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兵马俑介绍的内容是什么?
成为第2552位粉丝
一号坑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宽62米,深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为坑道式土木建筑结构,东西两端各有斜坡门道5个,坑道内有10道2.5米宽的夯土隔墙,隔墙上架着粗大的横梁,再铺芦席、细泥和填土。底部以青砖墁铺,一号坑兵马俑按实战军阵排列。俑坑的东端是一个长廊,站着三排面向东的战 袍武士俑,每排70件,共210件,手持弓弩,他们是一号坑军阵的前锋部队。长廊南边有一排面向南的武士俑,是右翼;北边有一排面向北的武士俑,是左翼;西头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是后卫。他们手执弓弩等远射兵器,担任整个军阵的警戒任务。在10道隔墙隔开的11个过洞里排列着38路面向东的纵队,每路中间都排列有驷马战车。陶俑全部身披铠甲,手执长兵器。他们是一号坑的主力部队。一号坑共有27个探方,根据每个探方里兵马俑排列的密度推算,全部发掘后可出土兵马俑6000余件,其中以步兵居多。
二号坑,是由4个单元内的4个不同兵种构成的一个曲尺形军阵,面积6000平方米,估计可出土陶俑1000多件,兵马和鞍马近500多匹。第一单元即俑坑东边突出的大斗子部分,是由334件弩兵俑组成的小方阵。第二单元即俑坑的南半部,包括一至八过洞,是由64乘驷马战车组成的方阵,每乘战车有军士俑三件。第三单元即俑坑的中部,包括九至十一过洞,是由19乘战车和100余件随车徒手兵俑组成的方阵。第四单元即俑坑的北半部,包括12至14过洞,是由战车6乘,鞍马和骑兵俑各124件组成的骑兵阵。四个单元有机联系构成一个大阵,又可以分开构成四个独立骑兵阵。四个单元有机联系构成一个大阵,又可以分开构成四个独立的小阵,能功能守,自我保护力强,反应快速。
二号坑的四个单元中就有三个布有车兵,战车占到整个军阵面积的半数以上,证明在秦代车兵仍为作战的主要力量。木质战车因为年久已朽,但车辕、轮等却在泥土中留下
一号坑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宽62米,深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为坑道式土木建筑结构,东西两端各有斜坡门道5个,坑道内有10道2.5米宽的夯土隔墙,隔墙上架着粗大的横梁,再铺芦席、细泥和填土。底部以青砖墁铺,一号坑兵马俑按实战军阵排列。俑坑的东端是一个长廊,站着三排面向东的战 袍武士俑,每排70件,共210件,手持弓弩,他们是一号坑军阵的前锋部队。长廊南边有一排面向南的武士俑,是右翼;北边有一排面向北的武士俑,是左翼;西头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是后卫。他们手执弓弩等远射兵器,担任整个军阵的警戒任务。在10道隔墙隔开的11个过洞里排列着38路面向东的纵队,每路中间都排列有驷马战车。陶俑全部身披铠甲,手执长兵器。他们是一号坑的主力部队。一号坑共有27个探方,根据每个探方里兵马俑排列的密度推算,全部发掘后可出土兵马俑6000余件,其中以步兵居多。
二号坑,是由4个单元内的4个不同兵种构成的一个曲尺形军阵,面积6000平方米,估计可出土陶俑1000多件,兵马和鞍马近500多匹。第一单元即俑坑东边突出的大斗子部分,是由334件弩兵俑组成的小方阵。第二单元即俑坑的南半部,包括一至八过洞,是由64乘驷马战车组成的方阵,每乘战车有军士俑三件。第三单元即俑坑的中部,包括九至十一过洞,是由19乘战车和100余件随车徒手兵俑组成的方阵。第四单元即俑坑的北半部,包括12至14过洞,是由战车6乘,鞍马和骑兵俑各124件组成的骑兵阵。四个单元有机联系构成一个大阵,又可以分开构成四个独立骑兵阵。四个单元有机联系构成一个大阵,又可以分开构成四个独立的小阵,能功能守,自我保护力强,反应快速。
二号坑的四个单元中就有三个布有车兵,战车占到整个军阵面积的半数以上,证明在秦代车兵仍为作战的主要力量。木质战车因为年久已朽,但车辕、轮等却在泥土中留下
兵马俑简介
俑作为古代墓葬的一种陪葬品而出现,秦始皇兵马俑是制成兵马(士兵、战马等)形状的陶俑。
兵马俑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向西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秦陵内共有3个兵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秦始皇陵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平均身高1.80米左右,最高的1.90米以上,陶马高1.72米,长2.03米,战车与实用车的大小 一样。但兵马俑并非按原比例还原,据记载秦国人的身高在165cm左右。秦俑大部分手执青铜兵器,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青铜兵器因经过防锈处理,埋在地下两千多年,至今仍然光亮锋利如新,它们是当时的实战武器,身穿甲片细密的铠甲,胸前有彩线挽成的结穗。军吏头戴长冠,数量比武将多。秦俑的脸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龄都有不同之处。
