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新闻

《白色实验室》组织规划技巧分享

2024-05-25 作者: kaixin02 来源:网络 整理:游戏131(www.youxi131.com)

谁能告诉我牡丹江儿童免疫计划是怎么样的?或者黑龙...

黑龙江省免疫规划工作促进年活动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下称《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下称《规范》),确保我省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各项措施的落实,切实提高全省免疫规划工作科学管理水平,促进免疫规划工作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促进疾病控制事业发展为根本,以规范管理为内容,以人才培养和信息化建设为保障,切实落实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各项措施,努力提高全省免疫规划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水平,全面促进免疫规划工作。

二、活动范围

全省13个市(地)及所辖的县(区)、所辖乡(镇、街道)村级。

三、活动目标

(一)总体目标

全面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巩固和提高常规免疫接种率,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控制麻疹、流脑等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进一步降低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发病率,加强预防接种单位规范化管理,加速推进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强化免疫规划人员培训和督导检查,不断提高免疫规划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水平。

(二)工作目标

1、适龄儿童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含麻疹成份的疫苗)、乙肝疫苗以乡为单位常规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以县为单位达到85%以上;流脑疫苗、乙脑疫苗、甲肝疫苗(在实施地区)等扩大免疫规划疫苗以乡为单位常规免疫接种率达到85%以上。

2、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AFP病例监测各项指标达到并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要求。

3、加强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肝炎、百日咳、新生儿破伤风、风疹等疫苗可预防疾病的报告、监测和防控工作,疑似病例及时报告率100%。

4、所有预防接种单位均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指定,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单位资质认定率达到100%;在接种场所公示一类疫苗种类、免疫程序、接种方法、注意事项、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价格及相应内容等,预防接种告知率达到100%。

5、在2009年底,争取全省90%以上县、60%以上的乡(镇)完成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实现预防接种信息的个案管理。

6、从事免疫规划工作的人员得到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知识与技能培训率达到100%,乡村级预防接种人员持《预防接种技术合格证》上岗率达到100%。

7、以县为单位,新入托、入学儿童接种证查验率≥95%,应补种儿童完成补种率≥90%。

8、严格实施疫苗的冷链运转,做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储存、运输和使用等各环节的冷链监测和管理工作,全省现有冷链设备建档率达到100%。

9、加强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宣传,使群众对免疫规划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

四、工作内容

(一)突出重点,落实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各项措施

各地要把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作为工作重点,切实加强领导,保证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要严格按照《条例》和《方案》要求,加强免疫规划相关机构和队伍的建设,合理规划和设置接种单位,建立健全免疫规划组织网络。要积极协调当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将与国家免疫规划有关的预防接种工作纳入本行政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证免疫规划工作经费、冷链装备经费、预防接种补助经费等投入,要落实好基层预防接种工作人员的工资报酬,充分调动基层免疫规划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确保国家免疫规划的顺利实施。

(二)加强常规免疫接种工作,保持高水平免疫接种率

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常规免疫接种工作,确保适龄儿童得到及时、有效、安全的预防接种服务。不断提高免疫接种率水平,保证全省适龄儿童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含麻疹成份的疫苗)、乙肝疫苗以乡为单位常规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以县为单位达到85%以上;流脑疫苗、乙脑疫苗、甲肝疫苗(在实施地区)等扩大免疫规划疫苗以乡为单位常规免疫接种率达到85%以上。

(三)加强管理,推进预防接种单位规范化建设

全省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对预防接种单位的管理,按照《条例》的有关要求,结合本地服务人群和服务半径合理设置接种门诊,指定预防接种单位。要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对辖区内厂矿、农场、林场等企事业单位的预防接种工作进行统一管理。要加强对辖区内预防接种单位的规范化建设,逐步实现城镇内预防接种单位按旬、周、日,农村乡级预防接种单位根据当地条件按月、旬、周接种制度,为适龄儿童提供及时的免疫服务,保证接种安全,确保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目标要求。

(四)进一步加强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各地要不断加强AFP监测系统工作,巩固和提高监测工作水平,保持高水平的流行病学监测和实验室监测工作质量,各项指标以地市为单位达到或超过WHO规定的标准。进一步完善麻疹监测系统,提高监测的敏感性和及时性。加强麻疹网络实验室建设,建立省、市、县三级麻疹实验室监测网络,全省13个市级麻疹血清学实验室每年必须以满分成绩通过职能考核。做好麻疹、流脑、新生儿破伤风、百日咳、白喉、风疹等相关疾病的监测与控制工作,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病例要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做好疫区处理工作,控制疾病的传播和蔓延,进一步降低发病率。

