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游戏

《开拓者正义之怒》道途是什么?道途与神话能力简介

2021-09-03 作者: admin 来源:网络 整理:游戏131(www.youxi131.com)

寻找世界各地拥有特殊能力的人 本人简介如下: 姓...

姓名:暂不告知 能力:对电磁有一定感应,第六感比较强烈。

历史书上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怎样评述的

  秦皇:
  他是中国第一位皇帝,也是皇帝尊号的创立者,同时也是中国皇帝制度创立者,使中国进入了多民族中央集权帝制时代的人。他也使中国第一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形成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局面,为其后各朝代谋求统一奠定了基础。但自古以来,秦始皇一直是一个倍受争议的人物。

  正面评价

  秦始皇在位之时,吞并六国,并发兵南征北讨,史载“百越之地,尽皆俯首”、“北扩千里”“秦王扫六合”。按战国地图看,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设置郡县”,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的恺撒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这才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后人认为,“功莫大过秦皇汉武”。意指秦始皇在功绩方面,排在汉武帝之前,历史上无出其右。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秦始皇继承了这个传统,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韩非,曾自叹“若与其同游,则无恨矣”。对将领赏功罚罪,皆依法。秦始皇虽专制,认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国。陈胜、吴广起义,其理由也是“秦法严苛”,其罪当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并非如后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般因严重腐败,而官逼民反。后世儒家倡导人治,治国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决,而至今日人治之风,马屁之风犹在。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技术基础。“修驿道,设郡县”,这是中国能够采用郡县制这种先进制度,而非类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期的罗马不能有效控制占领区,只能设权利极大的总督(总督总揽一地的军政大权,都是贵族,基层组织都依靠当地的原有组织),仍旧类似于分封制,这是罗马帝国后来分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郡县制是一种平民制度,其军政首脑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绩军功可上可下,可平职调动,这就导致了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的出现。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都可以来自平民,郡县官僚制有效的保证了平民(布衣)参政议政的权利(如李斯,蒙骜等等都是布衣,依军功政绩才能拜相拜将),相比分封制这种贵族政治,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现代国家的文官制度和军队制度就是起源于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之后近一千七百年的时间,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先进于西方,从而比西方发达奠定了基础。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都行秦政法”。两千年的皇权时代的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桑弘羊的论著中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 近代的章太炎在1913年撰写的《秦政记》也赞扬秦始皇。

  负面评价
  因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而其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推行以仁爱,中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因此,秦始皇常作为负面典型出现在各种散文、史籍中。如贾谊的《过秦论》等。 《史记·秦始皇本纪》引贾谊《过秦论》: ⒈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⒉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始皇被很多史学家看作是一个暴君,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 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的规模均极为庞大,劳动举国的人口兴修,不少文献均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但另一方面却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一直成为史学家对于秦始皇功大还是过大的争论点。

  毛泽东评秦始皇
  ⑴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 ⑵一次,他对章士钊讲:你们讲共产党等于秦始皇,不对,超过一百倍。 ⑶孔孟是唯心主义,荀子是唯物主义,是儒家的左派。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荀子代表地主阶级。又说: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说空话。几千年来,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上是按秦始皇办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学生。 ⑷孔夫子有些好处,但也不是很好的。我们应该讲句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 ⑸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的,都是法家。这些人主张法治,犯了法就杀头,主张厚今薄古。儒家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都是主张厚古薄今的。 ⑹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骂我是秦始皇,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因为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统一文字,修筑宽广的道路,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 ⑺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毛泽东还认为秦始皇缺少文学才华。

  汉武帝
  是第一个用“罪己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 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向天下人昭告:自己给百姓造成了痛苦,从此不再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甚至表白内心悔意。这就是《轮台罪己诏》。这份诏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诏。 敢于罪己,置自己过失于天下舆论中心,汉武帝无疑是第一人!至此,后代皇帝犯了大错,也会下“罪己诏”,公开认错,展示明君姿态。 直言敢谏的汲黯曾批评汉武帝:皇上杀人太多,即使平日信任的人,也不予宽恕,这样搞下去,天下人才早晚都会被杀光。汉武帝不为所动,漠然一笑:何世无才,只是人主没有识得人才的慧眼,如果能够辨明人才,何必担心天下无才?(上招延士大夫,常如不足。然性严峻,群臣虽素所爱信者,或小有犯法,或欺罔,辄按诛之,无所宽假。汲黯谏曰:陛下求贤甚劳,未尽其用,辄已杀之。以有限之士,恣无已之诛,臣恐天下贤才将尽,陛下谁与共为治乎?黯言之甚怒。上笑而谕之曰:何世无才?患人不能识之耳。苟能识之,何患无人?夫所谓才者,犹有用之器也,有才而不肯尽用。与无才同,不杀何施?) 就是这样一位视人才如草芥的汉武帝,一方面又极端地爱才、惜才。 东方朔
  封建专制体制下,人才使用有两大陋习:一是任人唯亲,只用自己熟悉亲信的人;二是论资排辈,必须按“三十九级台阶”,一级一级往上爬,不能“乱”了规矩。而汉武帝一不会因言废人:只要有才华,主父偃持不同政见,汉武帝照样求贤若渴;二是敢于破格提拔:因为有能力,卫青家奴出身,汉武帝竟然破格提拔。 不仅如此,汉武帝甚至摈弃正统,容纳异类,慧眼发现东方朔,将庄严的朝堂变成一个充满温情和快乐的休息室,君臣之间宛如玩伴;同时,他不以狎亵而丧失原则,对东方朔的诤言击节赞叹,言听计从。 他初读《子虚赋》,即大为倾慕;得见作者司马相如,如获至宝,让他享受与自己同等的写作待遇。能识人、能容人、能用人,汉武帝千古无二。秦始皇、汉高祖视文人为腐儒,唐太宗、清高宗或能知人,终究雅量阙如。 汉武帝备受误解和争议的,就是阉割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家——司马迁。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褒有贬,班固的《汉书·武帝纪》对他的文治大加赞扬: 班固赞曰: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班固绝口不提汉武帝的武功,表明对汉武帝的武功是有保留的。 到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是表扬、批评兼而有之: 臣光曰: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为什么人们对汉武帝的评价分歧如此之大呢? 汉武帝刘彻--茂陵
  首先,汉武帝是一个非常多面的人。他是一个政治家,非常有政治头脑;但又是一个普通人,喜怒哀乐俱备。他是一位明君,深知自己的历史责任;但他又是一位暴君,杀伐任性;他既立下盖世之功,又给天下苍生带来巨大灾难;他宠爱他喜欢的女人,可是,他不仅移情别恋,还为了江山,杀掉了自己最宠幸的女人。他绝顶聪明,又异常糊涂;为了传说中的宝马,居然不惜牺牲数万人的生命。当更近地走近他时,我们会发现,在这些对立的角色中,他不是简单地非此即彼。两难之地,非常之时,他也会犹豫不定,甚至异常痛苦;同样有普通人的欢喜和哀愁、小气和算计、失眠和焦虑。在平常人眼里他果决、自信、雄才大略。然而,我们在对他盖棺论定时,往往流于偏激,说好时千古一人;说坏时罄竹难书。这样,分歧就在所难免了。 我们无法使用单一的标准评价任何人。人性本就复杂,更何况封建帝王!或许他的好发自本心,也可能是笼络人心的手段;或许他的坏是皇权使然,不得已而为之,也可能是天性如此,薄情寡恩。因此,既然我们无法剥离他身上的帝王枷锁,我们的评价,就只能在他的帝王与凡人两种身份之间游移。怎么可能一言蔽之、一书尽之?

