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游戏

最强蜗牛天竺经文碎片怎么玩 天竺经文碎片攻略

2020-11-20 作者: admin 来源:网络 整理:游戏131(www.youxi131.com)

天竺经文真的比中原好么,为什么唐僧一定要去取经?

佛教起源于天2113竺国,所以唐僧想要去天竺,主要5261是为了“取真4102经”。在这一点上,与吴承恩1653的《西游记》是不谋而合。但是和《西游记》中的情节不符的是,唐僧是支身前往天竺,并没有国王的支持和殷殷嘱托,据说为了出关,他甚至需要假扮成商人才能混出去,一路历经艰难险阻,才达到天竺。

一、天竺的经文真的比中原好吗

天竺国是佛教的起源之地,唐朝时有不少佛教著作都是从天竺传出来的。但是因为传经和翻译的人并没有太多的机会接触到“真经”,此外,也没有天竺高僧在中原讲说佛法,所以,当时唐朝经文的译文有不少错误和纰漏。而为了求得真知,唐僧决定去天竺取经,求得佛法的真义。从西域回来后,他带回了657卷佛经,为中原佛教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作为钻研佛法的人,唐僧除了在天竺求学之外,还四处游历,所以,还编写了《大唐西域记》,来记载他沿途看到的山川风物,成为研究古代亚洲南部地区国家的参考文献。试想想,仅唐僧一人就对中原的佛教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足以反映出天竺国佛教的博大精深。

二、为什么唐僧一定要去取经

唐僧之所以要去取经,是因为一方面他精研佛法,对佛法的真义有满满的求知欲。另一方面,中原经书的纰漏和错误,让佛教交流受阻,成为佛教发展的阻碍。所以,本着一颗求学的心,唐僧踏上了西去的路。虽然当时并不像《西游记》里描述的一样,大唐国王对他去天竺取经颇为支持和赞赏,据说,他为了走出国境,需要假扮成商人才能混出关来,但是对知识和佛法的渴求让他不惜一切代价“西去”,希望求得真经,解开心中的谜团,进一步深研佛法,提高个人修为。

在去天竺国的路上,唐僧经历了千辛万苦,比较幸运的是,他获得了一些国王的支持,所以,才能够安全达到天竺。到天竺国后他受到了隆重的接待,之后他在天竺国扎下根来,向高僧求教,讲演佛经,受到了当地人的欢迎。学成之后,他携带几百卷经书回国,为佛教在中原的传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唐朝玄奘和尚西去天竺取得的是什么经文啊?

  释玄奘(公元2113600一664年),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翻译家5261。洛阳缑氏(今河南4102偃师县南部)人,俗家姓陈,生1653于隋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他的兄长是出家人,法名长捷。玄奘幼年时代,即隋其兄住洛阳净土寺。十一岁时,诵习《维摩诘经》和《法华经》十三岁,参加度僧考试,他虽年幼,但被破格录取。《续高僧传》卷四《玄奘传》说他“自尔卓然梗正,不偶朋流,口诵目缘,略无闲缺”。他见一些年幼的沙弥玩耍,很不以为然。他说;“夫出家者,为无为法,岂复恒为儿戏!可谓徒丧百年”。其后不久,玄奘听景法师讲《涅磐经》又从严法师学习《摄大乘论》。他复小座时,讲得头头是道,受到听众的赞许。从十五岁开始,他专门从事学业,学《阿毗县论》听讲一次,就能记住,显示出他记忆超人。他精通《毗婆沙论》和《杂心论》并能运用自如。所以当时有些人惊讶他的记忆力,是从古以来所罕见的。
  玄奘回到长安时,唐太宗李世民正在东都洛阳,玄奘前往会见,太宗极为欢喜。第二天,太宗因军务要出征辽东,约玄奘同行,玄奘婉言谢绝,提出翻译经典的事,希望朝廷支持。太宗满目答应了他的要求,敕京师留守梁国公房玄龄亲主其事,一切费用由朝廷供给。

  玄奘的译场,先在弘福寺,后来几易其地。译场的组织,非常严格,安排专职人员多人,计存通达大小乘经论,被时人推崇的学者十二人任“证义”,九人任“缀文”,一人任“字学”一人“证梵语”此外还有“笔受”、“书手”和后勤人员。他从贞观十九年(公无645年)至龙朔三年(公元663)前后十九年中,共译出经律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麟德元年(公元664年),玄奘在玉华宫病逝,终年六十五岁。

  关于玄奘的译经,《开元释教录》有详细的记载。现择其主要者,抄录名称如下;

  《大般若经》六百卷、《能断金刚经》一卷、《心经》一卷、《大菩萨藏经》二十卷、《大来大集地藏十轮经》五卷、《药师经》一卷、《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菩萨戒本》一卷、《菩萨戒羯磨文》一卷、《佛地经论》七卷、《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七卷、《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六卷、《广百论本》一卷、《大乘广百论释论》十卷、《摄大来论本》三卷、《摄大乘论世亲释》十卷、《摄大乘论无性释》十卷、《辩中边论》一卷、《因明正理门论本》一卷、《因明入正理论》一卷、《唯识二十论》一卷、《唯识三十论》一卷、《成唯识论》十卷、《掌珍论》二卷、《大乘百法明门论》一卷、《大毗篓婆论》二百卷、《供舍》三十卷、《顺正理论》八十卷、《显宗论》四十卷等。

  玄奘的译经,其质量超过了前人。在他以前,译师多为外籍人,他们不懂汉文;通过传译,由助译人员记录,而助译人员又多不懂梵文。因此译出的经论,晦涩难懂,甚至误译。玄奘则是汉梵精通的人,所以他的译经,其质量之高,是不言而喻的。

  玄奘所译出的经论,只是他从印度带回来的一小部分。据有关资料记栽。玄奘从印度带回的经律论有:大乘经二百二十四部、大众部论(《开元释教录》作大乘论)一百九十二部、上座部经律论十五部(《开元录》作十四部)、弥娑塞部经律论二十二部三弥底部(正量部)经律论十五部、迦臂耶部经律论十七部,法密部经律论四十二部,说一切有部经律论六十七部、声明论十三部,总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其中大批尚未译出的梵本,当时修建了一座大雁塔收藏。

  玄奘除了大批的梵译汉的经律论之外,他也作过一些汉译梵的工作,据历史记载,有两部名著,他从汉文译成了梵文,这就是老子《道德经》和《大乘起信论》。《道德经》是中国固存文化的遗产,玄奘为了沟通中印文化,将该书译成了梵文,可惜此书在印度未能流传下来。至于《大乘起信论》原本是印度的一部重要典籍,作者是马鸣,梁代真谤三藏译成了汉文。此书在印度本土早已失传,玄奘将它回译成梵文。

  玄奘在译经之余,还口述《大唐西域记》十二卷,由其弟子辩机记录整理。这是一部记载西域各国风土人情、物产和宗教状况的不朽著作,素为学术界所重视,早已被译成英、法等多种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