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特征
楼主你好,我也非常喜欢中世纪,喜欢欧洲中世纪的骑士文明,看电影好喜欢中世纪的《天国王朝》,《勇敢的心》,《征服1453》,《圣女贞德》,我也经常玩游戏,《骑马与砍杀》、《中世纪2》,
中世纪的核心思想骑士制度。
中世纪西欧骑士制度作为一种形式化的制度, 是指以军事采邑为基础、以骑士服役为表征、以
基督教为指导思想、以中小封建主统治为本质的骑士阶层所特有的组织制度、法律规范、道德准则、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的总称, 涉及制度层面的主要包括骑士军规、骑士法规、骑士礼仪等。关于军事官职名称。 对于这一点,在中世纪的军事官职,慢慢演变来的,骑士制度的物质基础是采邑, 所谓的中世纪西欧国家军队其实就是一伙一伙临时从庄园里纠集出来的暴民,就组成了军队,军队只听从自身领主的号令,因此,封地的称号和爵位在中世纪相当长的时间内代替了现在军衔的作用。这些贵族为了能够指挥和掌握军队,会安排一些官职,比如队长、传令官、旗手、鼓手之类。
中世纪的爵位分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除了这五等爵位之外,还有亲王(或王子)、从男爵、爵士、 骑士等贵族封号。其他西方国家的贵族制度与英国的五等爵位相似,但亦有出入,比如德意志的爵位分为15等,有的国家波兰实行四等爵位,没有子爵,有的国家如匈牙利实行三等爵位,没有侯爵、子爵。爵位都是由国王授勋,像爵士这个爵位没有太多特权,非世袭制,长子不能继承爵士爵位,就像现在,足球教练曼联队的主教练,安德烈.佛格森被英国女王在教堂授勋为爵士。爵士是对国王、社会做出大贡献的人才能受到国王的授勋,只是一个名头而已。
一直到15世纪末,军队才有了军衔,和现代的我国军队军衔职务相似,分为元帅(这是中世纪最高军衔、最高荣誉)、大校(相当于现在的师长,四个上校由他指挥,1500为一团,也就是说,大校最少统帅6000士兵,在中世纪这是大贵族,大军团首领,爵位一定是公爵)、上校(一个军团的首长,1500人的编制)、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这些军衔都是以统帅多少人来定军队职务的。这些军衔的拥有者同样也有贵族的爵位封号。他们的约束关系:中世纪以基督教为指导思想,君权神授,国王是上帝旨意,采用世袭制,一个王国的所有人都要忠于国王,仅仅是忠,有些国王非常没有地位,大贵族,他的领地富饶,士兵众多,大军团长,他就敢于挑战王权,就像我们春秋战国时代的,东周后期,出现了战国七雄,诸葛亮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天子代表中世纪的国王,诸侯代表大贵族。他们的约束关系其实就是比力量,谁有能力,发展经济,中世纪还有一个兵种,叫做雇佣兵,谁给钱就替谁卖命,归根结底,还是谁有钱谁说了算,也有专门的职业叫做赏金猎人。在西亚,不是信奉耶稣基督,而是真主安拉,列如:《天国王朝》中的十字军有很多都是雇佣兵团,和信奉真主安拉的军事奇才有沙漠之狐之称的萨拉丁为了争夺领地的战斗。还有《征服1453》中的土耳其安拉攻打居士坦丁堡的战役,居士坦丁堡就是现在的伊斯坦布尔,属于土耳其,信奉伊斯兰教。
骑士 不等于 骑兵 骑士是爵位,是低于爵士的爵位,骑士只是构成了装甲骑兵的主力。骑士的军役划分, 就兵种而言, 分骑兵、步兵; 就职能而言, 分野战和守卫。一个兵团由贵族的号召力,经济实力决定,我们以伯爵为列。12 世纪罗伯特伯爵二世的1000名骑士每人有战马3 匹,头盔、胸甲、防护肩及肘部的铁板、剑、长矛、帐逢, 各种餐具如水壶、深底锅、盘子, 以及负载这些物品的动物等。其次, 骑士装备主要是独立承担。这是基于所谓权利与义务的交换: 领主把采邑授予骑士, 骑士则给予军役回报。普通骑兵是没钱用得起骑士所需要的这些装备,也得不到骑士的爵位。 除了骑士这个特殊兵种外,有非常多的兵种,弓箭手,骑射手,长枪兵,步兵,步兵用的兵器很杂,有刀,剑,长戟,斧头,盾牌,等等。骑士是火器时代到来之前的最强兵种,全身铠甲,头盔也是完全闭塞,只有几条缝隙用于呼吸和眼睛来看的视野,手持长枪,这个枪和我国的红缨枪是完全不同的,一般还会挂上领主的旗帜或者国王的旗帜,一个大贵族用友多少骑士,就说明这个贵族有多大能力的象征,一个骑士装甲兵团1000人,常常排成一行,两军对峙,在平原,横冲过去,冲垮所有对手,但是在《勇敢的心》里面,苏格兰大英雄华莱士,用很长的木桩,肖坚,抵住了英国国王长腿的骑士攻击,取得胜利。
到了火器时代,大炮、火枪的到来,把欧洲骑士制度冲垮了,这时骑士走向没落,火器把庄园城堡炸得粉碎,封建制度的瓦解,火器的功劳巨大。《征服1453》中的土耳其安拉,利用超级火炮乌尔班乌尔班大炮,打破了君士坦丁堡的坚固的城墙,并且死士挖地道挖到城墙脚下,地道里面塞满了火药,点燃导火索,城墙瞬间被摧垮,安拉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居士坦丁堡成为土耳其的国土。
中世纪的欧洲的信仰耶稣,一切都是神赐予的,国王加冕,是由教皇来执行的,神圣罗马帝国的教皇,这又是一个政治组织,中心在意大利罗马,梵蒂冈就是教皇所在地,现在依然是,由教皇派遣大主教,下属,或者自己给各个国家的封建君主,英国国王、法国国王等等加冕,加冕仪式复杂,教会的权利也是非常大的。一旦成为教会的眼中钉,就会被接受审判,各个主教教主就是审判官,《圣女贞德》就是因为违背了耶稣基督的旨意而被处以火烧,还有意大利天文学家布努诺他们提出了新思想,也被教会处以火刑。
你不了解的关于骑士的知识:
骑士制度初期最直接的目的, 是为了保障封建主的兵源。事实上, 在整个中世纪时代, 骑士的数量都是很有限的。作战中骑士数目最多的一次, 当属发生于1346 年英法百年战争期间的克里塞会战, 著名战史专家富勒认为: !在中世纪的时代中, 从来不曾在一个战场上, 集中过这样多的骑士。因此, 规定骑士数额也就成为骑士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按照骑士制度的规定, 下级封建主为上级封建主服骑士军役时,骑士数额的提供一般是这样的: 其一, 根据各自受封土地面积和价值的大小, 确定提供的骑士数额。其二, 一般下级封建主只提供规定的骑士数额, 而非其属下的全部骑士。更多的是只拥有一处骑士采邑的小封建主, 他们再无下属骑士, 其本人以一个单独的骑士身份追随其上级封建主。