  唐太宗

  《新唐书》:
  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传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兴之业。汤有天下,传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号称三宗。武王有天下,传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与宣之功,其余无所称焉。虽《诗》《书》所载,时有阙略,然三代千有七百余年,传七十余君,其卓然著见于后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呜呼,可谓难得也! 《旧唐书》评价: 史臣曰:臣观文皇帝发迹多奇,聪明神武。拔人物则不私 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所以屈突、尉迟,由仇敌而愿倾心膂;马周、刘洎,自疏远而卒委钧衡。终平泰阶,谅由斯道。尝试论之:础润云兴,虫鸣螽跃。虽尧、舜之圣,不能用檮杌、穷奇而治平;伊、吕之贤,不能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际,遭遇斯难,以至抉目剖心,虫流筋擢,良由遭值之异也。以房、魏之智,不逾于丘、轲,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时也。况周发、周成之世袭,我有遗妍;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吴兢在《贞观政要·序》中说:“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 《贞观政要》集论的撰者元朝的戈直说:“夫太宗之於正心修身之道,齐家明伦之方,诚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矣。然其屈己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而下,绝无而仅有者也。后之人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岂不交有所益乎!”这里所说,太宗在正心修身,齐家明伦方面,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主要是指太宗与其兄李建成的皇位之争。 明宪宗在命儒臣订正重刊《贞观政要》时写道:“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於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纯也。” 争议评价 我们都知道,李世民也是人,人无完人,是人就有错误。贞观后期,唐太宗开始有了一些变化,先从纳谏开始体现出来。贞观十年(636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 一是征伐高句丽,这个被某些人认为是错误的举动,但是,就当时形势来看,此征是必要的和需要的。第一,发动战争的责任是高句丽,高句丽悍然进攻唐朝附庸国新罗挑起战端,为了维护权威,唐需要发动战争来保护自己的附属国的利益。第二,战争中,唐军是正义和人性的,这也是保证唐军损失非常小的一个外在条件,在唐军攻占的城池中,均拥护唐军。但是由于为了保持正义性和人性化,导致偏求稳,而使战期拉长。第三,唐军的撤退和后续战争,充分体现了李世民的胸怀和高超的战略思想,唐军以2000人的损失消灭高句丽四万人,千古罕见。撤退之时,敌将城墙跪拜,也实属罕见。唐军后期的军事骚扰和政治封锁,使高句丽的实力每况愈下,最终高宗消灭高句丽。 同时,不仅仅是太宗,自春秋,看史者何止数百,董狐直笔,陈寿索贿,太史被宫,不要说清朝的文字狱了,另外,许敬宗对李世民并没有好感,这样表明,唐初历史应该具有可信度的。 唐太宗在贞观初期不顾大臣魏征和李大亮的劝阻,对归顺的北方游牧民族部落要土地给土地要物资给物资,结果这些部落享受够唐朝的恩惠后胃口反而越来越大,索性就叛乱了。 后来唐太宗也自己检讨:“中国百姓,实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初不纳魏征言,遂觉劳费日甚,几失久安之道。” 贞观二十年(646年),辽东战役回来时,唐太宗得病,此后一直调养,由此开始服用方士提炼的金石丹药。先前唐太宗还曾经嘲笑秦皇汉武迷恋方术和寻求丹药,现在自己也不由自主地陷进去了。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又得了“风疾”,烦躁怕热,便让人在骊山顶峰修翠微宫,第二年,派人从中天竺求得方士那罗迩娑婆寐,病情不断恶化。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己巳(二十六)日(7月10日)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

  宋祖

  范仲淹曾由衷地说:“祖宗以来,未尝轻杀一臣下,此盛德之事。”(《范仲淹年谱·庆历 赵匡胤金币
  三年》)之所以如此,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勒石三戒”(太祖碑誓)。王夫之说: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呜呼!若此三者,不谓之盛德也不能。(《宋论》卷一《太祖三》) 一、宋太祖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主要地区的统一,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长达200年的诸侯割据和军阀战乱局面。饱经战火之苦的民众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我国历史上有两次名副其实的大分裂,一次是南北朝,另外一次就是五代十国,作为五代十国的终结者和大宋王朝的开拓者,赵匡胤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二、文以治国,武以安邦,宋太祖奉行“文以靖国”这一理念,果断的实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国策,通过设立“誓牌”,尊孔崇儒,完善科举,创设殿试,知人善任,厚禄养廉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受推崇的一代文治之君,彻底扭转了唐末以来武夫专权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于后人有称“宋朝是文人的乐园”的称誉,因此,宋太祖也可以称的上是五代十国野蛮政治的终结者,又是后世历朝文明政治的开拓者。 三、赵匡胤通过采取“收起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巧妙的“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罢黜支郡”“强干弱支”“内外相维”“三年一易”“设置通判”“差遣制度”等等,将军权、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牢牢控制。一举铲平了藩镇割据武夫乱政的历史状况。所以宋朝300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发生大的内乱和地方割据。 四、以宋太祖为首的宋初领导集团集体发奋图强,励精图治,使宋初的社会经济迅速呈现蒸蒸日上的喜人局面。宋太祖减轻徭役,赋税专收,以法治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澄清吏治,劝奖农桑,移风易俗等一系列英明决策,不仅尽快医治了200年的战争创伤,而且迅速把宋朝推向空前繁荣的局面,出现了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另外宋太祖本人极具几尽完美的人格魅力:他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不近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等,不仅对改变五代以来奢靡风气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而且深为后世史学家所津津乐道。 与历史上其他著名的王朝相比,宋太祖所创建的宋朝以其鲜明的文人政治特色而登上中国文治盛世的顶峰,可谓中国君主专制史上的最开明的一个王朝,因此,尽管宋朝300年的基业中,长期积弱,但在民间却享有盛誉,并对后世历代产生深远影响。