秦朝统一六国之后秦国实行全国征兵制,兵源来自全国各地,这恐怕是他们在脸型、表情、年龄上有差别的主要原因。工匠们用写实的艺术手法把它们表现得十分逼真,在这个庞大的秦俑群体中包容着许多显然不同的个体,使整个群体更显得活跃、真实、富有生气。纵观这千百个将士俑,其雕塑艺术成就完全达到了一种完美的高度。无论是千百个形神兼备的官兵形象,还是那一匹匹栩栩如生的战马塑造都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着力显现它们“内在的生气、动力、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绝大部分陶俑形象都充满了个性特征,显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气。
兵马俑
俑坑发现种类齐全,数量空前的青铜兵器极大地丰富了秦兵器研究的领域,其中长铍,金钩等都是兵器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兵器铸造的标准化工艺、兵器表面防腐处理技术的发现和研究填补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空白。而秦俑的设计者为了再现2000年前的秦军“奋击百万”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他们不仅仅在于追求单个陶俑的形体高大,而且是精心设计了一个由8000余件形体高大的俑群构成一组规模庞大的军阵体系。右侧为一个巨大的方阵,左前方为一个大型疏阵,左后方则是指挥部。那数千名手执兵器的武士,数百匹曳车的战马,一列列、一行行,构成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阵容。有的头挽发髻,身穿战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为冲锋陷阵的锐士;有的免盔束发,外披铠甲,手持弓弩
5
兵马俑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向西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秦陵内共有3个兵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秦始皇陵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平均身高1.80米左右,最高的1.90米以上,陶马高1.72米,长2.03米,战车与实用车的大小 一样。但兵马俑并非按原比例还原,据记载秦国人的身高在165cm左右。秦俑大部分手执青铜兵器,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青铜兵器因经过防锈处理,埋在地下两千多年,至今仍然光亮锋利如新,它们是当时的实战武器,身穿甲片细密的铠甲,胸前有彩线挽成的结穗。军吏头戴长冠,数量比武将多。秦俑的脸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龄都有不同之处。
秦朝统一六国之后秦国实行全国征兵制,兵源来自全国各地,这恐怕是他们在脸型、表情、年龄上有差别的主要原因。工匠们用写实的艺术手法把它们表现得十分逼真,在这个庞大的秦俑群体中包容着许多显然不同的个体,使整个群体更显得活跃、真实、富有生气。纵观这千百个将士俑,其雕塑艺术成就完全达到了一种完美的高度。无论是千百个形神兼备的官兵形象,还是那一匹匹栩栩如生的战马塑造都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着力显现它们“内在的生气、动力、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绝大部分陶俑形象都充满了个性特征,显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气。
兵马俑
俑坑发现种类齐全,数量空前的青铜兵器极大地丰富了秦兵器研究的领域,其中长铍,金钩等都是兵器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兵器铸造的标准化工艺、兵器表面防腐处理技术的发现和研究填补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空白。而秦俑的设计者为了再现2000年前的秦军“奋击百万”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他们不仅仅在于追求单个陶俑的形体高大,而且是精心设计了一个由8000余件形体高大的俑群构成一组规模庞大的军阵体系。右侧为一个巨大的方阵,左前方为一个大型疏阵,左后方则是指挥部。那数千名手执兵器的武士,数百匹曳车的战马,一列列、一行行,构成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阵容。有的头挽发髻,身穿战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为冲锋陷阵的锐士;有的免盔束发,外披铠甲,手持弓弩
5
兵马俑 简单介绍
秦始皇兵马俑坑位于西安市临潼区城东6公里的西杨村南,西距秦始皇帝陵1225米,是秦始皇陵园中最大的一组陪葬坑,坑中所埋藏的浩大俑群是秦王朝强大军队的缩影。 1974年西杨村农民打井时发现了震惊中外的秦始皇兵马俑。它是由三个大小不同的坑组成,分别编号为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坑内共有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约8000件,实用兵器数以万计。
