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游戏

《人类》Humankind区域怎么建设?新建区域技巧分享

2021-09-06 作者: admin 来源:网络 整理:游戏131(www.youxi131.com)

城市及城市规划区域内的新建民用建筑什么依法同步...

必须依法同步建设防空地下室。

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与社会”的知识说明:北斗...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现代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北斗组网成功,必然会带动我国导航及地理信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北斗导航建设完成,可摆脱对GPS的依赖,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③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北斗组网成功能激发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自尊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新建项目需要先到当地发改委申请立项,发改委会同...

你找的是不是这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哪里有全文

前 言

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市,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市,共16个市,国土面积11.0万平方公里,2005年底常住总人口9698.7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3896.7亿元,分别约占全国1.1%、6.3%和18.6%。区域内各城市经济社会联系密切、文化相融,具有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渊源和厚实基础,是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人口和产业最密集、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正在成长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世界级城市群,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在长三角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提高长三角乃至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根据国家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总体安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有关方面共同编制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作为跨省级行政区的区域发展规划,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三角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区域协调发展的纲领,是区域内各城市编制和修订各类总体发展规划和国家有关部门编制专项规划及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规划》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注重指导性、约束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从长远和全局的角度,科学合理确定区域发展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框架,明确区域内部各城市职能分工,统筹区域发展与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重点协调解决区域内各地区共同关注、任何一方都难以自行解决的重大问题,加快区域一体化和国际化进程,增强整体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规划》以5年(2006-2010年)为基本规划期,对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 发展条件
长三角区位得天独厚,自然禀赋优良,交通联系便利,经济和科教实力雄厚,是全国发展条件最好、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具有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
区位条件优越。位于亚太经济区、西太平洋西岸的中间地带,处于西太平洋航线要冲,具备成为东北亚重要门户的优越条件;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拥有连接南北、辐射中西部的密集陆路交通网和现代化江海港群,交通位置居中,经济腹地广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自然禀赋优良。位于我国东部亚热带湿润地区,四季分明,水系发达,淡水资源丰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000~1465mm,水资源总量超过10000亿m3,约占全国地表水资源总量的2/5。地势平坦,平原面积约占全区的70%,土壤肥沃,水土气生资源组合较好,环境容量较大,发展适宜性较强。
经济基础雄厚。是我国自古以来的赋税重地、近代民族工业和现代乡镇企业的发祥地,发展水平一直领先全国。2005年GDP总量约为33900亿元,占全国18.6%,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34950元,为全国平均的2.5倍。农业基础良好,制造业轻重适宜,服务业全面发展,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加工制造业均较发达,国资、民资、外资投资多元混合,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区。
文化科教发达。开发历史悠久,开放程度较高,拥有底蕴深厚的吴越与维扬文化以及东西融合的海派文化,人文荟萃,科教事业发达,集中了全国24%的“211工程”大学、20.2%的中级职称以上科技人员以及1/4的专利申请与授权,拥有上海、南京、杭州等科教名城以及杭州、南京、苏州、扬州、宁波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率先建成创新型区域与和谐社会的良好基础。
城市体系完备。城镇密集,城市等级体系完整,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核心地位明确,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等特大城市在区域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一批各具特色的中小城市具有很强的发展活力。2005年区域城镇化水平达到60%,具备跻身世界城市体系的基础。
社会经济联系密切。区内人缘相亲、文化相近,经济相融,交往密切。近年来,两省一市以及十六个城市已初步形成政府高层定期会晤及各层面定期会商机制,企业、社会中介以及民间等各种合作全方位展开,上海提出“服务长三角”,江苏和浙江提出“接轨上海”,长三角内部已经形成区域共同发展和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二节 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对照长三角作为全国现代化领先区、国际化前沿区、科学发展先行区的发展要求,区域职能分工体系不明确,增长方式总体粗放,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凸显,创新能力、开放水平和协调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总体功能定位与分工不明确。缺乏对整个区域功能的明确定位和分工,上海与江苏、浙江的各城市之间发展定位雷同,职能分工不明确,存在产业低水平、低效益同构以及过度竞争现象;空间开发秩序较为紊乱,开发与保护界限不清,影响了区域整体优势的发挥。
资源环境瓶颈日益凸显。开发总体粗放,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人均耕地面积少,仅0.05公顷,建设用地扩展受到很大制约;能源消耗量大,水、大气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占全国1/3以上,洪涝和地面沉降等灾害风险加剧;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超过1500万人,进一步加剧资源环境的承载压力。
参与全球竞争的主体地位尚待提升。引进制造业外资总量大,进入国际市场的资本份额低;制造业的生产规模大,但自主创新能力相对不足,产业层次和增值能力低,制造业产值占全球比重仅2%,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3%。上海的全球城市功能和地位有待提升,国际商务、文化环境有待改善。
区域协作和协调机制不够健全。区域的重大基础设施以及铁公水空等多种交通设施之间缺乏有效的配套与衔接,资源浪费与设施短缺并重;促进要素流动的制度环境及其统一市场有待进一步完善;区域政策缺乏衔接,尚未建立由市场和企业为主导的区域竞争协调机制,区域竞争大于协作,影响了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第二章 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长三角区域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提高发展质量,率先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率先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成为全国综合实力最强、人民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稳定的率先现代化区域,在带动长江流域快速崛起、壮大东部地区经济实力、推动中西部加快发展、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引领中国经济全面参与全球竞争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发展原则
必须保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要紧紧抓住并用好本世纪初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率先发展的同时,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以世界先进城市群为标杆,力争快速崛起、后来居上,不断增强区域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必须促进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寻求缓解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瓶颈约束的途径,加强生态与环境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必须促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要进一步冲破行政壁垒,真正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不断完善区域协调和分工机制,整合各地区优势资源,形成区域发展合力,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
必须争创自主创新发展的新优势。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教研发基础,以技术创新为重点、知识创新为基础、制度创新为保障,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使之成为科教兴区、人才强区的战略支点和转变增长方式、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中心环节。