骑士强调作战的公平。这种公平体现在作战双方数量上、等级上及机会上的平等。
骑士誓言中有这样的规定: ! 他们决不在超过一对一的情况下进行战斗, 他们要避免一切欺诈
和虚假的行为。在厮杀中, 骑士要攻击的是有准备的骑士或重装骑兵, ! 依照骑士的规律,
攻击步兵对于一个骑士, 是有失尊严的。然而, 现实的冷酷常常使这种! 公平的标榜黯然
失色。宗教热忱在骑士制度的盛行时期大行其道,骑士被冠以基督教骑士之名。一批骑士之花如
一度隶属于教皇的条顿骑士团、医院骑士团、圣殿骑士团成为骑士的楷模。如果说骑士的各种仪式是骑士制度规范化的一部分, 那么, 骑士礼节则是骑士制度生活化
的一部分, 这涉及骑士的衣食住行。例如, 骑士要穿着整洁, 在领主及贵妇面前保持礼数; 站时
不要抓挠身体或倚靠着柱子; 在让他坐下前不要坐下, 骑士侍从不允许与一个骑士共同入座,
即使这个骑士是他的父亲也不行; 用餐时! 不能用肉直接去蘸盐碟里的盐, 不能把鼻涕擦在桌
布上, 不能用小刀剔牙; 出行时! 要高贵庄重地走路, 不得向动物投掷树枝或石块, 不得唤狗咬
人, 要礼貌待人; 平时! 要参加教堂里的宗教活动, 要侠媚妇女, 要服从主人的命令, 等等,呵呵做一个骑士也是不容易的
在《人类的世纪》中,( )时代的人类生命最短暂
在《人类的世纪》中,( 青铜)时代的人类生命最短暂。
青铜器时代结束于战国。
我国的青铜器时代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青铜器。而经过夏朝的发展,商朝、西周就更加丰富。
战国中期以后,青铜器作为贵族阶层身份象征的礼器作用已经基本消失,用鼎制度尚存,但已经不严格。青铜器基本上用于生活实用,青铜工艺也逐渐衰退。
青铜器在大部分地方的作用被其他金属器(例如铁)所代替,青铜器用于礼器的青铜时代逐渐消逝,铁器开始大量用于工具、兵器、农具等方面。
扩展资料:
青铜时代具备这样一个特点:青铜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偶然地制造和使用青铜器的时代不能认定为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青铜是红铜(纯铜)与锡或铅的合金,因埋在土里后颜色因氧化而青灰,故名青铜,熔点在700~900℃之间,比红铜的熔点(1083℃)低。
含锡10%的青铜,硬度为红铜的 4.7倍,性能良好。青铜时代初期青铜器具比重较小,甚或以石器为主;进入中后期,比重逐步增加。
自有了青铜器和随之的增加,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质生活条件也渐渐丰富。青铜出现后,对提高社会生产力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中世纪是什么时代?
中世纪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的历史。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但是世界各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当西欧在5世纪刚刚进入封建社会的时候,中国已经走完了约1000年封建社会的历程。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一直到公元9世纪,绝大多数的近古(Late Antiquity)学者都按照圣奥古斯丁的观点,认为人类是处于历史的第六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即《圣经》在“启示录”里预言的“末日”,故而有黑暗之意;一个被历史学家普遍接受的说法是,“中世纪黑暗时代”这个词,是由十四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学者彼特拉克所发明的。他周游欧洲重新发掘和出版经典的拉丁和希腊著作,志在重新恢复罗马古典的拉丁语言、艺术和文化,对自公元四一零年罗马沦陷以来的变化与所发生的,认为不值得研究。人文主义者看历史并不按奥古斯丁的宗教术语,而是按社会(学)的术语,即通过古典文化、文学和艺术来看待历史;所以人文主义者把这900年古典文化上发展的停滞时期称为“黑暗的时期”。
彼特拉克把欧洲历史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古罗马与古希腊时期;二是“黑暗时期”。人文主义者也相信,总有一天罗马帝国会再次兴起,重新恢复古典文化的纯洁性。14世纪末与15世纪初,人文主义者们认为一个现代时期(Modern Age)已经开始了,所以从逻辑上来讲,一个“中世纪”已经形成了。
因此,自人文主义者起,历史学家们对“黑暗的时期”和“中世纪”也多持负面观点。在16世纪与17世纪时基督教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中,新教徒也把天主教的腐败写进这段历史中。针对新教徒的指责,天主教的改革者们也给出了一幅与“黑暗的时期”相反的图画:一个社会与宗教和谐的时期,一点也不黑暗。而对“黑暗时期”,许多现代的负面观念是来自于17、18世纪启蒙运动中的康德和伏尔泰的作品中。
19世纪初, 浪漫主义运动转变了这种对“黑暗的时期”负面观念一边倒的趋势。它给出了一幅祥和的图画:社会和环境的和谐,扎根于大自然的生活;同时也回应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以理性完全超越感性的作法,以及由正在兴起的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环境破坏与污染。浪漫主义者对待“黑暗时期”的观点,仍可以在今天的一些庆祝那个时期文化活动与节日中,通过所展示出来的风俗与发生的历史事件中看到。
浪漫主义运动后的19世纪下半叶,考古学取的了很大的进展,许多不为以前的学者所知的历史文献与文物被挖掘和整理出来。而1939年发现的公元625年左右的萨顿骺(Sutton Hoo)宝窟,以及中世纪研究的著名学者查理哈斯金(Charles H. Haskins)的研究发现,使得“黑暗时期”看上去不再是一个合适的词汇。20世纪中叶以后,在英语国家中的专业学者文献里,“黑暗时期”这个词渐渐地消失。