  成吉思汗:

  戎马征战一生,缔造了东方乃至整个人类历史的奇迹。作为一名目光远大、具有宏韬伟略的政治活动家,作为一位制军严明、用兵如神的军事统帅和复仇天神,他所创建立的赫赫业绩,对于蒙古人来说,或许是空前绝后的。
  为完成建立统一国家的历史使命,成吉思汗首先建立了一支组织严密、具有铁的纪律和富有战斗力的军队。颁布《札撒》,奖罚分明。对贵族将领与普通士兵几乎一视同仁。如在1202年攻打塔塔尔时,《札撒》规定:如果战胜敌人,不能私分战利品,战后共同分配;如果被敌人打败,速回原出发地,不回者斩。而成吉思汗的两位叔父及从弟违犯《札撒》,在战场上私分战利品,其战利品被全部没收。成吉思汗还曾说:凡诸临敌,不用命者,虽贵必诛(冯承钧《成吉思汗传》)。对待部下,成吉思汗主张教导和奖罚并重。违犯《札撒》一二次者教育;三次以上者流放到遥远的地方(余元庵《成吉思汗》)。同时,成吉思汗不打无准备之战,每次作战前都派人探知对方阵营的虚实,召开忽里勒台,详细讨论作战方案,一旦决定,毫不动摇。更为重要的是,成吉思汗也未曾打过不义之战。
  在统一过程中,成吉思汗能宽厚待人,取得民心。据《元史》载:泰赤乌诸部多苦其主非法,见帝宽仁,时赐人以裘马,心悦之。被人们称为有人君之度者,其惟铁木真太子乎?(《元史》卷1《太祖本纪》)成吉思汗成为人心向慕的核心人物。
  任人惟贤,量才适用。成吉思汗不仅打破蒙古内部的氏族部落界限和旧氏族贵族的特权,而且也打破了民族之间的界限。他所提拔重用的将领,基本上都经过实际战争的锻炼。他们当中,有贵族出身的人,也有平民、奴隶出身的人。如孛斡儿出是牧民子弟,哲勒篾是铁匠的儿子,迭该巴特尔是牧羊人,巴岱(歹)、乞失里黑原为奴隶,是成吉思汗册封的第一个达尔罕。成吉思汗的四大麾下:忽必来是巴鲁剌思人,速不台、哲勒篾是兀良哈人,哲别是泰亦赤兀惕人;四杰:孛斡儿出是阿鲁剌惕人,木华黎是札剌亦儿人,孛罗忽勒是主儿勤人,赤剌温巴特尔是泰亦赤兀惕部脱脱哥的家人。
  成吉思汗统一草原部落,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如1204年,成吉思汗俘虏塔塔统阿后,命他教太子诸王以畏兀字书国言(《元史》卷124《塔塔统阿传》),使蒙古人开始使用文字(畏吾儿文字),1206年成吉思汗又决定以畏吾儿字为官方文字。同年,成吉思汗命令失吉忽图忽用畏兀儿文字书写《青册》。1240年用畏吾儿文字写成的《蒙古秘史》,是蒙古族的第一部重要文献。
  两次《札撒》的颁布,开创了以法治国的道路。统一局面的形成,保障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吉思汗为了加强与邻近地区和国家的经济交往,曾诏谕在大道上设置哈剌赤(守卫),并颁布一条《札撒》:凡进入蒙古境内的商人,一律发给凭照(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以鼓励外商来蒙古经商(内蒙古社科院历史所《蒙古族通史》,民族出版社,2001年)。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后,就踏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据《元史·太祖本纪》载,成吉思汗一生灭国四十。他临终时还为灭金做了战略布署,说:金精兵在潼关,南据连山,北限大河,难以遽破。若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许我,则下兵唐、邓,直捣大梁。金急,必征兵潼关。然以数万之众,千里赴援,人马疲弊,虽至非能战,破之必矣!对内,成吉思汗为空前统一的中国,奠定了基础。成吉思汗在客观上史无前例地扩展了古老的中国,使她拥有了56个兄弟姐妹。可以说,成吉思汗对于中国的贡献和影响,超过了迄今为止所有的人。
  然而,成吉思汗所发动的征战,虽然最初皆以复仇开始,但进而讨伐过之,甚至横扫无辜,践踏自安之邦。大规模的西征,尤其征战南高加索和里海草原,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但同时,成吉思汗之对外扩张,在客观上颇有积极意义。成吉思汗西征之后,亚欧大陆正式沟通,东西方使节往来不断,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李思纯在其《元史学》中说:蒙古西侵,乃将昔日阻塞未通之道途,尽开辟之,而使一切民族种姓,聚首相见。元人周致中也在他的《异域志》里说,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城市)其国极富丽,城郭房屋皆与中国同。……繁富似中国,商人至其国者多不思归。
  总之,成吉思汗功过皆巨,影响久远。一方面是黄祸风暴,另一方面又是大同世界的开路先锋,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成吉思汗创造出了蒙古民族最显赫的历史,成为他们永远的精神财富。

希腊神话Narcissus的故事是什么

Narcissus,源于希腊神话。相传,narcissus是河神刻斐索斯与水泽女神利里俄珀之子。他是一位长相十分清秀的美少年,却对任何姑娘都不动心,只对自己的水中倒影爱慕不已,最终在顾影自怜中抑郁死去。

化作水仙花,仍留在水边守望着自己的影子。后来,Narcissus就成了“孤芳自赏者”、“自我陶醉者”的代名词。

纳西索斯是希腊神话中最俊美的男子人物。他爱上自己的影子,最终变成水仙花。有一天纳西索斯在水中发现了自己的影子,然而却不知那就是他本人,爱慕不己、难以自拔,终于有一天他赴水求欢溺水死亡。众神出于同情,让他死后化为水仙花。