第二节 功能定位
根据指导思想与发展原则,充分考虑长三角的现状基础和发展趋势,长三角的总体功能定位是:我国最具综合实力的经济中心、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我国最具综合实力的经济中心。利用全球化资源,依托现有发展基础,不断壮大区域经济实力,构筑区域核心竞争力,成为我国最具综合实力和带动能力的经济中心。通过上海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大中心建设以及制造业产业链延伸、服务业功能提升等,增强对全国其他区域的带动影响,成为辐射长江流域、带动全国增长的动力引擎。
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强大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完备的研发体系为支撑,建设国家重要的技术创新基地,积极发展较为完备的重化工业、加工制造业、高新技术制造业体系,提升制造业的层次和水平,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产业集群,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之一。
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现代服务体系,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亚太航空枢纽,提高全球资源利用和配置能力,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合作和对外交流的最重要窗口,以及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
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进一步完善城市等级和规模结构,努力构建具有分工合理、功能完备的城镇体系,以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国家创新中心建设为龙头,全面加强城市国际化环境建设,使本区成为我国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到2020年,牢固确立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达到当时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较高水平,努力实现分工明晰、设施完备,空间集约、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区域和谐的发展局面,建成拥有若干国际影响的战略产业、具有强大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能给我发一篇《湘西地区地质地貌科考》吗?

规划指导思想与目标
湘西地区城镇体系规划的指导思想是:
●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循环经济理念,统筹和协调城镇与区域的关系,建设节约型湘西。
● 立足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基础设施的改善,特色产业的开发,人口素质的提升,收入水平的提高,促进地区经济的振兴和繁荣,全面实现小康目标。
●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合理引导城镇发展,加快湘西地区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建立和完善区域城镇体系,为推动城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高提供可靠保证。
发展战略目标是: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通过加速城镇化,带动地区发展,建设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新湘西。
在总目标下实现五大具体发展目标:
● 目标一:加快城镇化进程,基本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若干特色小城镇为支撑的、规模有序、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
重点投资于城镇,引导资金向城镇集中,扩大城镇用地和人口规模,大幅度提高城镇化水平。201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32%左右(其中怀化、张家界、湘西州三市州为36%),2020年为46%左右,城镇人口2010年为430万左右,2020年的城镇人口将达到 635万左右。在湘西地区形成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重点镇和一般建制镇的网络体系。
● 目标二:大力发展城镇经济,经济总量持续健康稳定增长
经济增长速度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GDP年均增长10%,总量由2003年的55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070亿元左右,2020年的2800亿元,人均GDP由2003年的4248元,增加到2010年的8000元,2020年的2万元。
● 目标三:建设湘西地区绿色生态屏障,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通过绿化城镇、保护天然林和大江大河源头,调整结构等措施,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至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 65%。
● 目标四:提高教育、科技水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发挥城镇教育中心的功能,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城镇产业的科技水平。到2010年湘西地区整体水平要接近全省中等水平,到2020年,要达到全省中等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由目前的38%提高到60%以上。
● 目标五:建立健全区域统筹协调机制,实现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
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促进资源与生产力的合理配置和区域竞争力的整体提升,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城镇化发展战略
实施五大发展战略
● 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战略
积极培育具有区际意义的中心城市,增强城市辐射力、吸引力、集聚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使之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增长的中心。首先要突出怀化、张家界作为本地区一级中心城市的地位,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吉首、武冈等二级中心城市。
● 区域合作开发战略
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分工,突出重点,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从市场经济规律和各地区经济内在联系以及自然地理特点出发,面向国内外大市场,加快与国内外市场经济接轨的步伐。使全区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势互补、分工合理、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
● 实施产业化带动战略
充分发挥特色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发展壮大、改造提升一批建立在当地优势能源、矿产资源基础上的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大力发展服务业,促进城镇发展。
● 实施旅游带动战略
整合湘西地区特色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并逐渐带动旅游产品加工与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使城镇成为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的强有力支撑,同时通过旅游开发,积极推动城市形象的塑造以及城市经济的发展。
● 实施文化带动战略
充分发挥地区的文化底蕴,激发文化魅力,打造文化品牌,从而扩大湘西地区的影响,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带动城市的旅游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