查理哈斯金写道:“历史的连续性排除了中世纪与文艺复兴这两个紧接着的历史时期之间有巨大差别的可能性,现代研究表明,中世纪不是曾经被认为的那么黑,也不是那么停滞;文艺复兴不是那么亮丽,也不是那么突然。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之前,有一个类似的运动,即便它不是那么广传。
所以,原来的“中世纪黑暗时期”现被改为专指公元410年(或455年)到公元754年(或800年)这段欧洲历史。
历史
[编辑本段]
随着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所灭,相继出现了一批蛮族国家。先后有法兰克、伦巴德、奥多亚克、勃艮第、汪达尔·阿兰、东哥特、西哥特、盎格鲁·萨可逊等王国建立。王国之间战争不断,其中盎格鲁·萨可逊、法兰克王国存在的时间比较长。
作为日耳曼人一支的法兰克人,在486年打败高卢军队,由克洛维建立起墨洛温王朝的统治。克洛维通过和罗马教廷的联合,占领了罗马帝国在高卢的全部领土。随着法兰克王国不断的扩张,到了6世纪中叶,征服了勃艮第、图林根、巴伐利亚和萨可逊的一些部落,成为当时西欧最强大的国家,并建立了封建采邑制。751年,宫相矮子丕平成为法兰克国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在查理大帝统治期间国力达到最盛,吞并了伦巴德王国,夺取西班牙边区,占领东巴伐利亚,征服阿瓦尔汗国,西欧的大部分土地都成为了法兰克王国的领土。查理大帝死后,法兰克王国发生兄弟战争而分裂,在843年8月签订《凡尔登条约》经国家分为西法兰克王国、东法兰克王国和意大利王国,现代的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疆域就是以这个条约为基础的。
日耳曼人的另外一支盎格鲁人、萨克逊人、朱特人在5世纪中叶进入大不列颠群岛,在6世纪末,7世纪初,形成了7个王国,英国历史上称为七国时代。829年,威塞克斯王国吞并了其他6个王国,从此诞生了英格兰(England)。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以亲属关系要求继承王位,遭到拒绝后,以武力夺取了英王之位,称为“征服者威廉”(即威廉一世),建立了诺曼底王朝,但是这也造成了日后百年战争的根源。在亨利一世(1100年 ~1135年)统治时期,随着王权的加强,社会矛盾激化。1215年约翰(无地王)被迫签署《自由大宪章》。1264年的内战期间,亨利三世被西门.德.孟福尔俘虏。1265年孟福尔召集国会,成为英国议会的开端。从1343年起,国会分成了由贵族组成的上院和代表骑士、市民的下院,确立了议会君主制。与此同时,西法兰克王国演变成了法兰西王国,并加强了王权,罗马教廷被迫迁往法国南部的阿维农,并自上而下召开三级会议(一级为高级教士,二级为贵族,三级为富裕的市民),也形成了议会君主制。
德国的前身东法兰克王国地方政权很强大。911年加洛林王朝结束后,国王由地方权贵选出,但更多是名誉,国王的权利和地方诸侯平等。这个特点被历史学家认为是其热衷于对外扩张的原因。951年,奥托一世率军占领了伦巴德地区,其后的奥托二世进军罗马。1155年腓特烈一世攻占米兰,教皇为其加冕,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全盛时领土包括了德意志全境,意大利中、北部,西西里岛,捷克、瑞士、爱沙尼亚、普鲁士。在腓特烈一世遭到15个城市联合抵抗(即伦巴第联盟),并被打败。腓特烈一世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时溺水而死,占领区也纷纷独立。
文化
[编辑本段]
意大利一直不能统一,罗马教皇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建立了教皇国,并且伪造了《君士坦丁赠礼》文件,声称当年君士坦丁大帝把罗马城,拉特兰宫等地交给了教皇。教会统治非常严厉,并且控制了西欧的文化教育。教士不能结婚,主张禁欲,要求人们将一切献给上帝才能死后上天堂,另一方面圣职买卖现象又很严重。宣扬三位一体、原罪说等经院哲学,严格控制科学思想的传播,并设立宗教裁判所惩罚异端,学校教育也都是为了服务于神学。在教皇格高列里一世(590年 ~604年)时期,古罗马图书馆也被付之一炬。
在德国宗教改革后,意大利产生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扩展到欧洲很多国家。这是涌现出了许多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像但丁、薄伽丘、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马基雅维利、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开普勒、哈维、弗兰西斯·培根等等。
经济
[编辑本段]
中世纪时的经济主要是封建制的庄园式自然经济。出现了一批商业城市:巴黎、里昂、都尔奈、马赛、科隆、特里尔、斯特拉斯堡、汉堡、威尼斯、热那亚等等,形成了一个以地中海为中心的贸易区。16世纪以后,兴起了工场手工业,最初是佛罗伦萨,随后是佛兰德尔,而圈地运动使英国迅速发展。这种经济模式加速了贸易,从而发生了地理大发现,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工场手工业也使进行战争的武器产生了飞跃,火炮和毛瑟枪逐渐代替了骑士的刀剑,也使旧式的城堡丧失了防御能力。而工场手工业业催生了资本主义经济。到中世纪中后期,各种手工行业由个别经营,渐渐演变为成立工会,“专业”这个概念在这时期萌生。
军事
[编辑本段]
