统治。
冷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开始,直到19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为止。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争端是几个东西方国家发生区域冲突的例子,但是大多数时候只是双方代理人之间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主要强国只是通过资金和武器援助各自支持的国家或组织。这么做就减少了两大阵营冲突的紧张性。
美国与苏联竞争的一个主要领域就是科学技术,此外还包括了十分隐蔽的间谍战,和双方的政治宣传战。虽然双方的谍报系统经常采取秘密的暗杀行动,但是由于核武器的威慑,两阵营一直没有发生全面冲突。当然在当时,人们并不清楚,一个地区性的小规模冲突是否有可能引发核战争,有鉴于此,每一次的冲突都会引发人们极高的关注。这种紧张态势几乎像真正的战争那样改变了全世界所有人的生活。
德国可以算是冷战中最主要的争端焦点,特别是柏林。柏林墙很可能是冷战最生动的标志。这堵墙分隔了东柏林(属于东德)与西柏林(属于西德),使西柏林孤立于东德内。
西方世界对冷战的研究经历了3个阶段。在二战结束后10多年的时间内,很少有学者会挑战美国官方对冷战起因的看法:即双方关系的破裂是由于斯大林违反了雅尔塔共识、苏联企图主宰东欧,以及苏联的扩张主义。
但是之后很多历史学家提出了另一种观点:美国企图保障其在全球的贸易利益才是冷战最主要的起因。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美国的帝国主义野心如果不是最主要,至少也是与苏联的作为同等重要的导致冷战爆发的原因。简单而言,史学家对谁应该为二战期间结盟的美苏关系的破裂以及冷战是否是不可避免的这两个问题上产生分歧。后一种观点(即美国应该负责)在越南战争中达到顶峰,很多人开始认为,美国在道德层面上并不比苏联高多少。
在冷战后期,历史学家们开始寻求一种后修正主义的解答。到冷战结束后,这一派观点已经占了上风。这派历史学家并不认为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国应该为冷战负全责,而是归咎于双方的误解与反应,两方都应对冷战负责。后修正主义学者追随了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的看法,认为美国在欧洲的政策,如1947年对希腊的援助和马歇尔计划是必要的。
根据这种观点,“共产主义运动”并不是西欧困境的根源。相反,在经济、政治方面的全面战争,以及欧洲的社会结构才是其根源。而马歇尔计划重建了一个良好的欧洲经济体系,从而减少了极左势力在西欧的吸引力。对欧洲来说,经济援助结束了资金短缺,刺激了对战后重建的投资。对美国来说,该计划解决了生产过剩的问题,增加了美国对外出口。北约组织则将西欧国家纳入共同防御体系,从而避免了共产主义的扩张。后修正主义学派不认为共产主义具有扩张性,企图推翻“自由世界”,但是他们同时认为美国在欧洲的政策在确保欧洲的稳定方面是必要的,从而避免权力向苏联倾斜,最终危及到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
组织的成员国)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的成员国)之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这个词起源于1947年4月16日伯纳德·巴鲁克在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的一次演说。
这场全面的“东方对西方”的战争并未真正爆发,两方都尽力避免发生一场全面的“热”战。双方实际上只是在经济、哲学、文化、社会和政治立场方面产生严重对立:西方指责东方不民主、极权主义和共产专制,而东方则批评西方是中产阶级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东方国家指责西方国家“剥削工人”,而西方国家则称东方国家为“邪恶帝国”,企图将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到民主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社会主义革命、人民革命、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严重地冲击着殖民主义、资本主义体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统治集团,为了遏制、扑灭这些革命运动的发展,巩固资本主义体系,采用各种手段推行“冷战”政策。最先提出“冷战”术语的是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巴鲁克于1946年初在一次演说中提出来的。同年3月5日,英国首相丘吉尔访美时,在富尔顿发表的反共演说和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的国情咨文的有关内容,标志着美国等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正式推行“冷战”政策。1947年 9月,美国政论家沃尔特·李普曼出版了“冷战”一书并连续发表了一系列鼓吹“冷战”的文章。从此起,“冷战”术语广为流行,“冷战”政策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统治集团,遏制、破坏社会主义,镇压人民革命的一种重要手段。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争端是几个东西方国家发生区域冲突的例子,但是大多数时候只是双方代理人之间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主要强国只是通过资金和武器援助各自支持的国家或组织。这么做就减少了两大阵营冲突的紧张性。