俑坑中陶俑、陶马按古代军队的编队排列。一号坑内是由6000多件陶俑、陶马及40余辆战车组成的长方形军阵;二号坑为步兵曲型混合军阵,有陶俑900多件、战车89辆、驾车陶马356匹、鞍马100余匹;三号坑中有68件陶俑、4匹陶马和1辆战车,它是一、二号坑军团的统帅部。 出土的各类陶俑,按照不同身份分为将军俑、军吏俑、武士俑等几个级别,其服饰、冠带、神姿各不相同,千姿百态,几千件俑没有一张相同的脸。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最伟大发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兵马俑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财富
俑坑中陶俑、陶马按古代军队的编队排列。一号坑内是由6000多件陶俑、陶马及40余辆战车组成的长方形军阵;二号坑为步兵曲型混合军阵,有陶俑900多件、战车89辆、驾车陶马356匹、鞍马100余匹;三号坑中有68件陶俑、4匹陶马和1辆战车,它是一、二号坑军团的统帅部。 出土的各类陶俑,按照不同身份分为将军俑、军吏俑、武士俑等几个级别,其服饰、冠带、神姿各不相同,千姿百态,几千件俑没有一张相同的脸。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最伟大发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兵马俑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财富
介绍兵马俑
兵马俑: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是建立在兵马俑坑原址上的遗址性博物馆。自 1979年10月1日开馆以来,沐浴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春风,经过艰苦创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型遗址性博物馆。兵马俑已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秦始皇陵(包括兵马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不仅是中国人民、也是全人类的一份珍贵文化财富。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建立和发展,曾历经坎坷和艰辛,凝聚着许多人的心血和汗水。兵马俑是 1974年3月发现的,当地农民在一片砂石堆积、墓冢累累的荒野上挖井时偶然发现了一些陶俑残片。后经考古工作者一年多的精心勘探和试掘,发现是座规模宏伟的大型兵马俑坑(即一号俑坑),里面埋藏着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约6000件。这一巨大的发现,在中国和世界上引起了轰动与震惊。兵马俑坑由于规模宏伟,陶俑、陶马的数量巨大,发掘工作要延续数年乃至几十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如何保护好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使它免遭风雨霜雪的侵害,成了令人忧心的重大问题。当时我们考古工作者曾计划用竹竿、芦席搭盖一个临时性的保护大棚,以解决燃眉之急。正当我们为此焦急之时,1975年8月26日,当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王冶秋飞抵西安,传达了国务院要在此建立兵马俑博物馆的决定,并把它作为国家的专项工程。
博物馆的筹建工作是 1975年底开始的,1976年2月负责筹建工作的人员陆续进入工地,9月正式破土动工。建馆伊始正是国家多灾多难的困难时期,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许多大的建设工程纷纷下马,建馆资金严重不足,建材筹集困难重重。但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建馆的人员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克服了各种困难,于1979年9月底,一座雄伟的占地面积达16000平方米的一号兵马俑坑遗址大厅竣工,在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大庆的10月1日,向国内对、公开开放。兵马俑博物馆初期的建馆方案是1975年10月拟定并获国家批准的。当时仅发现了一号兵马俑坑,而二号和三号兵马俑坑是1976年夏季在考古勘探的过程中才发现的。这就决定了兵马俑博物馆的一期建设方案是不完备的。一、二、三号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园内的一组陪葬坑,三个坑内共有陶俑、陶马约8000件,像个庞大的地下军团,也是座古代雕塑艺术的宝库。