在欧洲的封建社会里,国王、贵族和骑土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构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级制度,但是他们的权力和义务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复杂的等级关系使得欧洲封建国家长期处在割据状态,和东方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大不一样。各国统治者仍不断进行战争,相互抢掠吞并,许多国家一直没有出现统一的稳固政权。封建地主凭借土地所有权和政权对农民进行剥削。在欧洲,基督教会已成为封建统治工具,他们和世俗封建主共同维护封建制度。农民和农奴的劳动被封建主以劳役、实物地租、名目繁多的捐税和教会“什一税”等形式侵吞。农民的反抗持续不断,但是起义的规模一般比较小,没有像中国那样发生过多次推翻了一个王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
中世纪的战争,是由组织散漫的战斗团,在需要运用策略和调动的战场上互相对峙、冲突,然后再一步一步演进而来。演进中的一个部分,反应在不同的兵种和武器的发展上,以及如何去运用它们。黑暗时代的早期军队,是一群没有组织的徒步士兵。当重骑兵兴起后,最好的军队就是一群没有组织的骑士。徒步士兵会对沿途的农田造成破坏,在攻城战时则会造成更大的打击。不过,在作战的时候,骑士们会试图与他们的敌人作一对一的交战,而徒步士兵又会夹在敌我双方的骑士之间。这种战法其实非常危险,因为中古时代早期的徒步士兵,大部分都是在封建制度下被征召的农民,并未受过作战训练。弓兵在攻城战上十分适用,但在战场上也一样冒着被消灭的危险。
到了14世纪后期,指挥官加强了骑士的纪律,使他们的军队更能发挥团队的合作。但是在英国的军队里,尽管长弓兵在很多的战场上证明了他们的价值,可是骑士并未给予这些射手太多的重视。纪律也让越来越多的骑士为报酬作战,罕有为忠诚和光荣作战者。在意大利的雇佣兵以长期作战但少有损伤而闻名。在这个时期,各阶级的士兵都是军队的资产,不会被轻易遗弃。这使得过去追求光荣的封建军队,逐步成为只关心他们会收取多少报酬的专业军队。
骑兵会被特别地划分为三支队伍或三个部分,然后一队接一队衔命作战。第一波的攻击会突破或冲散敌军,接着第二或第三波的攻击就能加以制服。敌军一旦逃走,就可以予以杀戮或俘虏。
事实上,骑士如果采取个人行动,对任何指挥官的计划都是很大的伤害。骑士最关心的是忠诚、光荣和骑乘在一流队伍的第一行列位置。为争取个人光荣,在战场上获得全面的胜利反而沦为其次。在战场上开始作战之后,不用多久骑士就会攻击他们所看到的敌人,如此一来便破坏了整体作战计划。
指挥官在必要时把麾下骑士自马上卸下,是控制他们的最佳手段。这是小型军队普遍采用的方式,因为这些骑士很少会期望在作战中表现。卸阵下来的骑士可以适时加强战斗力量,并提振一般徒步军队的士气。这些骑士和其余徒步士兵,会被用在减缓敌骑冲锋的标桩、或其他战地工事的后方作战。
1346年的克里斯战役,是骑士不遵守纪律行为的一个例子。当时法国的军队在数量上超过英国的军队(四万对一万),并且拥有非常多的骑士。英国人把长弓兵分成三个队伍,在标桩的防护下投入战场。在这三个队伍之间的,是两队卸下马的骑士,而第三队卸下马的骑士则被保留作预备军。法国国王亦将麾下骑士组编为三个部分,并且指派热那诺斯的雇佣弓兵去射击英国的骑士,但因弓弩被弄湿而起不了作用。此外,法国骑士又忽视法王在组织上的努力,在开战不久后,一见敌军就立刻狂怒不已,张口一遍又一遍地喊着:「杀啊!杀啊!」由于法国国王忍受不了热那诺斯人一再箭上失准,便命令骑士前进,并击倒在他们前面的热那诺斯弩兵。这场战斗持续了一整天,最后由英国的骑士和长弓兵(他们保持了其弓弦的干燥)打败了那些骑着马匹但作战时毫无纪律、乱成一团的法国骑士。
到了中古时代末期,重骑兵在战场上的价值不如以往,几与投射部队和徒步军队无异。在这个时期,人们已经了解何以审慎部署的攻击仍然失效的原因以及训练步兵的重要。作战的规则改变了,标桩、马匹陷阱和壕沟都常常被军队用作防护工具,以抵抗骑兵的攻击。如果骑兵对大批各个等级的长枪兵和弓兵(或枪炮手)作出攻击的话,只会产生一大堆受创的马匹和骑兵。骑士会被迫徒步作战,或等待适当的攻击时机。只有敌军在移动、混乱、或从临时的战地防御工事中走出来的情况下,毁灭性的攻击才能奏效。
宗教
[编辑本段]
罗马教皇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建立了教皇国,并且伪造了《君士坦丁赠礼》文件,声称当年君士坦丁大帝把罗马城,拉特兰宫等地交给了教皇。教会统治非常严厉,并且控制了西欧的文化教育。教士不能结婚,主张禁欲,要求人们将一切献给上帝才能死后上天堂,另一方面圣职买卖现象又很严重。宣扬三位一体、原罪说等经院哲学,严格控制科学思想的传播,并设立宗教裁判所惩罚异端,学校教育也都是为了服务于神学。在教皇格高列里一世(590年~604年)时期,古罗马图书馆也被付之一炬。
发起了八次十字军东征。
疾病
[编辑本段]
第一次大流行
第一次大流行称为查士丁尼瘟疫,共有两次,发生在540年~590年。并没有明确的数字统计多少人因此死亡,不过一般相信这个疫病导致东地中海约2500万人死亡。这场瘟疫衰弱了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企图恢复罗马帝国光荣的梦想也因此失败。
第二次大流行
黑死病在1346年到1350年大规模袭击欧洲,导致欧洲人口急剧下降,死亡率高达30%。黑死病被认为是蒙古人带来的。约1347年,往来克里米亚与墨西拿(西西里岛)间的热内亚贸易船只带来了被感染的黑鼠或跳蚤,不久便漫延到热内亚与威尼斯,1348年疫情又传到法国、西班牙和英国,1348年~1350年再东传至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最后在1351年传到俄罗斯西北部。估计欧洲有约2500万人死亡,而欧、亚、非洲则共约5,500万~7,500万人在这场疫病中死亡。当时无法找到治疗药物,只能使用隔离的方法阻止疫情漫延。此后在十五、十六世纪黑死病多次再次侵袭欧洲;但死亡率及严正重情度逐渐下降。
有人认为,这场黑死病严重打击了欧洲传统的社会结构,削弱封建与教会势力,间接促成了后来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书
三联“现代西方学术文库”里德国史学家布姆克的〈宫廷文化史〉(上下)是对中世纪很好的解读。
欧洲中世纪史
(美)朱迪斯·M·本内特著 杨宁译
上海社科
中世纪经济社会史
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
这两本都是汤普逊先生的书
中世纪是哪个时期啊,都是哪些年的事,中世纪是不...