随后,美军把“冷战”作为一种战争类型列入野战条令。1962年版美军《作战纲要》,把战争分为三种类型,即“冷战”、“有限战争”、“全面战争”。给“冷战”所定的定义和原则是:“冷战包括除有限战争和全面战争以外的所有行动。敌对的国家或联盟可以用冷战来进行较量”,“不仅运用政治、经济和心理力量,而且还使用军事力量。军队在冷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直接地或间接地为实现国家目标做出贡献。为遏制他国使用武力,可以动员后备役部队或展开现役部队”。“冷战和有限战争之间的界限既不是明确的,也不是绝对的。因此,可能需要使用正规军队来进行实际上是战斗行动的冷战活动”。1968年版美军《统帅纲要》又补充规定,“稳定局势作战也包括在冷战中”。 这里说的“稳定局势作战”,就是在世界各地进行的镇压、扑灭各国人民革命运动的作战。在世界上,哪里有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它们的军队就派往哪里,进行镇压,或是对反动政府提供军援和作战支援,甚至进行核讹诈、核恫吓,大耍“世界宪兵”的把戏。此外,以美国为首的反动集团进行“冷战”的手段还包括:派遣“和平队”进行渗透;挑起事端进行颠覆活动;以“经援”、“军援”为诱饵,拉拢“朋友”,扩大势力范围;以签订集体防御条约的形式扩大军事同盟,美国先后与五十多个国家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派军队控制战略要地;以经济封锁、制裁等手段,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挑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瓦解社会主义体系;以文化入侵,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等等。尽管如此,并没有阻止世界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亚、非、拉和大洋洲,只有 38个独立国家,现在已发展到 140多个独立国家。
各国的军队很少卷入到冷战之中;这场战争主要是诸如美国中情局、英国军情六处、西德情报局、东德国家安全部和苏联的克格勃等情报机构之间展开的。世界主要强国从来不会直接卷入一场针对对方的军事冲突。
冷战中大部分的伤亡可能是由情报机构所采取的针对平民或军事目标的袭击造成的。间谍被派往东西两方阵营,或者在当地召募情报人员,甚至强迫加入。当间谍被发现时,他们不是被立即杀害,就是与对方所抓获的人质交换。间谍飞机和其他从事查勘任务的飞机一旦发现会被立即击落。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紧推行“冷战”政策,导致了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产生。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条约”组织(简称“北约”)于 1949年 4月 4日成立,继后,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于 1955年 5月14日成立。从此以后,“北约”集团 15个国家的军队近 600万兵力和“华约”集团 7个国家的军队 600万兵力,双方千万大军开始处于战略对峙状态。美国的 1626枚战略导弹和苏联的1910枚战略导弹,及双方数以万计的战役核导弹,相互瞄准着对方成员国的军事、政治、经济目标,处于待机“按电钮”之势,进而导致军备竞赛,争夺核优势、航天优势的斗争愈演愈烈,国际形势日趋紧张。只是双方都害怕毁灭于世界上已掘有的130亿--160亿吨当量(相当于在广岛使用的 100万颗原子弹的威力)的核武器中,谁也未敢启动“核按钮”,发动核大战。苏联、“华约”于 1991年解体后,美、苏两大集团长达 40年的“冷战”才算告终。这种“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趋向缓和。但是,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又企图制造反对中国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新的冷战。这是值得引起警惕和防备的。
今天很多的观察家认为,美国在冷战中的许多作为是违反其宪法以及国家理想的(例如未经国会授权而发动一场未经宣告的战争)。美国的政治或军事领导人则经常以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为由来开脱此类行为。在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们认为,他们受到两个超级大国的凌辱。例如在阿富汗的反美主义主要来源于冷战中美国为阻遏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而采取的不当行为。
根据这种观点,“共产主义运动”并不是西欧困境的根源。相反,在经济、政治方面的全面战争,以及欧洲的社会结构才是其根源。而马歇尔计划重建了一个良好的欧洲经济体系,从而减少了极左势力在西欧的吸引力。对欧洲来说,经济援助结束了资金短缺,刺激了对战后重建的投资。对美国来说,该计划解决了生产过剩的问题,增加了美国对外出口。北约组织则将西欧国家纳入共同防御体系,从而避免了共产主义的扩张。后修正主义学派不认为共产主义具有扩张性,企图推翻“自由世界”,但是他们同时认为美国在欧洲的政策在确保欧洲的稳定方面是必要的,从而避免权力向苏联倾斜,最终危及到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
柏林墙事件
赫鲁晓夫重新提出柏林问题有种种目的。基本目的是迫使美国及其西方盟国承认民主德国,使德国分裂成为国际公认的既成事实。直接目的是拔掉西柏林这根肉中刺。自第二次柏林危机以来,东柏林人心惶惶,1960年跑离民主德国的人数达创纪录的15万多人。据统计,从战后到1961年夏,离开东柏林的人超过200万,其中很多是技术人员。而且西柏林成了西方国家反苏、反共的宣传中心和间谍中心。
维也纳会谈结束后,赫鲁晓夫决心在西柏林问题上与肯尼迪较量一番。1961年7月初,他宣布暂停苏军复员,并将苏联的军费增加1/3。肯尼迪立即作出了强硬的反应。他认为西柏林是美苏对抗的焦点,表示决不容许西方被赶出西柏林。他要求国会追加 32.5亿美元的国防预算,征召部分后备役人员和国民警卫队,扩大民防计划,修筑防空设施。顿时间美国和苏联剑拔弩张,持续近3年的柏林危机开始进入新的高潮。
1961年8月13日,苏联和民主德国封锁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并从15日起沿着东、西柏林的分界线,在东柏林境内修筑起一道“柏林墙”,西柏林人进出东柏林都要经过边境站的检查,还需办理入境手续。这一出其不意的行动使美国及其西方盟国措手不及,恼怒之至,但除了发出警告之外,不得不把“柏林墙”作为既成事实加以接受。柏林墙既已筑起,赫鲁晓夫便于10月10日苏共22大上正式取消了要求美、英、法于1961年12月底以前撤出西柏林的期限。不久,赫鲁晓夫冻结了德国和西柏林问题。美、苏关系得以再次缓和下来。柏林危机的结束,是美苏进行军事对抗后妥协的结果。但这不过是为新的危机埋下了种子。