产业发展布局
● 建设“十”字型经济隆起带
总体思路是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交通干线为骨架,形成由点带线的开发模式。以怀化等城市为点,以铁路线为开发轴,把“十”字型轴线作为全区经济优先发展带。通过怀化、张家界、吉首、武冈等点的极化,壮大点的规模,然后通过点的扩散,促进交通线上及周围次级点的成长,进而形成发展轴为经济分布重心的“十”字型经济隆起带。
● 构建四大经济圈
构筑以张家界为核心的旅游型产业经济圈;构筑以吉首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型生态经济圈;构筑以怀化为中心的物流型生态经济圈;构筑以邵阳为依托、以武冈为中心,以特色农业为主体的绿色食品产业经济圈。
● 建设五大生产基地
生态旅游基地、绿色食品基地、林果基地、药材基地、水电基地。
● 突出发展六大优势产业
湘西地区的产业开发不能一哄而上,不能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而应该抓住本地区的资源特点发展优势产业。
1.融自然景色与民族风情为一体的特色旅游业
2.以水电为主的能源工业
3.基于特色资源的绿色食品工业
4.以天然药材为主的生物医药工业
5.以交通枢纽和区位条件为基础的物流和边贸业
6.依托矿藏资源发展的矿产业

空间结构与布局
湘西地区形成中心城镇集聚、主导产业突出、空间轴线发展,以点带线、以线拓面的网络型、开放式区域城镇空间结构和城镇功能布局体系。
“三轴四心”的区域空间结构
● 主轴线:是聚合区域核心功能的湘西地区发展“脊梁”,慈(利)一通(道)为城镇发展主导轴线,以怀化、张家界、吉首为依托,以枝柳铁路、包茂高速公路和209国道为联系通道和辐射轴线,构筑湘西地区城镇、经济、产业发展主轴线。此轴线从北至南纵贯慈利、张家界、永顺、古丈、吉首、凤凰、麻阳、怀化、中方、洪江、会同、靖州、通道等县市,是本区域主次城镇分布最密集地带,集聚了区域商贸物流、旅游生态等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主要作用。
● 次轴线:龙(山)—新(宁)和新(晃)—溆(浦)两条城镇发展次轴线,龙(山)—新(宁)发展轴从北至南贯穿龙山、桑植、张家界、沅陵、辰溪、溆浦、洞口、武冈、新宁等县市;新(晃)—溆(浦)发展轴从西至东贯穿新晃、芷江、怀化、溆浦等县市。形成湘西城镇发展纵横两条次轴,龙新轴集聚了一定的旅游资源、新溆轴集聚了商贸物流产业,构成湘西地区产业发散辐射体系。
● “四心”:湘西地区四个中心城市(区域城镇经济增长极核)——怀化市区、张家界市区、吉首市区和武冈市区。四个中心城市具有较好的基础和优越的发展条件,并已经形成各自所在区域的功能中心,怀化的物流、张家界的旅游、吉首的商贸、武冈的食品已成为区域产业支柱的经济龙头。随着各自特色产业的强化发展,四个中心城市的经济水平将会迅速增强,其在区域中的影响和辐射范围更广、作用更强。
“两主两次六层次”的城镇等级体系
● 区域性主中心——怀化市:我国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湘西地区及周边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湘、桂、黔、渝、鄂五省(市、区)边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城市人口规模57万人左右。
● 区域性主中心——张家界市:以“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为依托的面向国际的新型山水旅游城市。城市人口规模35万人左右。
● 区域性次中心——吉首市:湘西自治州首府,湘、鄂、渝、黔四省边区的物流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以发展商贸、旅游、优势资源特色加工业为主的中心城市。
城市人口规模35万人左右。
● 区域性次中心——武冈市:在邵阳市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下,逐步建设成为邵阳市域西部六县市的中心城市,是发展以食品、机械工业为重点,以商贸和旅游业为主导,具有古城风貌特色的现代山水城市。城市人口规模25万人左右。
● 片区中心——慈利:以发展商贸、食品、建材、化工、旅游为主的山水园林城市。