中世纪(约公元395年—公元1500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计算,直到文艺复兴之后,极权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中世纪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的历史。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但是世界各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当西欧在5世纪刚刚进入封建社会的时候,中国已经走完了约1000年封建社会的历程。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一直到公元9世纪,绝大多数的近古(Late Antiquity)学者都按照圣奥古斯丁的观点,认为人类是处于历史的第六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即《圣经》在“启示录”里预言的“末日”,故而有黑暗之意;一个被历史学家普遍接受的说法是,“中世纪黑暗时代”这个词,是由十四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学者彼特拉克所发明的。他周游欧洲重新发掘和出版经典的拉丁和希腊著作,志在重新恢复源本罗马古典的拉丁语言,艺术和文化,对自公元四一零年罗马沦陷以来的变化与所发生的,认为不值得研究。人文主义者看历史并不按奥古斯丁的宗教术语,而是按社会(学)的术语,即通过古典文化,文学和艺术来看待历史;所以人文主义者把这900年古典文化上发展的停滞时期称为“黑暗的时期”。
彼特拉克把欧洲历史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古罗马与古希腊时期;二是“黑暗时期”。人文主义者们也相信,总有一天罗马帝国会再次兴起,重新恢复古典文化的纯洁性。14世纪末与15世纪初,人文主义者们认为一个现代时期(Modern Age)已经开始了,所以从逻辑上来讲,一个“中世纪”已经形成了。
因此,自起人文主义者起,历史学家们对“黑暗的时期”和“中世纪”也多持负面观点。在16世纪与17世纪时基督教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中,新教徒们也把天主教的腐败写进这段历史中。针对新教徒的指责,天主教的改革者们也给出了一幅与“黑暗的时期”相反的图画:一个社会与宗教和谐的时期,一点也不黑暗。而对“黑暗时期”许多现代的负面观念是来自于,17、18世纪启蒙运动中的康德和伏尔泰的作品中。
19世纪初, 浪漫主义运动转变了这种对“黑暗的时期”负面一边倒的趋势。它给出了一幅祥和的图画:社会和环境的和谐,扎根于大自然的生活;同时也回应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以理性完全超越感性的作法,以及由正在兴起的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环境破坏与污染。浪漫主义者对待“黑暗时期”的观点,仍可以在今天的一些庆祝那个时期文化活动与节日中,通过所展示出来的风俗与发生的历史事件中看到。
浪漫主义运动后的19世纪下半叶,考古学取的了很大的进展,许多不为以前的学者所知的历史文献与文物被挖掘和整理出来。而1939年发现的公元625年左右的萨顿骺(Sutton Hoo)宝窟,以及中世纪研究的著名学者查理哈斯金(Charles H. Haskins)的研究发现,使得“黑暗时期”看上去不再是一个合适的词汇。20世纪中叶以后,在英语国家中的专业学者文献里,“黑暗时期”这个词渐渐地消失。
查理哈斯金写道:“历史的连续性排除了中世纪与文艺复兴这两个紧接着的历史时期之间有巨大差别的可能性,现代研究表明,中世纪不是曾经被认为的那么黑,也不是那么停滞;文艺复兴不是那么亮丽,也不是那么突然。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之前,有一个类似的运动,即便它不是那么广传。
所以,原来的“中世纪黑暗时期”现被改为专指公元410年(或455年)到公元754年(或800年)这段欧洲历史。
历史
随着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所灭,相继出现了一批蛮族国家。先后有法兰克、伦巴德、奥多亚克、勃艮第、汪达尔-阿兰、东哥特、西哥特、盎格鲁.萨可逊等王国建立。王国之间战争不断,其中盎格鲁.萨可逊、法兰克王国存在的时间比较长。
作为日耳曼人一支的法兰克人,在486年打败高卢军队,由克洛维建立起墨洛温王朝的统治。克洛维通过和罗马教廷的联合,占领了罗马帝国在高卢的全部领土。随着法兰克王国不断的扩张,到了6世纪中叶,征服了勃艮第、图林根、巴伐利亚和萨可逊的一些部落,成为当时西欧最强大的国家,并建立了封建采邑制。751年,宫相矮子丕平成为法兰克国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在查理大帝统治期间国力达到最盛,吞并了伦巴德王国,夺取西班牙边区,占领东巴伐利亚,征服阿瓦尔汗国,西欧的大部分土地都成为了法兰克王国的领土。查理大帝死后,法兰克王国发生兄弟战争而分裂,在843年8月签订《凡尔登条约》经国家分为西法兰克王国、东法兰克王国和意大利王国,现代的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疆域就是以这个条约为基础的。
日耳曼人的另外一支盎格鲁人、萨克逊人、朱特人在5世纪中叶进入大不列颠群岛,在6世纪末,7世纪初,形成了7个王国,英国历史上称为七国时代。829年,威塞克斯王国吞并了其他6个王国,从此诞生了英格兰(England)。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以亲属关系要求继承王位,遭到拒绝后,以武力夺取了英王之位,称为“征服者威廉”(即威廉一世),建立了诺曼底王朝,但是这也造成了日后百年战争的根源。在亨利一世(1100年 - 1135年)统治时期,随着王权的加强,社会矛盾激化。1215年约翰(无地王)被迫签署《自由大宪章》。1264年的内战期间,亨利三世被西门.德.孟福尔俘虏。1265年孟福尔召集国会,成为英国议会的开端。从1343年起,国会分成了由贵族组成的上院和代表骑士、市民的下院,确立了议会君主制。与此同时,西法兰克王国演变成了法兰西王国,并加强了王权,罗马教廷被迫迁往法国南部的阿维农,并自上而下召开三级会议(一级为高级教士,二级为贵族,三级为富裕的市民),也形成了议会君主制。
德国的前身东法兰克王国地方政权很强大。911年加洛林王朝结束后,国王由地方权贵选出,但更多是名誉,国王的权利和地方诸侯平等。这个特点被历史学家认为是其热衷于对外扩张的原因。951年,奥托一世率军占领了伦巴德地区,其后的奥托二世进军罗马。1155年腓特烈一世攻占米兰,教皇为其加冕,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全盛时领土包括了德意志全境,意大利中、北部,西西里岛,捷克、瑞士、爱沙尼亚、普鲁士。在腓特烈一世遭到15个城市联合抵抗(即伦巴第联盟),并被打败。腓特烈一世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时溺水而死,占领区也纷纷独立。