人物介绍

自恋(narcissism)这个词源于有关水仙花(narcissus)的希腊神话,美少年纳西索斯(Narcissus)是希腊最俊美的男子,无数的少女对他一见倾心,可他却自负地拒绝了所有的人。这当中包括美丽的山中仙女伊可(Echo)。

伊可十分伤心,很快地消瘦下去。最后,她的身体终于完全消失,只剩下忧郁的声音在山谷中回荡。此后,希腊人便用伊可的名字(Echo)来表示“回声”。

众神愤怒了,决定让纳西索斯去承受痛苦:爱上别人,却不能以被爱作为回报。

在纳西塞斯趴在水边对着自己的倒影呼唤的时候,泉水精灵佛里姬娅(Freesia)误以纳西塞斯在表达对自己的爱。羞涩的她躲在泉中迟迟不愿现身直至纳西塞斯的声音彻底消失。她浮出泉水想一探究竟,结果发现纳西塞斯已经死去,悲痛欲绝的她终于也香消玉殒。

赫拉将她的灵魂化为一朵小花,英文名字就叫Freesia,也就是香雪兰,陪伴在纳西塞斯化作的水仙花旁,香雪兰的花语为:纯洁的心。

后来,弗洛伊德将“自恋”这个词融进了他的有关性心理发展的理论中,并定义“自恋”是继自慰阶段之后的正常发展阶段,最终形成恋物行为。他认为恋物阶段的主要冲突在自恋阶段就已经固定下来。

扩展资料

以下摘自奥维德《变形记》 

纳西索斯现在已是三五加一的年龄,介乎童子与成人之间。许多青年和姑娘都爱慕他,他虽然风度翩翩,但是非常傲慢执拗,任何青年或姑娘都不能打动他的心。一次他正在追鹿入网,有一个爱说话的女仙,喜欢搭话的伊可,看见了他。伊可的脾气是在别人说话的时候她也一定要说,别人不说,她又决不先开口。  

伊可这时候已具备人形,不仅仅是一道声音。当时她虽然爱说话,但是她当时说话的方式和现在也没有什么不同——无非是听了别人一席话,她来重复后面几个字而已。这是朱诺干的事,因为她时常到山边去侦察丈夫是否和一些仙女在鬼混,而伊可就故意缠住她,和她说一大串的话,结果让仙女们都逃跑了。

朱诺看穿这点后,便对伊可说:“你那条舌头把我骗得好苦,我一定不让它再长篇大套地说话,我也不让你声音拖长。”结果,果然灵验。不过她听了别人的话以后,究竟还能重复最后几个字,把她听到的话照样奉还。  

她看见纳西索斯在田野里徘徊之后,爱情的火不觉在她心中燃起,就偷偷地跟在他后面。她愈是跟着他,愈离他近,她心中的火焰烧得便愈炽热,就像涂抹了易燃的硫磺的火把一样,一靠近火就燃着了。她这时真想接近他,向他吐露软语和甜言!但是她天生不会先开口,本性给了她一种限制。

但是在后天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她是准备等待他先说话,然后再用自己的话回答的。也是机会凑巧,这位青年和他的猎友正好走散了,因此他便喊道:“这儿可有人?”伊可回答说:“有人!”他吃了一惊,向四面看,又大声喊道:“来呀!”她也喊道:“来呀!”

他向后面看看,看不见有人来,便又喊道:“你为什么躲着我?”他听到那边也用同样的话回答。他立定脚步,回答的声音使他迷惑,他又喊道:“到这儿来,我们见见面吧。”没有比回答这句话更使伊可高兴的了,她也喊道:“我们见见面吧。”为了言行一致,她就从树林中走出来,想要用臂膊拥抱她千思万想的人。

然而他飞也似地逃跑了,一面跑一面说:“不要用手拥抱我!我宁可死,不愿让你占有我。”她只回答了一句:“你占有我!”她遭到拒绝之后,就躲进树林,把羞愧的脸藏在绿树丛中,从此独自一个生活在山洞里。但是,她的情丝未断,尽管遭到弃绝,感觉悲伤,然而情意反而深厚起来了。

她辗转不寐,以致形容消瘦,皮肉枯槁,皱纹累累,身体中的滋润全部化入太空,只剩下声音和骨骼,最后只剩下了声音,据说她的骨头化为顽石了。她藏身在林木之中,山坡上再也看不见她的踪影。但是人人得闻其声,因为她一身只剩下了声音。

纳西索斯就这样以儿戏的态度对待她。他还以同样的态度对待水上或山边的其他仙女,甚至这样对待男同伴。最后,有一个受他侮慢的青年,举手向天祷告说:“我愿他只爱自己,永远享受不到他所爱的东西!”涅墨西斯 听见了他这合情合理的祷告。

附近有一片澄彻的池塘,池水晶莹,像白银一般,牧羊人或山边吃草的羊群牛群从来不到这里来。水平如镜,从来没有鸟兽落叶把它弄皱。池边长满青草,受到池水的滋润。池边也长了一片丛林,遮住烈日。

纳西索斯打猎疲倦了,或天气太热了,总到这里来休息,他爱这地方的幽美,爱这一池清水。正当他俯首饮水满足口渴的欲望的时候,心里又滋长出另一种欲望,他在水里看见一个美男子的形相,立刻对他发生爱慕之情。他爱上了这个无体的空形,把一个影子当作了实体。他望着自己赞羡不已。

他就这样目不转睛、分毫不动地谛视着影子,就像用帕洛斯的大理石雕刻的人像一样。他匍匐在地上,注视着影子的眼睛,就像是闪耀的双星;影子的头发配得上和酒神、日神媲美;影子的两颊是那样光泽,颈项像是象牙制成的,脸面更是光彩夺目,雪白之中透出红晕。

总之,他自己的一切值得赞赏的特点,他都赞赏。不知不觉之中,他对自己发生了向往;他赞不绝口,但实际他所赞美的正是他自己;他一面追求,同时又被追求。他燃起爱情,又被爱情焚烧。不知多少次他想去吻池中幻影。多少次他伸手到水里想要拥抱他所见的人儿,但是他想要拥抱自己的企图没有成功。

他不知道他所看见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但是他看见的东西,他却如饥似渴地追求着。水中幻象实际在愚弄他,他却被它迷惑住。愚蠢的青年,一个瞬息即逝的幻象,你也想去捕获么?你所追求的东西并不存在;你只须离开此地,你热爱的对象就消失了。你所见到的只是形体的映影,它本身不是什么实体。它随你而来,随你而止,随你而去——只要你肯去。  

他饭也不吃,觉也不睡,一直呆在池边,匍匐在绿荫草地上,一双眼睛死盯住池中假象,老也看不够,而丧生之祸,也正是由这双眼睛惹出来的。他略略坐起,两手伸向周围的树木喊道:“树林啊,有谁曾像我这样苦恋过呢?