● 片区中心——龙山:湘、鄂两省边区重要的边贸城市,以旅游、商贸为主的新型城市。
● 片区中心——花垣:以发展矿产品深加工为主的现代工贸城市。
● 片区中心——凤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知名的风景旅游城市。
● 片区中心——溆浦:怀化市域的东大门,是怀化、益阳、娄底、邵阳四地区交接地重要商贸交换中心。
● 片区中心——洪江市:湘西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湘西南部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极、怀化市域次中心城市。
● 片区中心——靖州:怀化市域南部三县市的首位城市,湘西地区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湘黔边境重要的边贸城市,湘西南地区重要的经济辐射点和重要的中心城市。
● 片区中心——沅陵:以发展商贸、有色金属、旅游为主的现代新型城市。
● 片区中心——新宁:以“崀山风景名胜区”为依托的风景旅游城市和旅游服务基地。
● 片区中心——隆回:以发展商贸、建材、机械、旅游为主的山水园林城市。
● 县域中心城市——永顺、保靖、古丈、泸溪、辰溪、麻阳、芷江、新晃、会同、通道、绥宁、洞口、城步县城,是县域一级中心城市,规模为10万人左右小城市。
● 重点镇——经济现状条件好,带动作用强,有发展潜力或者区位条件较好的小城镇共选择了33个。规模为2—8万人。
● 一般小城镇——其他建制镇共142个,规模为2万人以下小城镇。

生态环境建设
● 规划目标
要继续维持良好的自然生态和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生态破坏趋势得到完全控制,环境污染得到完全控制和有效治理。将湘西地区建设成为生态良性循环、环境清洁优美、经济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区域。
1. 人口、资源与环境——良性循怀
遵循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使人口数量保持在环境容量以内。合理地、有节制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变资源掠夺式粗放生产经营为资源节约型集约经营,从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转向以内涵增值再生产为主;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最佳效益。
2.整体生态环境——根本改善
加强实施以天然林保护,荒山荒地绿化,坡耕地退耕还林(草)为主要内容的造林绿化工程,减少水土流失,治理现有污染源,根本改善生态环境。
3.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移民
对自然条件差,缺乏人类基本生存条件的地区,实行有计划的生态移民,将这一地区居民逐步迁移到城镇或城镇郊区,从事二、三产业或城郊农业,使生态脆弱地区永久恢复生态。
4.生态敏感地区——重点保护
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主要河流的源头,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地区实行严格的环保措施,重点加以保护。
● 生态功能分区
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因地制宜实施相应的生态建设和保护策略。
湘西地区划为以下四大生态功能区:
武陵山地生态区、沅(陵)麻(阳)红岩盆地生态区、雪峰山山地生态区、邵阳丘陵盆地生态区。
● 生态建设重点
一是退耕还林工程。二是防护林建设工程。三是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四是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五是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六是生态移民工程。七是矿山地质保护工程。