文化
意大利一直不能统一,罗马教皇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建立了教皇国,并且伪造了《君士坦丁赠礼》文件,声称当年君士坦丁大帝把罗马城,拉特兰宫等地交给了教皇。教会统治非常严厉,并且控制了西欧的文化教育。教士不能结婚,主张禁欲,要求人们将一切献给上帝才能死后上天堂,另一方面圣职买卖现象又很严重。宣扬三位一体、原罪说等经院哲学,严格控制科学思想的传播,并设立宗教裁判所惩罚异端,学校教育也都是为了服务于神学。在教皇格高列里一世(590年 - 604年)时期,古罗马图书馆也被付之一炬。
在德国宗教改革后,意大利产生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扩展到欧洲很多国家。这是涌现出了许多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像但丁、薄伽丘、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马基雅维利、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开普勒、哈维、弗兰西斯.培根等等。
经济
中世纪时的经济主要是封建制的庄园式自然经济。出现了一批商业城市:巴黎、里昂、都尔奈、马赛、科隆、特里尔、斯特拉斯堡、汉堡、威尼斯、热那亚等等,形成了一个以地中海为中心的贸易区。16世纪以后,兴起了工场手工业,最初是佛罗伦萨,随后是佛兰德尔,而圈地运动使英国迅速发展。这种经济模式加速了贸易,从而发生了地理大发现,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工场手工业也使进行战争的武器产生了飞跃,火炮和毛瑟枪逐渐代替了骑士的刀剑,也使旧式的城堡丧失了防御能力。而工场手工业业催生了资本主义经济。到中世纪中后期,各种手工行业由个别经营,渐渐演变为成立工会,“专业”这个概念在这时期萌生。
军事
在欧洲的封建社会里,国王、贵族和骑土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构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级制度,但是他们的权力和义务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复杂的等级关系使得欧洲封建国家长期处在割据状态,和东方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大不一样。各国统治者仍不断进行战争,相互抢掠吞并,许多国家一直没有出现统一的稳固政权。封建地主凭借土地所有权和政权对农民进行剥削。在欧洲,基督教会已成为封建统治工具,他们和世俗封建主共同维护封建制度。农民和农奴的劳动被封建主以劳役、实物地租、名目繁多的捐税和教会“什一税”等形式侵吞。农民的反抗持续不断,但是起义的规模一般比较小,没有像中国那样发生过多次推翻了一个王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
中世纪的战争,是由组织散漫的战斗团,在需要运用策略和调动的战场上互相对峙、冲突,然后再一步一步演进而来。演进中的一个部份,反应在不同的兵种和武器的发展上,以及如何去运用它们。黑暗时代的早期军队,是一群没有组织的徒步士兵。当重骑兵兴起后,最好的军队就是一群没有组织的骑士。徒步士兵会对沿途的农田造成破坏,在攻城战时则会造成更大的打击。不过,在作战的时候,骑士们会试图与他们的敌人作一对一的交战,而徒步士兵又会夹在敌我双方的骑士之间。这种战法其实非常危险,因为中古时代早期的徒步士兵,大部份都是在封建制度下被徵召的农民,并未受过作战训练。弓兵在攻城战上十分适用,但在战场上也一样冒着被消灭的危险。
到了14世纪后期,指挥官加强了骑士的纪律,使他们的军队更能发挥团队的合作。但是在英国的军队里,尽管长弓兵在很多的战场上证明了他们的价值,可是骑士并未给予这些射手太多的重视。纪律也让越来越多的骑士为报酬作战,罕有为忠诚和光荣作战者。在意大利的佣兵以长期作战但少有损伤而闻名。在这个时期,各阶级的士兵都是军队的资产,不会被轻易遗弃。这使得过去追求光荣的封建军队,逐步成为只关心他们会收取多少报酬的专业军队。
骑兵会被特别地划分为三支队伍或三个部份,然后一队接一队衔命作战。第一波的攻击会突破或冲散敌军,接着第二或第三波的攻击就能加以制服。敌军一旦逃走,就可以予以杀戮或俘虏。
事实上,骑士如果采取个人行动,对任何指挥官的计划都是很大的伤害。骑士最关心的是忠诚、光荣和骑乘在一流队伍的第一行列位置。为争取个人光荣,在战场上获得全面的胜利反而沦为其次。在战场上开始作战之后,不用多久骑士就会攻击他们所看到的敌人,如此一来便破坏了整体作战计划。
指挥官在必要时把麾下骑士自马上卸下,是控制他们的最佳手段。这是小型军队普遍采用的方式,因为这些骑士很少会期望在作战中表现。卸阵下来的骑士可以适时加强战斗力量,并提振一般徒步军队的士气。这些骑士和其余徒步士兵,会被用在减缓敌骑冲锋的标桩、或其他战地工事的后方作战。
1346年的克里斯战役,是骑士不遵守纪律行为的一个例子。当时法国的军队在数量上超过英国的军队(四万对一万),并且拥有非常多的骑士。英国人把长弓兵分成三个队伍,在标桩的防护下投入战场。在这三个队伍之间的,是两队卸下马的骑士,而第三队卸下马的骑士则被保留作预备军。法国国王亦将麾下骑士组编为三个部份,并且指派热那诺斯的雇佣弓兵去射击英国的骑士,但因弓弩被弄湿而起不了作用。此外,法国骑士又忽视法王在组织上的努力,在开战不久后,一见敌军就立刻狂怒不已,张口一遍又一遍地喊着:「杀啊!杀啊!」由于法国国王忍受不了热那诺斯人一再箭上失准,便命令骑士前进,并击倒在他们前面的热那诺斯弩兵。这场战斗持续了一整天,最后由英国的骑士和长弓兵(他们保持了其弓弦的干燥)打败了那些骑着马匹但作战时毫无纪律、乱成一团的法国骑士。
到了中古时代末期,重骑兵在战场上的价值不如以往,几与投射部队和徒步军队无异。在这个时期,人们已经了解何以审慎部署的攻击仍然失效的原因以及训练步兵的重要。作战的规则改变了,标桩、马匹陷阱和壕沟都常常被军队用作防护工具,以抵抗骑兵的攻击。如果骑兵对大批各个等级的长枪兵和弓兵(或枪炮手)作出攻击的话,只会产生一大堆受创的马匹和骑兵。骑士会被迫徒步作战,或等待适当的攻击时机。只有敌军在移动、混乱、或从临时的战地防御工事中走出来的情况下,毁灭性的攻击才能奏效。
古希腊荷马时期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真正意义的欧洲美术该从古希腊开始。希腊美术的地理范围以爱琴海为中心,因此也被视为
爱琴美术的延续。
雪莱曾在诗中吟道:“我们都是希腊人。”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和摇篮,没有希腊,无
法想像欧洲文明会是什么样子,今日西方世界无处不遗存着希腊文明的传统。可是除了居住
在希腊半岛上的公民自认为希腊人外,很少有人像雪莱那样以哲理的想像认为自己是希腊人
。那么究竟谁是希腊人呢?