你见过许多情侣到你林中来过,你应当知道。你活了几百岁,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你可记得有人像我这样痛苦么?我爱一个人,我也看得见他,却得不到。爱这件东西真是令人迷惘。我最感难受的是我们之间既非远隔重阳,又非道途修阻,既无山岭又无紧闭的城关。我们之间只隔着薄薄一层池水。

他本人也想我去拥抱他,因为每当我把嘴伸向澄彻的池水,他也抬起头想把口向我伸来。你以为你必然会接触到他,因为我们真是心心相印,当中几乎没有隔阂。不管你是谁,请你出来吧!独一无二的青年,你为什么躲避我?当我几乎摸着你的时候,你逃到什么地方去了呢?我想我的相貌,我的年龄,不致使你退避吧!

很多仙子还爱过我呢。你对我的态度很友好,使我抱有希望,因为只要我一向你伸手,你也向我伸手,我笑,你也向我笑,我哭地时候,我也看见你眼中流泪。我向你点头,你也点头回答,我看见你那美好的嘴唇时启时闭,我猜想你是在和我答话,虽然我听不见你说什么。

啊,原来他就是我啊!我明白了,原来他就是我的影子。我爱的是我自己,我自己引起爱情,自己折磨自己。我该怎么办呢?我还是站在主动方面呢,还是被动方面呢?但是我又何必主动求爱?我追求的东西,我已有了;但是愈有愈感缺乏。我若能和我自己的躯体分开多好啊!

这话说起来很不像情人应该说的话,但是我真愿我所爱的不在眼前。我现在痛苦得都没有力气了;我活不长久了,正在青春年少,眼看就要绝命。死不足惧,死后就没有烦恼了。我愿我爱的人多活些日子,但是我们两人原是同心同意,必然会同死的。

他说完这番话之后,悲痛万分,又回首望着影子。眼泪击破了池水的平静,在波纹中影子又变得模糊了。他看见影子消逝,他喊道:“你跑到什么地方去呢?你这狠心的人,我求你不要走,不要离开爱你的人。我虽然摸你不着,至少让我能看得见你,使我不幸的爱情有所依托。”

他一面悲伤,一面把长袍的上端扯开,用苍白的手捶自己的胸膛,胸膛上微微泛出一层红色,就像苹果有时候半白半红那样,又像没有成熟的累累葡萄透出的浅紫颜色。一会儿池水平息,他看见了泛红的胸膛,他再也不能忍受下去了。

就像黄蜡在温火前熔化那样,又像银霜在暖日下消逝那样,他受不了爱情的火焰的折磨,慢慢地要耗尽了。白中透红的颜色褪落了,精力消损了,怡人心目的丰采也消失殆尽,甚至连伊可所熟悉的躯体也都保存不多了。伊可看见他这模样,虽然心里还没有忘记前恨,但是很怜惜他。

每当这可怜的青年叹息说:“咳!”她也回答说:“咳!”凡当他捶打胸膛的时候,她也发出同样的痛苦的声音。他望着熟识的池水,说出最后一句话:“咳,青年,我的爱情落空了!”他的话又在这地方引起了回声。

他说声“再见”,伊可也说:“再见”。他把疲倦的头沉在青草地上,死亡把欣赏过自己主人丰姿的眼睛阖上了。他到了地府以后,还是不住地在斯提克斯河水中照看自己的影子。他的姐妹们——奈阿斯——捶胸哀恸,剃掉头发,为她们的兄弟志哀。

得律阿得斯 也悲痛不已,伊可重复着她们的哭声。她们替他准备好火葬的柴堆、劈好的火把和灵床。但是到处找不到他的尸体。她们没有找着他的尸首,却找到了一朵花,花心是黄的,周围有白色的花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纳西索斯