(五)加速推进我省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各地要高度重视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开发领导层,提高各级领导对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合理配置系统运转所需设备、人员和维持经费。要按照稳步推进的原则,力争于2009年底前,13个市(地区)在现有基础上,全省90%以上县、60%以上的乡(镇)完成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实现预防接种信息的个案管理。

(六)加强免疫规划疫苗管理,维护全省冷链系统的正常运转,

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做好免疫规划疫苗需求计划、分发与管理。建立健全疫苗及注射器材物流帐目和领发登记,做到“使用管理有计划,出库入库有登记,登记内容要全面,帐物数量相符合,疫苗储存按要求”。加强全省免疫规划冷链系统建设与管理,做好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储存、运输、使用等各环节的冷链监测和管理工作,保证疫苗质量。

(七)严格执行儿童入托入学查验接种证制度

各地要切实做好儿童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进一步加强学校、托幼机构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加强对托幼机构、学校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和漏种儿童补种工作的指导,卫生监督机构要将此项工作列入常规工作计划,定期开展监督检查。

(八)加强预防接种人员培训,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

加强免疫规划队伍建设,对所有从事免疫规划工作人员开展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知识与技能培训,重点加强对乡、村级接种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培训要有计划、有方案、有资料、有考核、有总结。要不断强化以人为本的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切实加强工作人员责任心教育,增强服务意识,规范预防接种行为,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严格执行预防接种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全省所有承担预防接种任务的医务人员,包括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级接种门诊、村级卫生所、接生医院等负责接种任务的人员,必须持全省统一的《黑龙江省预防接种技术合格证书》上岗。

五、促进年活动管理措施

(一)实施“1124工程”,全面促进免疫规划工作

加大免疫规划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儿童家长对免疫规划知识的知晓率,加强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预防接种单位的督导检查,在全省实施“1124工程”。

“1”——每个预防接种单位必须有明显的“预防接种指定单位”标识牌。通过加强预防接种单位管理,进一步明确预防接种单位责任,同时便于人民群众监督。

“1”——每个预防接种单位至少有1块宣传免疫规划知识的宣传板,根据不同时期重点工作内容进行编写,建立宣传工作的长效机制。

“2”——市级、县级疾病控制机构和乡级防保机构每年逐级对辖区内所有下级单位开展2次全面的督导检查,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整改,全面促进免疫规划工作。

“4”——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单位,结合“4.25”宣传日、强化免疫活动日等,通过街头宣传,在电视台、报刊或广播电台播报免疫规划知识等形式,每年进行不少于4次的宣传活动。通过宣传,广泛普及预防接种等免疫规划相关知识,提高全社会参与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免疫规划工作氛围。

(二)完善制度,强化管理

针对免疫规划相关疾病监测与疫情处理、预防接种实施管理、冷链与疫苗管理等各项工作内容,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使免疫规划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有序。

(三)考核与评价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按照“1124工程”要求,开展宣传和督导检查,每次活动结束后要形成工作总结。

省卫生厅将于2010年1月组织对各地免疫规划工作促进年活动的各项具体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对在促进年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对工作落后,弄虚作假者,予以通报批评。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实施免疫规划是国家为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控制和消除疫苗针对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必须提高对“免疫规划工作促进年”活动的认识,统一思想,明确责任目标;要成立免疫规划工作促进年活动领导小组,加强领导,以确保活动的各项措施和目标落实到位。

(二)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促进年活动的顺利开展

各地要认真组织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围绕全省工作目标,制订本地区的具体策略与措施。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全面开展促进年活动。要针对活动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整改,以促进免疫规划工作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三)实行“分片包干”制度

各市(地)、县(区)要对责任区域内的免疫规划工作实行层层“分片包干”明确责任人,全面负责 “免疫规划工作促进年”活动各项任务落实的组织实施、督促、检查工作,要实行绩效考核制和问责制。

(四)加强学习与交流,推广先进的经验和优秀的管理模式

各地要对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省内有关工作要求,积极发现免疫规划工作开展好的县(区)、乡镇和村级预防接种单位。要根据当地免疫规划工作特点,如城镇社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农场、矿山、林区卫生所、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聚集地等,选出不同管理模式的先进示范单位,组织现场会,开展交流与学习,将先进的经验和优秀的管理模式在全市、县(区)加以推广。