旅游业发展
● 重点打造十三大特色旅游区
1.张家界世界遗产、自然风光、生态观光度假旅游区
2.溇水—九天洞—八大公山自然山水旅游区
3.里耶—乌龙山战国古城(含保靖酉水古纤道)、溶洞旅游区
4.猛洞河—栖凤湖自然山水旅游区
5.吉首—凤凰古城特色民族风情旅游区(含边城)
6.凤凰山—五强溪水上活动和古黔中郡历史文化生态旅游区
7.洪江古商城历史文化旅游区
8.芷江和平文化旅游区
9.靖州—通道—黄桑侗文化两江民俗风情旅游区
10.崀山丹霞地貌、森林风光旅游区
11.武冈—城步森林草原风光旅游区
12.新晃夜郎文化旅游区
13.隆回瀑布群旅游区
● 重点培育七条旅游精品线路
1.张家界—永顺—龙山—吉首—凤凰—洪江—武冈—崀山 湘西风光之旅
2.张家界(慈利)—吉首—凤凰—洪江—通道—桂林 情城之旅
3.张家界(慈利)—猛洞河—坐龙溪—栖凤湖—吉首—凤凰—贵阳 山水之旅
4.长沙—沅陵—张家界—永顺—古丈—吉首—凤凰—洪江—洞口—隆回—长沙 神秘湘西循环之旅
5.张家界(慈利)—古黔中郡—芷江和平文化园—新晃夜郎谷—凤凰古城 历史文化之旅
6.张家界(慈利)—吉首—洪江—洞口—绥宁—城步(南山) 森林(草原)商城之旅
7.长沙—崀山—云山—南山—龙胜—桂林 山水之旅
● 旅游城镇建设
构建以张家界为中心,以吉首、凤凰、新宁为重点,以永顺、龙山、泸溪、古丈、麻阳、沅陵、芷江、洪江、通道、武冈、城步、隆回等为节点的旅游城镇网络,使之成为湘西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支撑和依托。将张家界建成国际性旅游城市,吉首、凤凰、新宁建成全国型旅游城市,永顺、龙山、泸溪、古丈、麻阳、沅陵、芷江、洪江、通道、武冈、城步、隆回建成湖南省的旅游强县和区域性旅游城市。

综 合 交 通
● 交通发展总体目标
通过构筑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交通运输体系,形成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协调配合、内外交通联系紧密的综合性强、效率高的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立体交通网络。
● 航空:以张家界荷花机场为核心,以铜仁大兴机场、芷江机场和武冈机场、黎坪机场为外围航空港的航空运输网络群,为湘西地区的经济建设、区域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 铁路:通过现在铁路的完善和新建铁路的建设,湘西地区将形成“五横一纵”的铁路干线布局。
● 公路:规划期末建成由高速公路和一、二级公路组成的,以怀化为中心,内联区域内各个城市,外联周边省、市区之间直接快速交通联系的“两纵五横”湘西地区干线公路骨架网络。

城镇建设用地
实行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城镇建设用地尽可能选用闲置地、荒地、山丘地,不占或少占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对于城镇建设占用的耕地,必须做到占补平衡。结合抗震、人防的建设需要,大中城市和设防城市要积极开发和综合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
规划2010年、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分别为44220公顷、70000公顷。主要城市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规划见下表。

主要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指标
序号 城市
名称 2010年 2020年
城市人口(万) 人均用地(m2) 总用地(km2) 城市人口(万) 人均用地(m2) 总用地(km2)
1 张家界 22.5 111 25 35 100 35
2 怀化 43 107 46 57 107 61
3 吉首 25 95 24 35 98 34
4 武冈 15 100 15 25 100 25

风景名胜区体系
规划湘西地区风景名胜区形成国家重点、省级和市县级三级风景名胜区体系。其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由现状3处增加到9处,德夯风景名胜区(2005年已升格为国家级)、凤凰风景名胜区、南山风景名胜区、万佛山风景名胜区、法相岩云山风景名胜区、里耶—乌龙山风景名胜区由省级升格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省级风景名胜区为16处,将泸溪沅水风光带风景名胜区(2005年已升格为省级)、芷江风景名胜区、虎形山—花瑶风景名胜区(2005年已升格为省级)、五雷山风景名胜区、思蒙风景名胜区、羊角尖大峡谷风景名胜区、夜郎谷风景名胜区升格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社会事业发展
建立完善的区域服务中心体系和城乡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包括教育科研、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市场建设、社会福利等各个方面。加快现化文明向农村辐射、扩散和城乡融合步伐,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整体生活质量,增加区域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空 间 管 制
为了合理保障城镇体系规划的正确实施,综合考虑城乡空间的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湘西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将整个湘西地区分为区域生态绿地保护区,区域基本农田保护区,区域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区,区域城镇发展区,区域重大基础设施与通道建设区等五大类,分别对各类区域提出保护与管制措施。为空间开发管理提供依据。