兵马俑博物馆开馆以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引起了人们的浓烈兴趣。自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馆以来,观众如潮,在全球形成了一股秦兵马俑热。如此,兵马俑博物馆原有的建筑规模及较简陋的设施,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如何把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建成世界一流的大馆,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博物馆全体人员迫切的愿望。在陕西省政府和国家旅游局的热情关怀和支持下,于 1986年将兵马俑博物馆的二期扩建工程正式列为陕西省的重点工程项目。扩建的主要工程是建造二号和三号兵马俑坑遗址大厅,以及文物库房、文物综合陈列厅等二十余项配套设施工程。总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总投资4850万元。从此兵马俑博物馆的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作为二期扩建重点工程之一的三号兵马俑坑遗址大厅,于1987年5月开始动工,1988年底主体工程竣工。接着进行考古发掘,1989年9月27日,三号兵马俑坑对外开放。二号兵马俑坑遗址大厅的基建工程于1988年动工,1993年底主体工程竣工,1994年开始发掘和对外展出。至此作为兵马俑博物馆建设中的核心工程——一、二、三号兵马俑坑遗址大厅,已先后全部建成。三座遗址大厅的建筑总面积为34730平方米,把三个俑坑全部罩于遗址大厅内,并有较好的通风、采光、防火、防盗等设施,以确保遗迹、遗物的安全。古文化遗址考古发掘现场的保护,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古人留下的遗迹、遗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如果不注意保护,而是发掘一处就破坏甚至毁灭一处,那将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尤其对于遗址博物馆来说,遗址遭到破坏而博物馆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保护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建造遗址大厅是众多保护方法中的一种。它适用于较特殊的有重大科学价值,并且保存较好的文化遗存。
这种保护方法的好处是:把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结合起来,不但使现代人而且使子孙后代,也能看到这一文化遗存的基本风貌,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显著特征,是它把考古发掘、展示及文化遗存的保护等项任务融为一体。边发掘、边开放,把考古发掘现场变为文化遗存的展示的场所。目前,一号兵马俑坑已发掘了三分之一,三号兵马俑坑已全部发掘,二号兵马俑坑正在发掘。三个俑坑内现已出土陶俑、陶马 2000余件,各种青铜兵器40000余件,还有大量的各类遗迹。兵马俑的种类很多,有车兵、骑兵和步兵等不同的兵种。俑的形象各异,千姿百态,是古代东方艺术的一颗琅琅的明珠。把兵马俑的考古发掘现场无保留地全部展现给观众,深受人们的欢迎。观众在这里可以看到兵马俑的原始风貌,如兵马俑出土的原状、俑坑的形制、结构和俑坑倒塌破坏的情况等。有些迹象只有在考古发掘现场才能看到,如修建兵马俑坑时工人留下的脚印、挖土时留下的工具痕、向俑坑内运送陶俑、陶马时留下的车辙印痕、盗掘者挖的盗洞等。考古发掘现场是各种古文化信息的综合载体,包涵的信息量大,并具有直观性和真实性。使观众对兵马俑可以获得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了解。另外,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进展,不断会有新的遗迹、遗物发现。人们每次到兵马俑博物馆参观,都会看到新的内容,有新的收获,具有经久不衰的诱人魅力。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馆以来的二十年间,已接待国内外观众近 4000万人次。另外,兵马俑还到世界上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个城市展出,累计观众近1000万人次。兵马俑以它雄浑的气势、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给人们以知识和美的享受。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规模宏伟,馆区占地面积20余公顷,展览建筑的总面积达42000余平方米。各种配套设施齐全,环境优雅、舒适。考古发掘、科学研究等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今后的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兵马俑坑仅是秦始皇陵园内的一组陪葬坑。经我们二十多年来的考古勘探,在陵园内已发现大小不等的各种陪葬坑及墓葬500余座,以及许多建筑基址。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铜车马坑、马厩坑、珍禽异兽坑、石质铠甲坑,以及大型寝殿、便殿遗址等。