提倡和鼓励各地市间开展学习交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汲取先进的经验和优秀的管理模式在本地区推广,促进本地区免疫规划工作。

各市(地)、县(区)要根据工作运转情况,定期通过免疫规划工作简报或阶段性总结等形式进行信息交流和反馈,并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及时评价。

阐述生物安全成为本世纪各国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

由于认识到生物技术有可能对人类和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又无法确切知道这种影响到底有多大,所以才使人们对越来越关注生物安全问题。目前生物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为了达到趋利避害的的目的,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在积极发展生物技术的同时,也在积极进行生物安全方面的研究,并制定、发布和实施了一些生物技术安全方面的法规、条例、指南和规定。美国从70年代就开始关注生物安全问题,制定、修改了有关法律;加拿大从1985年开始制定了有关法规;欧盟于在1984年成立协调委员会,协调相关的技术政策,欧洲各国也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制;印度、埃及、印尼、巴西、智利等国也都发布了管理法规。

生物安全问题引起国际上的广泛注意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1985年由UNEP、WHO、UNIDO及FAO联合组成了一个非正式的关于生物技术安全的特设工作小组,开始关注生物安全问题;其后,1989年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CGIAR)设立了“生物技术工作组”(BIOTASK);国际经济与合作组织(OECD)在1986年和1992年连续发布了有关重组DNA安全问题和生物技术安全问题的文件。国际上对生物安全立法工作引起特别重视是在1992年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此次大会签署的两个纲领性文件《21世纪议程》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均专门提到了生物技术安全问题。从1994年开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生物多样性公约》(CBD)秘书处共组织了10轮工作会议和政府间谈判,为制订一个全面的《生物安全议定书》做准备,为了尽快拟定议定书初稿,还召开了4次关于《生物安全议定书》的“特设专家工作组”会议。1999年2月和2000年1月先后召开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大会特别会议及其“续会”,130多个国家派代表团参加会议讨论有关问题,其中欧盟15国最为积极,环境部长全部到会,美国副国务卿参加了此次会议。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生物多样性公约〉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终于在2000年5月15日至26日在内罗毕开放签署,其后从2000年6月5日至2001年6月4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放签署。

联合国环境署(UNEP)作为主管生物技术的国际组织,也积极组织制定有关国际生物安全的法规条例,在1995年组织起草了《国际生物技术安全技术指南》(草案),经过几次有关会议讨论,1995年12月正式发布。该指南与《生物安全议定书》互为补充,是一份各国都承认的并且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技术手册,它将为各国制定生物安全技术指南的制定提供蓝本或参考依据。

985和211大学是什么意思

高考就要到了 ,都想要考取211和985类的大学,那么211和985大学是什么意思呢?

北京中医药大学怎么样?值得报考吗?

很好。是国家211、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6年,前身为北京中医学院,是国务院批准最早创办的高等中医药院校。1960年,学校被中央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71年,学校与中国中医研究院合并。1977年,两院分开,分别恢复独立办学。



199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1996年,入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0年,学校与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



扩展资料:

师资力量

学校有教职工5120人,专任教师1570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占60.38%,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占82.55%,有博士生导师335名;有“国医大师”6人,全国名中医3人,“首都国医名师”3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长江学者”青年学者1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4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

第七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1人,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8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中医药大学



宁夏大学走出过哪些名人?

一、马勇霞 

马勇霞,女,1958年9月生,回族,宁夏西吉人,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硕士学位。现任海南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

二、党志

党志,男,汉族,1962年8月生,陕西蒲城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第十一届政协常委、民革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民革第十二届广东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

三、夏立言 

夏立言,国家一级演员,1990年进入北京人艺。曾在2000年话剧《日出》中饰翠喜、2001年话剧《蔡文姬》中饰卞后、2002年话剧《万家灯火》中饰女记者。


四、夏国良

夏国良,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宝钢优秀教师”获得者,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五、郭文斌

郭文斌,1966年生于宁夏西吉县,先后就读于固原师范、宁夏教育学院中文系、鲁迅文学院。任宁夏作协主席,宁夏文联兼职副主席,银川市文联主席,《黄河文学》主编,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现任宁夏自治区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宁夏大学

相关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