行 动 计 划
筹划和实施近期迫切需要进行的六项重大行动。
● 行动一:强化区域协作——发挥整体优势
加强湘西地区与周边五省市区交界区的经济协作力度,加强与湘中及湘东地区的合作,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
——发展覆盖不同地区的各种经济协作区,不断完善各种区域组织、经济网络和区域市场。
——大力促进边境贸易,消除市场壁垒。
——加强企业联合,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发展规模经济。
——加强人才的培训和交流,促进各地经济发展成功经验的交流与移植。
——加强对外通道的建设,打通湘西地区对外交通的瓶颈。
● 行动二:培育中心城市——形成重要增长极核
中心城市是目前湘西地区城镇体系中的薄弱环节,经济实力和人口规模都明显偏低。注意发挥大中城市在大湘西地区城镇体系中的龙头地位。进一步扩大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用地规模,使之尽快发展成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大中城市,发挥其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以满足湘西地区城镇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扩大城市规模,加强对城市空间布局的科学规划。
——突出其功能建设,调整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
——重视发挥经济、金融、信息、贸易、科教和文化中心的作用。
——保证生态绿地,促进可持续发展。
● 行动三:突出发展优势产业——增强经济实力
湘西地区的优势在资源,要利用高新技术开发湘西丰富的矿产、水力、林木、特色农业等资源,开展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大力发展特色果品加工业和生物制药业。
——集中优势发展水电业和矿产品加工业。
——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挖掘,加快发展民族风俗旅游业。实现资源整合,壮大旅游产业。
——扶优扶强,着力培育一批骨干企业。
——走集约化、集群式发展的道路,每个市州集中办好1-2个工业园区,每个县市集中办好一个工业园区。
● 行动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构建生态区域
转变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思路,变退耕为退人和退耕并重,即把扶持贫困地区发展、村村通工程、救灾抗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土流失等与加块城镇化统筹规划。在环境脆弱地区实现生态移民,并与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与推进人口的跨区域迁移和异地城镇化结合起来。近期应抓紧实施四大工程:
——以提高森林覆盖率为目标的生态工程;
——以农村沼气为重点的农村能源工程;
——以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风景名胜区核心保护区人口迁移为主的生态移民工 程;
——以城市空气、水环境质量、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为主要内容的环境保护工程。
● 行动五:完善内外交通网络——实现交通一体化
提高区域内外城市间的交通可达性,缩短时间距离,增强交通运输能力。
——继续抓好国道省道改造,建成常吉、常张、邵怀、怀新高速公路及包头至茂名湖南段高速公路和若干连接线。
——加快区域通往邻省的省际公路建设,完成凤凰至贵州大兴机场公路,城步至贝子河公路,慈利至石门等公路的建设。
——建设和改造沅陵至张家界、龙山经桑植至张家界、新宁高木氹至塔子寨等旅游线路公路。
——加强县际及县通乡,乡通村公路建设。
——加快张家界机场的扩容改造。
——搞好沅水、舞水、酉水等航道改造,加强沅陵码头配套设施建设。
——加快区内铁路货站的改造,建设渝怀铁路东延和张家界至黔江铁路。
● 行动六:实施人力资源全面开发——增强发展后劲
人力资源全面开发既是湘西地区开发的基础,也是湘西地区开发的根本目的。实现人力资源全面开发,一是现有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二是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
——构建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的制度环境。
——构建人力资本形成的机制。
——强化义务教育,推进非义务教育产业化。
——发挥城镇科教中心的功能,重点办好怀化学院、吉首大学以及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文化科技教育和后续教育基地。

实 施 机 制
● 成立区域协调机构
建议成立湘西地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主要着重解决湘西地区区域内不同的行 政单元之间因行政分割导致的在区域层面上存在的资源利用、产业布局、环境影响、基础设施对接等主要问题。
● 制定湘西地区协调发展的规章制度
启动《湘西地区开发规章制度》的制定工作,并力争早日完成。其内容主要是规范政府行为,制定产业政策,建立人才保障机制等。通过建立法制化管理机制,稳定可靠的投资机制,严格的土地供应机制和灵活的税收机制,控制引导建设项目取向,鼓励基础设施建设,避免重复和盲目建设,共享资源,提高建设效益,实现湘西地区城镇体系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 健全湘西地区协调手段
综合运用政策手段、规划手段、经济手段、科技手段等,多管齐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湘西地区城镇体系的协调机制。
● 建立规划实施监测、信息反馈机制
为确保湘西地区城镇体系规划对湘西地区城镇发展发挥综合调控作用,并能随未来发展的实际情况作适时调整,应建立规划实施监测机制,跟踪反馈,定期修编。
头条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