整个秦始皇陵园像座丰富的地下文物宝库。兵马俑和秦始皇陵园的关系密不可分,因而兵马俑博物馆今后的发展必然要和秦始皇陵园的整体工作结合起来。我们初步设想,在集中精力先把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建设好的基础上,再逐渐向陵区发展。在陵园内有选择地再发掘一些有重大科学价值的陪葬坑、陪葬墓,并建馆予以保护。这样就会形成若干性质、内容各不相问的分馆。这些分馆和兵马俑博物馆组成秦陵博物院,以负责整个陵园的保护、考古发掘、研究和陈列工作。将来,这里不但是人们参观旅游的重要景点,也是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考察和研究的园地,文物保护专家对文化遗产进行科学保护的实验基地。上述设想虽有待于做进一步地考察和论证使其逐步完善,但总的方向大体是正确的。今后的任务虽然非常艰巨、复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未来的事业,必将更加辉煌!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建立和发展,曾历经坎坷和艰辛,凝聚着许多人的心血和汗水。兵马俑是 1974年3月发现的,当地农民在一片砂石堆积、墓冢累累的荒野上挖井时偶然发现了一些陶俑残片。后经考古工作者一年多的精心勘探和试掘,发现是座规模宏伟的大型兵马俑坑(即一号俑坑),里面埋藏着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约6000件。这一巨大的发现,在中国和世界上引起了轰动与震惊。兵马俑坑由于规模宏伟,陶俑、陶马的数量巨大,发掘工作要延续数年乃至几十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如何保护好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使它免遭风雨霜雪的侵害,成了令人忧心的重大问题。当时我们考古工作者曾计划用竹竿、芦席搭盖一个临时性的保护大棚,以解决燃眉之急。正当我们为此焦急之时,1975年8月26日,当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王冶秋飞抵西安,传达了国务院要在此建立兵马俑博物馆的决定,并把它作为国家的专项工程。
博物馆的筹建工作是 1975年底开始的,1976年2月负责筹建工作的人员陆续进入工地,9月正式破土动工。建馆伊始正是国家多灾多难的困难时期,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许多大的建设工程纷纷下马,建馆资金严重不足,建材筹集困难重重。但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建馆的人员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克服了各种困难,于1979年9月底,一座雄伟的占地面积达16000平方米的一号兵马俑坑遗址大厅竣工,在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大庆的10月1日,向国内对、公开开放。兵马俑博物馆初期的建馆方案是1975年10月拟定并获国家批准的。当时仅发现了一号兵马俑坑,而二号和三号兵马俑坑是1976年夏季在考古勘探的过程中才发现的。这就决定了兵马俑博物馆的一期建设方案是不完备的。一、二、三号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园内的一组陪葬坑,三个坑内共有陶俑、陶马约8000件,像个庞大的地下军团,也是座古代雕塑艺术的宝库。
兵马俑博物馆开馆以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引起了人们的浓烈兴趣。自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馆以来,观众如潮,在全球形成了一股秦兵马俑热。如此,兵马俑博物馆原有的建筑规模及较简陋的设施,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如何把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建成世界一流的大馆,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博物馆全体人员迫切的愿望。在陕西省政府和国家旅游局的热情关怀和支持下,于 1986年将兵马俑博物馆的二期扩建工程正式列为陕西省的重点工程项目。扩建的主要工程是建造二号和三号兵马俑坑遗址大厅,以及文物库房、文物综合陈列厅等二十余项配套设施工程。总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总投资4850万元。从此兵马俑博物馆的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作为二期扩建重点工程之一的三号兵马俑坑遗址大厅,于1987年5月开始动工,1988年底主体工程竣工。接着进行考古发掘,1989年9月27日,三号兵马俑坑对外开放。二号兵马俑坑遗址大厅的基建工程于1988年动工,1993年底主体工程竣工,1994年开始发掘和对外展出。至此作为兵马俑博物馆建设中的核心工程——一、二、三号兵马俑坑遗址大厅,已先后全部建成。三座遗址大厅的建筑总面积为34730平方米,把三个俑坑全部罩于遗址大厅内,并有较好的通风、采光、防火、防盗等设施,以确保遗迹、遗物的安全。