关于 《柳毅传》李朝威 的问题。

  作者简介
  李朝威〔唐〕(约公元七五九年前后在世)字不详,陇西人。生卒年均不祥,约唐肃宗乾元中前后在世。生平亦不可考。著有传奇文《柳毅传》,(见《太平广记》)行于世。后代戏曲家多取为题材。李朝威(约766—820),陇西人,唐代著名传奇作家。他的作品仅存《柳毅传》和《柳参军传》两篇。其《柳毅传》被鲁迅先生与元稹的《莺莺传》相提并论。他本人也被后来的一些学者誉之为传奇小说的开山鼻祖
  原文
  仪凤中,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将还湘滨。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遂往告别。至六七里,鸟起马惊,疾逸道左。又六七里,乃止。
  见有妇人,牧羊于道畔。毅怪,视之,乃殊色也。然而蛾脸不舒,巾袖无光,凝听翔立,若有所伺。毅诘之曰:“子何苦,而自辱如是?”妇始楚而谢,终泣而对曰:“贱妾不幸,今日见辱问于长者!”。然而恨贯肌骨,亦何能愧避?幸一闻焉。妾,洞庭龙君小女也。父母配嫁泾川次子。而夫婿乐逸,为婢仆所惑,日以厌薄。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迨诉频切,又得罪舅姑。舅姑毁黜以至此。"言讫,?#91;欷流涕,悲不自胜。又曰:“洞庭于兹,相远不知其几多也?长天茫茫,信耗莫通。心目断尽,无所知哀。闻君将还吴,密通洞庭。或以尺书寄托侍者,未卜将以为可乎?”毅曰:“吾义夫也。闻子之说,气血俱动,恨无毛羽,不能奋飞,是何可否之谓乎!然而洞庭深水也。吾行尘间,宁可致意耶?惟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子有何术可导我邪?”女悲泣且谢,曰:“负载珍重,不复言矣。脱获回耗,虽死必谢。君不许,何敢言。既许而问,则洞庭之与京邑,不足为异也。”
  毅请闻之。女曰:“洞庭之阴,有大橘树焉,乡人谓之社橘。君当解去兹带,束以他物。然后叩树三发,当有应者。因而随之,无有碍矣。幸君子书叙之外,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毅曰:“敬闻命矣。”女遂于糯间解书,再拜以进。东望愁位,若不自胜。毅深为之戚,乃致书囊中,因复谓曰:“吾不知子之牧羊何所用哉,神岂宰杀乎?”女曰:“非羊也,雨工也。””何为雨工?”曰:“雷霆之类也。”毅顾视之,则皆矫顾怒步,饮龁甚异,而大小毛角则无别羊焉。毅又曰:“吾为使者,他日归洞庭,幸勿相避。”女曰:“宁止不避,当如亲戚耳。”语竟,引别东去。不数十步,回望女与羊,俱亡所见矣。
  其夕,至邑而别其友,月余到乡,还家,乃访友于洞庭。洞庭之阴,果有社橘。遂易带向树,三击而止。俄有武夫出于波问,再拜请曰:“贵客将自何所至也?”毅不告其实,曰:“走谒大王耳。”武夫揭水止路,引毅以进。谓毅曰:“当闭目,数息可达矣。”毅如其言,遂至其宫。始见台阁相向,门户千万,奇草珍木,无所不有.夫乃止毅,停于大室之隅,曰:“客当居此以俟焉。”毅曰:“此何所也?”夫曰:“此灵虚殿也。”谛视之,则人间珍宝毕尽于此。柱以白璧,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雕琉璃于翠楣,饰琥珀于虹栋。奇秀深杳,不可殚言。
  然而王久不至。毅谓夫曰:“洞庭君安在哉?”曰:“吾君方幸玄珠阁,与太阳道士讲《火经》,少选当毕。”毅曰:“何谓《火经》?”夫曰:“吾君,龙也。龙以水为神,举一滴可包陵谷。道士,乃人也。人以火为神圣,发一灯可燎阿房。然而灵用不同,玄化各异。太阳道士精于人理,吾君邀以听焉。”语毕而宫门辟,景从云合,而见一人,披紫衣,执青玉。夫跃曰:“此吾君也!”乃至前以告之。君望毅而问曰:“岂非人间之人乎?”对曰:“然。”毅而设拜,君亦拜,命坐于灵虚之下。谓毅曰:“水府幽深,寡人暗昧,夫子不远千里,将有为乎?”毅曰:“毅,大王之乡人也。长于楚,游学于秦。昨下第,闲驱泾水右涘,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风鬟雨鬓,所不忍睹。毅因诘之,谓毅曰:“为夫婿所薄,舅姑不念,以至于此。‘悲泗淋漓,诚但人心。遂托书于毅。毅许之,今以至此。”因取书进之。洞庭君览毕,以袖俺面而泣曰:“老父之罪,不能鉴听,坐贻聋瞽,使闺窗孺弱,远罹构害。公,乃陌上人鞅也,而能急之。幸被齿发,何敢负德!”词毕又哀咤良久。左右皆流涕。时有宦人密视君者,君以书授之,令达宫中。须臾,宫中皆恸哭。君惊,谓左右曰:“疾告宫中,无使有声,恐钱塘所知。”毅曰:“钱塘,何人也?”曰:“寡人之爱弟,昔为钱塘长,今则致政矣。”毅曰:“何故不使知?”曰:“以其勇过人耳。昔尧遭洪水九年者,乃此子一怒也。近与天将失意,塞其五山。上帝以寡人有薄德于古今,遂宽其同气之罪。然犹縻系于此,故钱塘之人日日候焉。”
  语未毕,而大声忽发,天拆地裂。宫殿摆簸,云烟沸涌。俄有赤龙长千余尺,电目血舌,朱鳞火鬣,项掣金锁,锁牵玉柱。千雷万霆,激绕其身,霰雪雨雹,一时皆下。乃擘青天而飞去。毅恐蹶仆地。君亲起持之曰:“无惧,故无害。”毅良久稍安,乃获自定。因告辞曰:“愿得生归,以避复来。”君曰:“必不如此。其去则然,其来则不然,幸为少尽缱绻。”因命酌互举,以款人事。俄而祥风庆云,融融恰怡,幢节玲珑,箫韶抱以随。红妆千万,笑语熙熙。中有一人,自然蛾眉,明珰满身,绡觳参差。迫而视之,乃前寄辞者。然若喜若悲,零泪如丝。须臾,红烟蔽其左,紫气舒其右,香气环旋,入于宫中。君笑谓毅曰:“泾水之囚人至矣。”君乃辞归宫中。须臾,又闻怨苦,久而不已。