历史表明,克里特的征服者、特洛伊城的毁灭者——迈锡尼人,是希腊最早的居民之一。后
来沦为北方蛮族的奴隶,并逐渐分流为多立克人和爱奥尼亚人,他们都有共同的信仰和语言
,所以称他们为希腊人。
“希腊”一词意为典雅、优美。后来创造出许多雕刻艺术杰作的希腊人正与这典雅、优美之
名相称,可谓名副其实。
希腊三面临海,北面连接欧洲大陆。境内多天然良港,可以经过地中海通向世界各地,为航
海和对外贸易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自然环境,内陆多山,土地贫瘠,但是盛产大理石,为雕刻
艺术提供了极方便的物质材料。
到了公元前12世纪,爱琴海文明受到北方蛮族入侵的严重破坏。但不屈的希腊人在这块曾经
有过丰厚文明的废墟上重新建立了灿烂的希腊文明,成为欧洲文明的真正始祖。
进入奴隶社会的希腊半岛,建立了200多个奴隶制城邦国家,每一城邦以城市为中心连同城
郊农村组成大小不等的国家,各自为政。其中最强大的是雅典和斯巴达。由于国穷民贫,为
了
生存和发展,各城邦国家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弱肉强食,为了保存自己,掠夺财富,城邦国
家实行强国强兵政策,在城邦内部实行民主政治,自由民直接参与城邦治理,十分重视民族
体格素质的锻炼,所以管理国家、锻炼身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希腊本土气候宜人,阳光充足,温度适中,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适宜于户外裸体锻炼和比赛
。由于裸体运动,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不以露体为耻,反以健美身体为荣光,这引起美学家
们的关注和艺术家的表现,美学家们发现人体美,艺术家们创造美的人体。大政治家伯里克
利斯说:“我们是爱美的人。”希腊民族是爱美、创造美的民族。
希腊人在民主自由和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不仅发现、孕育和创造了美,而且也创造了神,在希
腊人的心目中最完美的人就是神,因此希腊人尊重人,把人提高到神的高度加以肯定,神和
人
是同形同性,希腊人把强健的身体看成是一切善与美的本原,而把希腊神话视为艺术的精神
本源,正如马克斯所指出的:“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所以
希腊艺术主要成就表现在神与人合一的雕刻和神庙建筑。希腊美术的主要特点是无所不包的
和谐与规律性,还有庄严与静穆。它的主要标志是人体美,希腊人为人类贡献了高不可及的
艺术典范之作。
迈锡尼工艺雕塑
迈锡尼城位于希腊半岛南端的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东部。发生于这个地区的文化因迈锡尼城而
得名,史称“迈锡尼文化”,成为克里特文化之后的又一重要文化。
在荷马史诗的记载中,荷马常用“多金的”这个词来形容迈锡尼。其实它并不盛产黄金,但
是金银工艺制品相当发达,这是由于迈锡尼人同产金国,尤其是埃及人直接贸易所形成的,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金面具、金酒器等。当今考古发现除狮门有装饰雕刻外,雕塑艺术成就
主要表现在金银工艺制品上。
动物雕塑在酒器工艺中被广泛运用。《狮头酒杯》是用金箔敲打而成的,形象以写实为基调
,着力于装饰雕琢,简练概括,呈现狮子的基本形象特征。最有趣的是有双把手的高脚《鸽
子酒杯》,造型不一般,这种形状的酒杯在史诗《伊利亚特》中曾有过描写:“旁边放着一
个酒杯,是老人从家乡带来的。它镶嵌着金钉,杯的提耳一共有四只,每个提耳上面站着一
对黄金鸽子,好像正在啄饮;提耳下面有两条长柄支持。”这是真实的记录,“史诗”确有
史实根据。
金面具是丧葬品,模仿死者的面容制成,一般是罩在身分高贵的死者的脸上,这些面具实际
上就是氏族部落首领的遗像。所以每个面具的面型都有特点:有的浓眉大眼,有的淡眉微现
,有的嘴唇紧闭。迈锡尼的这种为死者罩面具的风俗,古埃及人早已沿用,且有明显的宗教
含义:为死者留下一个不朽的面容,以便死者的灵魂飘荡四方以后还能找到自己的归宿。迈
锡尼人制作面具是否也具有这宗教意思,至今尚无史料证明。
爱琴海艺术从地理环境上看起来似乎前接埃及艺术,后带希腊艺术,但是它决不是埃及艺术
和希腊艺术的中间媒介。爱琴海地区的雕塑艺术具有民族的、地方的特征,这种个性特征既
表现在艺术形式构成上,也表现在审美意识上。爱琴海艺术形象给人们的视觉感受不像埃及
那样地对神灵和法老的崇拜,更多的是对神灵和王者的无视。他们的艺术直接同人类自身与
现实生活相联系,艺术形式比起古埃及来更为轻松自然,具有和谐的节奏感和波动律。
克里特历经盛衰,特洛伊战争使特洛伊毁灭,迈锡尼衰落,一帮野蛮的游牧民族阿提卡人南
下,一代古老文明便在铁蹄下变为一片废墟。但就在这文明的废墟上滋生出了古希腊文明。
希腊雕刻艺术
由于北方蛮族南下毁灭了克里特和迈锡尼的文明,希腊人被迫重新创造自己的文明。希腊文
明主要表现在希腊神话、建筑和雕刻上。
希腊雕刻分4个时期,即荷马时期(公元前12世纪—8世纪),因荷马史诗是这一时期唯
一的文字史料而得名;古风时期(公元前750年—6世纪末),因这时期的雕刻艺术呈古
朴稚拙的风格而得名;古典时期(公元前5世纪下半期—334年),指希波战争结束至马
其顿亚历山大大帝开始东侵;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34年—30年),指罗马灭亡埃及托
勒密王朝这一历史时期。
荷马时期·希腊神话
荷马时期的开始,是以多利亚人从希腊半岛北半部南下为标志的,约在公元前12世纪末到11
世纪。这个时期是氏族部落社会,已进入铁器时代,它改变了荷马时期的社会面貌:产生了