就在柏林危机过程中,美苏双方之间核军备竞赛迅速升级。“柏林墙”筑起两个星期后,苏联撕毁美、苏两国为期三年的禁止核试验协议,恢复了一系列核试验。肯尼迪看出苏联是虚张声势,对美国不会构成任何真正威胁,但也不甘示弱,在9月命令恢复地下核试验。美、苏军备竞赛又进入一个高潮。
冷战期间两个超级大国分别组成的军事集团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英NATO: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法OTAN:l'Organisation du Traité de l'Atlantique Nord),简称北约组织或北约,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的重要军事力量。这是二战后资本主义阵营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是马歇尔计划在军事领域的延伸和发展,使美国得以控制德国和法国为首的欧盟的防务体系,是美国世界超级大国领导地位的标志。
华沙条约组织(又称华沙公约组织、简称华约组织或华约,英语:Warsaw Pact或Warsaw Treaty Organization;俄语:Организация Варшавского Договора)是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1955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加入北约后,欧洲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包括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东德)签署了《华沙公约》,全称《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又称苏东条约)。该条约由原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起草,1955年5月14日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除南斯拉夫以外,全部加入华约组织;在亚洲方面,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之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华约组织观察员国。
成员国包括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除南斯拉夫以外,全部加入华约组织,1991年7月1日,华沙条约组织正式解散。
华沙条约组织(又称华沙公约组织、简称华约组织或华约,英语:Warsaw Pact或Warsaw Treaty Organization;俄语:Организация Варшавского Договора)是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1955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加入北约后,欧洲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包括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东德)签署了《华沙公约》,全称《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又称苏东条约)。该条约由原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起草,1955年5月14日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除南斯拉夫以外,全部加入华约组织;在亚洲方面,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之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华约组织观察员国。
成员国包括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除南斯拉夫以外,全部加入华约组织,1991年7月1日,华沙条约组织正式解散。
《超级情圣》怎么玩 全章节攻略最佳选择与完美
主菜单界面
如上图所示为游戏的主菜单界面:
故事模式:在此模式中共有10个章节场景供玩家选择游玩,单击此选项进行游戏内容。
建议书:在此选项中重新查看已完成的章节内的每一个最佳/可行/不可行选项后触发的专家建议视频。
设置:在此选项中可以对游戏的分辨率进行设置,并在此开启游戏对话字幕。
游戏模式
章节选择
点击主菜单界面的故事模式进入章节选择,游戏共有10个章节,完成上一章节的目标-搭讪成功后即可解锁下一章节内容。
章节完成度由每一个已选择的选项组成(包括不可行选项),对游戏进度比较执着的玩家可以通过单章节的反复游玩增加完成度。
对话选项
在游玩章节内容时,根据剧情发展,玩家需要以男主角的身份对出现的对话、行为进行选择,只有最佳/可行选项才能推进剧情发展,进行不可行的选择后将被强制从剩余选项中重新选择。
不可行选项
当玩家在众多选项中选择了一项不可行选项将直接导致搭讪失败,在简短的专家讲解视频后重新在剩余选项中进行选择,讲解视频右上角出现破碎心形图标。
可行选项
当玩家在众多选项中选择了一项可行选项,在简短的专家讲解视频后将推进剧情发展进入下一个选择,讲解视频右上角出现黄色半心形图标。
最佳选项
当玩家在众多选项中选择了一项最佳选项,在简短的专家讲解视频后将推进剧情发展进入下一个选择,讲解视频右上角出现蓝色心形图标。
阅读下列材料:《时政评说》:“‘冷战’结束后,美国...
(l)苏联解体。“一超多强。 (2)经济力量多极化决定政治力量的多极化(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国际政治民主化趋势日益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潮流。世界新的中心力量的崛起和相互间力最的消长都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