  有顷,君复出,与毅饮食。又有一人,披紫裳,执青玉,貌耸神溢,立于君左。君谓毅曰:“此钱塘也。”毅起,趋拜之。钱塘亦尽礼相接,谓毅曰:“女侄不幸,为顽童所辱。赖明君子信义昭彰,致达远冤。不然者,是为泾陵之土矣。飨德怀恩,词不悉心。”毅撝退辞谢,俯仰唯唯。然后回告兄曰:“向者晨发灵虚,巳至泾阳,午战于彼,未还于此。中间驰至九天以告上帝。帝知其冤而看其失。前所遣责,因而获免。然而刚肠激发,不遑辞候,惊扰宫中,复忤宾客。愧惕惭惧,不知所失。”因退而再拜。君曰:“所杀几何?”曰:“六十万。”“伤稼乎?”曰:“八百里。”无情郎安在?”曰:“食之矣。”君怃然曰:“顽童之为是心也,诚不可忍,然汝亦太草草。赖上帝显圣,谅其至冤。不然者,吾何辞焉?从此以去,勿复如是。”钱塘君复再拜。
  是夕,遂宿毅于凝光殿。明日,又宴毅于凝碧宫。会友戚,张广乐,具以醪醴,罗以甘洁。初,笳角鼙鼓,旌旗剑戟,舞万夫于其右。中有一夫前曰:“此《钱塘破阵乐》。”旌杰气,顾骤悍栗。座客视之,毛发皆竖。复有金石丝竹,罗绮珠翠,舞千女于其左,中有一女前进曰:“此《贵主还宫乐》。”清音宛转,如诉如慕,坐客听下,不觉泪下。二舞既毕,龙君大悦。锡以纨绮,颁于舞人,然后密席贯坐,纵酒极娱。酒酣,洞庭君乃击席而歌曰:“大天苍苍兮大地茫茫,人各有志兮何可思量,狐神鼠圣兮薄社依墙。雷霆一发兮其孰敢当?荷贞人兮信义长,令骨肉兮还故乡,齐言惭愧兮何时忘!”洞庭君歌罢,钱塘君再拜而歌曰:“上天配合兮生死有途。此不当妇兮彼不当夫。腹心辛苦兮泾水之隅。风霜满鬓兮雨雪罗襦。赖明公兮引紊书,令骨肉兮家如初。永言珍重兮无时无。”钱塘君歌阕,洞庭君俱起,奉觞于毅。
  毅踧踖而受爵,饮讫,复以二觞奉二君,乃歌曰:“碧云悠悠兮泾水东流。伤美人兮雨泣花愁。尺书远达兮以解君忧。哀冤果雪兮还处其休。荷和雅兮感甘羞。山家寂寞兮难久留。欲将辞去兮悲绸缪。”歌罢,皆呼万岁。
  洞庭君因出碧玉箱,贮以开水犀;钱塘君复出红珀盘,贮以照夜玑,皆起进毅,毅辞谢而受。然后宫中之人,咸以绡彩珠璧投于毅侧。重叠焕赫,须臾埋没前后。毅笑语四顾,愧谢不暇。洎酒阑欢极,毅辞起,复宿于凝光殿。翌日,又宴毅于清光阁。钱塘因酒作色,踞谓毅曰:“不闻猛石可裂不可卷,义士可亲不可羞耶?愚有衷曲,欲一陈于公。如可,则俱在云霄;如不可,则皆夷粪壤。足下以为何如哉?”毅曰:“请闻之。”钱塘曰:“泾阳之妻,则洞庭君之爱女也。淑性茂质,为九姻所重。不幸见辱于匪人,今则绝矣。将欲求托高义,世为亲戚,使受恩者知其所归,怀爱者知其所付,岂不为君子始终之道者?”毅肃然而作,欻然而笑曰:“诚不知钱塘君孱困如是!毅始闻夸九州、怀五岳,泄其愤怒;复见断金锁,掣玉柱,赴其急难。毅以为刚决明直,无如君者。盖犯之者不避其死,感之者不爱其生,此真丈夫之志。奈何萧管方洽,亲宾正和,不顾其道,以威加人?岂仆人素望哉!若遇公于洪波之中,玄山之间,鼓以鳞须,被以云雨,将迫毅以死,毅则以禽兽视之,亦何恨哉!今体被衣冠,坐谈礼义,尽五常之志性,负百行怖之微旨,虽人世贤杰,有不如者,况江河灵类乎?而欲以蠢然之躯,悍然之性,乘酒假气,将迫于人,岂近直哉!且毅之质不足以藏王一甲之间。然而敢以不服之心,胜王不道之气。惟王筹之!”钱塘及逡巡致谢曰:“寡人生长宫房,不闻正论。向者词述疏狂,妄突高明。退自循顾,戾微不容责。幸君子不为此乖问可也。”其夕,复饮宴,其乐如旧。毅与钱塘遂为知心友。明日,毅辞归。洞庭君夫人别宴毅于潜景殿,男女仆妾等悉出预会。夫人泣谓毅曰:“骨肉受君子深恩,恨不得展愧戴,遂至睽别。”使前泾阳女当席拜毅以致谢。夫人又曰:“此别岂有复相遇之日乎?”毅其始虽不诺钱塘之情,然当此席,殊有叹恨之色。宴罢,辞别,满宫凄然。赠遗珍宝,怪不可述。毅于是复循途出江岸,见从者十余人,担囊以随,至其家而辞去。毅因适广陵宝肆,鬻其所得。百未发一,财已盈兆。故淮右富族,咸以为莫如。遂娶于张氏,亡。又娶韩氏。数月,韩氏又亡。徙家金陵。常以鳏旷多感,或谋新匹。有媒氏告之曰:“有卢氏女,范阳人也。父名曰浩,尝为清流宰。晚岁好道,独游云泉,今则不知所在矣。母曰郑氏。前年适清河张氏,不幸而张夫早亡。母怜其少,惜其慧美,欲择德以配焉。不识何如?”毅乃卜日就礼。既而男女二姓俱为豪族,法用礼物,尽其丰盛。金陵之士,莫不健仰。居月余,毅因晚入户,视其妻,深觉类于龙女,而艳逸丰厚则又过之。因与话昔事。妻谓毅曰:“人世岂有如是之理乎?然君与余有一子。”毅益重之。既产,逾月,乃秾饰换服,召亲戚。
  相会之间,笑渭毅曰:“君不忆余之于昔也?”毅曰:“夙为洞庭君女传书,至今为忆。”妻曰:“余即洞庭君之女也。泾川之冤,君使得白。衔君之恩,誓心求报。洎钱塘季父,论亲不从,遂至睽违。天各一方,不能相问。父母欲配嫁于濯锦小儿某。惟以心誓难移,亲命难背。既为君子弃绝,分无见期。而当初之冤,虽得以告诸父母,而誓报不得其志,复欲驰白于君子。值君子累娶,当娶于张,已而又娶于韩。迨张、韩继卒,君卜居于兹,故余之父母乃喜余得遂报君之意。今日获奉君子,咸善终世,死无恨矣。”因呜咽,泣涕交下。对毅曰:“始不言者,知君无重色之心。今乃言者,知君有感余之意。妇人匪薄,不足以确厚永心,故因君爱子,以托相生。未知君意如何?愁惧兼心,不能自解。君附书之日,笑谓妾曰:‘他日归洞庭,慎无相避。’诚不知当此之际,君岂有意于今日之事乎?其后季父请于君,君固不许。君乃诚将不可邪,抑忿然邪?君其话之。”毅曰:“似有命者。仆始见君子长注之隅,枉抑憔悴,诚有不平之志。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以言慎无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洎钱塘逼迫之际,唯理有不可直,乃激人之怒耳。夫始以义行为之志,宁有杀其婿而纳其妻者邪?一不可也。善素以操真为志尚,宁有屈于己而伏于心者乎?二不可也。且以率肆胸臆,酬酢纷纶,唯直是图,不遑避害。然而将别之日。见子有依然之容,心甚恨之。终以人事扼束,无由报谢。吁,今日,君,卢氏也,又家于人间。则吾始心未为惑矣。从此以往,永奉欢好,心无纤虑也。”妻因深感娇泣,良久不已。