私有财产和阶级分化,进入奴隶社会,这时期政治上盛行原始民主制。到荷马时期末已由部
落的管理机构开始向国家统治机关过渡。
由于多利亚人的南下,克里特和迈锡尼文化遭到毁灭,希腊文化必须从头开始。
从公元前12世纪到前8世纪的近四百年时间里,遗存的艺术史料甚少。由于荷马史诗在这一
阶段汇集而成,并且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精神面貌,所以史称“荷马时代”。荷马史诗是指《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相传为古希腊著名盲诗人荷马所作。这两部史诗是希腊初期文
明的百科全书,正如柏拉图所说,“荷马培养了整个希腊”。换句话说,不了解荷马史诗也
就无法理解希腊文明。这又必然涉及到希腊神话,因此又可以说,如果不了解希腊神话就无
法鉴赏希腊雕刻艺术。马克思曾说过,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
”。荷马时代正是希腊神话的形成时期,略知一些希腊神话,对于探讨、鉴赏希腊、罗马乃
至后来的文艺复兴美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希腊神自成神系,称“奥林匹斯神系”,前后两辈。在未有宇宙之前只有混沌神——卡俄斯
。卡俄斯生下大地女神该亚、地深处神塔耳塔洛斯、爱神厄洛斯、黑夜男神厄瑞波斯、黑夜
女神尼克斯。两个黑夜神又生下了太空神埃忒耳、白昼女神赫墨拉、死神塔那托斯、睡眠神
许普诺斯。大地女神该亚生天父乌剌诺斯,天父又与母结合生六男六女:女儿称提坦女神,
男孩称提坦神。天父担心儿女夺权,便将提坦诸神囚禁于塔耳塔洛斯。该亚怂恿最小的儿子
克洛诺斯起来反对父亲,受伤的父亲的血滴在地上生出复仇女神厄里尼厄斯和巨神吉伽斯,
这就是前辈神族。
克洛诺斯夺了父王之权与妹妹瑞亚结合生了六男六女,最小的叫宙斯。宙斯后来取代父亲主
宰世界,又与兄姐及子女组成新的神系家族,生活在希腊人敬奉的圣山奥林匹斯山。人们在
艺术品中常见到的诸神主要都是这个神系及他们繁衍的后代。众神之父宙斯罗马名朱彼特,
统治天国、人间,掌管雷电,又称天神;天后赫拉,又叫朱诺,掌管乌云、风暴、闪电和雷霆,
称天空之神。宙斯的姐姐迪弥特,又叫赛来斯,是农业收获之神。宙斯的哥哥一个叫哈得斯,
统治着地狱和冥国,另一个叫波赛冬,掌管海洋,又叫海神。宙斯和勒托生的儿子阿波罗是
太阳神,女儿阿特米斯,又叫狄安娜,是狩猎和月亮女神;宙斯和天后朱诺生的两个儿子,
一个叫阿瑞斯,又叫马尔斯,主管战争,称战神;另一个叫赫淮斯托斯,又叫瓦尔冈,是火
神和工匠之神。宙斯和山岳神女迈亚生的儿子赫尔墨斯,又叫墨丘利,是众神使者和宙斯特
使。宙斯与大海神女狄俄涅生的女儿叫阿芙罗狄特,又叫维纳斯,也有人说维纳斯是从海的
浪花中诞生的,她是爱和美的女神。从神族家谱来看,希腊神话显然是原始社会群婚制的产
物。各种神职是人对自然现象不理解,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企图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从
而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这正如恩格斯所说的:“由于自然力被人格化,最初的神产生了。”
古风时期的雕刻
公元前8世纪到6世纪,希腊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部落首领的权力完全消失,原始公社
瓦解,奴隶制度在希腊形成,开始建立了奴隶制的城邦国家。由于陆地贫瘠,城邦国家之
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导致海上扩张和殖民统治。这两个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使希腊在
政治上与经济上很快成为地中海世界的一支强大的力量。
在荷马时期,雕刻艺术仅是一些小雕像。真正古希腊雕刻史的首页应从古风时期开始。因为
古希腊雕刻中最突出的人体雕刻就是在这一时期奠定基础的。
法国美术史家丹纳曾说:希腊人表现人体还有一种全民性的艺术,更适合风俗习惯与民族精
神的艺术,或许也是更普遍更完美的艺术,这就是雕塑。人体雕刻艺术是古希腊雕刻艺术之
冠。
人们从保存下来的属于古风时期的男女人像雕刻中,可以窥见人类幼年时代的文明成就。古
风时期的男子人像雕刻主要是青年全身裸体立像,希腊人称为“库罗斯”(意为“小伙子”)
。这些雕像在人体比例和肌肉质感方面都接近真实的人体,面部表情开始生动起来,现出笑
容。不管何种身份和职业的人物都用这种微笑表现,成为当时统一的时代风格,后
人称之为“古风式微笑”。
希腊过渡时期雕刻
在希腊艺术发展进程中,由古风发展到古典时期中间有一个过渡时期,指公元前5世纪前半
期。在这段时期里希腊经历了一场反抗波斯入侵的著名的希波战争。著名的马拉松战役就在
这个时期。
希波战争对古希腊具有深刻影响,严酷的战斗培养了希腊人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奋发图强的精
神,产生了伟大的悲剧艺术。在雕刻艺术中出现了战斗,歌颂英雄业绩的主题,无论是表现
神话还是现实题材都与古风时代作品不同,与“古风式微笑”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具有时
代精神的严谨风格:从静态的姿式转向力求表现运动甚至激烈动作;从过去只表现人物的正
面发展到表现人物的多种方面。雕刻的技巧更加熟练,逐渐形成一种比例匀称、结构准确、
形体明晰的“团块”体系。这时期的代表作品有《驾车人》、《波赛东》、《鲁多维奇宝座
浮雕》和《里切亚青铜雕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