古文化遗址考古发掘现场的保护,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古人留下的遗迹、遗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如果不注意保护,而是发掘一处就破坏甚至毁灭一处,那将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尤其对于遗址博物馆来说,遗址遭到破坏而博物馆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保护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建造遗址大厅是众多保护方法中的一种。它适用于较特殊的有重大科学价值,并且保存较好的文化遗存。
这种保护方法的好处是:把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结合起来,不但使现代人而且使子孙后代,也能看到这一文化遗存的基本风貌,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显著特征,是它把考古发掘、展示及文化遗存的保护等项任务融为一体。边发掘、边开放,把考古发掘现场变为文化遗存的展示的场所。目前,一号兵马俑坑已发掘了三分之一,三号兵马俑坑已全部发掘,二号兵马俑坑正在发掘。三个俑坑内现已出土陶俑、陶马 2000余件,各种青铜兵器40000余件,还有大量的各类遗迹。兵马俑的种类很多,有车兵、骑兵和步兵等不同的兵种。俑的形象各异,千姿百态,是古代东方艺术的一颗琅琅的明珠。把兵马俑的考古发掘现场无保留地全部展现给观众,深受人们的欢迎。观众在这里可以看到兵马俑的原始风貌,如兵马俑出土的原状、俑坑的形制、结构和俑坑倒塌破坏的情况等。有些迹象只有在考古发掘现场才能看到,如修建兵马俑坑时工人留下的脚印、挖土时留下的工具痕、向俑坑内运送陶俑、陶马时留下的车辙印痕、盗掘者挖的盗洞等。考古发掘现场是各种古文化信息的综合载体,包涵的信息量大,并具有直观性和真实性。使观众对兵马俑可以获得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了解。另外,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进展,不断会有新的遗迹、遗物发现。人们每次到兵马俑博物馆参观,都会看到新的内容,有新的收获,具有经久不衰的诱人魅力。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馆以来的二十年间,已接待国内外观众近 4000万人次。另外,兵马俑还到世界上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个城市展出,累计观众近1000万人次。兵马俑以它雄浑的气势、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给人们以知识和美的享受。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规模宏伟,馆区占地面积20余公顷,展览建筑的总面积达42000余平方米。各种配套设施齐全,环境优雅、舒适。考古发掘、科学研究等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今后的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兵马俑坑仅是秦始皇陵园内的一组陪葬坑。经我们二十多年来的考古勘探,在陵园内已发现大小不等的各种陪葬坑及墓葬500余座,以及许多建筑基址。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铜车马坑、马厩坑、珍禽异兽坑、石质铠甲坑,以及大型寝殿、便殿遗址等。整个秦始皇陵园像座丰富的地下文物宝库。兵马俑和秦始皇陵园的关系密不可分,因而兵马俑博物馆今后的发展必然要和秦始皇陵园的整体工作结合起来。我们初步设想,在集中精力先把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建设好的基础上,再逐渐向陵区发展。在陵园内有选择地再发掘一些有重大科学价值的陪葬坑、陪葬墓,并建馆予以保护。这样就会形成若干性质、内容各不相问的分馆。这些分馆和兵马俑博物馆组成秦陵博物院,以负责整个陵园的保护、考古发掘、研究和陈列工作。将来,这里不但是人们参观旅游的重要景点,也是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考察和研究的园地,文物保护专家对文化遗产进行科学保护的实验基地。上述设想虽有待于做进一步地考察和论证使其逐步完善,但总的方向大体是正确的。今后的任务虽然非常艰巨、复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未来的事业,必将更加辉煌!
兵马俑复活的内容简介
《兵马俑复活:超时空的争夺战》是“兵马俑复活”系列之一。《兵马俑复活:超时空的争夺战》内容介绍:为防止赵逸飞找回生命水,飞鼠罗米将生命水带到了异度空间,不料遭遇上古神兽,罗米尸骨无存,生命水散为碎片。为寻回生命水,赵逸飞强行突破时空屏障,进入异度空间,敌意在异度空间挑起五大国之间的战乱,借刀杀人,最终集齐了生命水碎片,复活兵马俑的时刻终于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