  有顷,谓毅曰:“勿以他类遂为无心,固当知报耳。夫龙寿万岁,今与君同之。水陆无往不适。君不以为妄也。”毅嘉之曰:“吾不知国客乃复为神仙之饵!”。”乃相与觐洞庭。既至,而宾主盛礼,不可具记。后居南海仅四十年,其邸第舆马珍鲜服玩,虽侯伯之室,无以加也。毅之族咸遂濡泽。以其春秋积序,容状不衰。南海之人靡不惊异。洎开元中,上方属意于神仙之事,精索道术。毅不得安,遂相与归洞庭。凡十余岁,莫知其迹。至廿元末,毅之表弟薛嘏为京畿令,谪官东南。经洞庭,晴昼长望,俄见碧山出于远波。舟人皆侧立,曰:“此本无山,恐水怪耳。”指顾之际,山与舟相逼,乃有彩船自山驰来,迎问于嘏。其中有一人呼之曰:“柳公来候耳。”嘏省然记之,乃促至山下,摄衣疾上。山有宫阙如人世,见毅立于宫室之中,前列丝竹,后罗珠翠,物玩之盛,殊倍人间。毅词理益玄,容颜益少。初迎嘏于砌,持嘏手曰:“别来瞬息,而发毛已黄。”嘏笑曰:“兄为神仙,弟为枯骨,命也。”毅因出药五十丸遗嘏,曰:“此药一丸,可增一岁耳。岁满复来,无久居人世间以自苦也。”欢宴毕,嘏乃辞行。自是已后,遂绝影响。嘏常以是事告于人世。殆四纪,嘏亦不知所在。陇西李朝威叙而叹曰:“五虫之长,必以灵者,别斯见矣。人,裸也,移信鳞虫。洞庭含纳大直,钱塘迅疾磊落,宜有承焉。嘏咏而不载,独可邻其境。愚义之,为斯文。”
  人物评析
  1.龙女
  龙女是一个美丽善良而又不甘任人欺凌、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由幸福的妇女形象。
  龙女的不幸是“父母配嫁”这种封建包办婚姻造成的。这种婚姻,使她毫无爱情可言,惯于“乐逸”的丈夫还对她“日以厌薄”。她寄希望于公婆,使浪子回头,改邪归正,不料蛮横的公婆竟偏袒儿子,毁黜龙女。龙女牧羊荒郊,悲苦无告,水深火热。小说用龙女的悲惨命运谴责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龙女可贵之处,是她在迫害面前决不逆来顺受。哪怕有一线希望,也要脱离苦海。她修书一封,藏于襦间,日夜盼望过路人为她捎信。荒野之中,行人稀少,到洞庭去的行人更难相遇,但她坚忍不拔,盼星星,盼月亮,“心目断尽,无所知哀”,然而决不绝望,日夜“凝听翔立”,等候希望之光的闪现。她拜托柳毅传书,深情地对柳毅说,事成之后,“当如亲戚耳”,流露敬慕之情。《柳毅传》全文还写龙女得救后再也不愿屈从父命,决意与她爱慕的柳毅结成夫妇。可见龙女对爱情、自由、幸福的大胆追求。
  2.柳毅
  柳毅确是“义夫”,一个侠义之士,他怀有强烈的正义感和同情心,急人之困,见义勇为,不避艰险,不负重托。
  柳毅落第回乡,心情自然是失意郁闷的,自己也非常需要别人的抚慰,但是当他路见牧羊女,见她“蛾脸不舒,巾袖无光,凝听翔立,若有所伺”,便主动上前询问,足见他对苦难者的同情与关怀。听了龙女的泣诉和请求,他说:“闻子之说,气血俱动,恨无毛羽,不能奋飞。是何可否之谓乎?”足见他的爱心义胆,自身的挫折和失意全然置之度外,激于义愤,急人之急,慨然允诺,传书洞庭。洞庭君和钱塘君都对他感恩戴德:“公,乃陌上人也,而能急之”“赖明君子信义昭彰,致达远冤。”这两笔有力地烘托了他的美德。
  柳毅为龙女传书,完全出于关爱,并无私心杂念。后来钱塘君看他们俩十分般配,令其成婚,柳毅严辞峻拒,执意不从。柳毅是正直无私、志坚品洁的正派儒生。
  作品把柳毅塑造成为人格美的化身,与泾川次子构成美与丑的两极,向人们昭示,真正的爱情是两颗美好心灵的结合,而美好的心灵是在生活实践中发现的,爱情是在相互了解中建立起来的。包办婚姻之所以往往酿成悲剧,就因为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光讲门第,不察人品,遇到邪恶之徒,等于将女儿推进苦海。
  3.钱塘君
  在钱塘君身上,作者寄托着人民的愿望和理想。不合理的婚姻制度酿成了无数人间悲剧,只有彻底破坏旧秩序,才能为自由、幸福开辟道路。要破坏旧的秩序,非有排山倒海的强大力量不可。钱塘君,就是这种愿望和力量的化身。
  钱塘君刚猛无畏,他有怒潮一般汹涌而暴烈的气概,他以无比强大的力量向天上地下的统治者挑战。他曾与帝尧作对,使“尧遭洪水九年”,又“与天将失意”,“塞其五山”,以致命运不济,遭受上帝惩处,丢官卸职,囚系在身。即使如此,他不改本色,一听龙女受辱,怒不可遏,掣断金锁玉柱,“擘青天而飞去”,大战泾阳,严惩恶人,拯救善良。他以霹雳手段和怒潮声势横扫泾阳,痛快淋漓地施行报复。这一切,作品写得有声有色,虎虎动人。这样一个敢犯天颜、惩罚恶类的神灵,是被压迫人民理想的化身。既然世道难以改变,人们就只能寄幻想于神通广大的神祗身上。这个人物勇武侠义的行为,曲折地反映了人们强烈的反抗情绪和美好愿望。他同龙女一样,不失为封建制度的叛逆者,在他身上闪耀着民主思想的光辉。当然,这个人物也有粗暴卤莽的一面。盛怒之下,他毫无策略地厮杀一气,扫荡一切,甚至胡来一通,反映了小生产者狭隘的复仇心理。然而他有可亲可敬的一面。见到柳毅,他谦逊有礼,坦诚地倾吐感激之情;对冒犯宾客的举动,他引咎自责;他的卤莽行径一经兄长指出,就知错认错。总之,钱塘君是一个嫉恶如仇、可亲可敬的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