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游戏

《大将军:罗马》蛮族增长降低方法分享

2024-05-29 作者: kaixin02 来源:网络 整理:游戏131(www.youxi131.com)

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总结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罗幕洛被日耳曼雇佣军首领废黜,宣告了罗马帝国的灭亡。也许是有感于罗马的伟大,或有感于罗马文化对西方社会的长期影响,对罗马帝国灭亡原因的探讨一直是世界史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从历史的表象看,导致罗马灭亡的直接原因是“蛮族”的入侵。但是,罗马和“蛮族”的战争由来已久,在罗马帝国强盛时期,“蛮族”根本无法和罗马相抗衡,它们的入侵大都被罗马击溃。因此,将灭亡的原因简单归结为“蛮族”的入侵是不合理,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罗马的灭亡必然是其内部因素造成的。

  随着罗马共和国的瓦解,帝国的建立,罗马的政体由共和制转为专制。统治者掌握了一切,公民丧失了各项政治权利,被排除在国家政治之外,由此带来了政府的腐败及公民意识的淡化。在共和国前期,罗马人把国家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以作为罗马公民而骄傲,为国家服务而自豪。因为那时他们认为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有参与政治的机会,可以对政府官员的行为进行监督,能得到法律保护,能从国家获得各种利益。执政官、元老院及其它官吏也较为勤俭,腐败现象少。但从共和国后期(此时共和国已名存实亡)开始,国家已完全成为君主及其官僚、军队的私有财产。绝对的权力使他们腐化堕落,肆意挥霍,想方设法搜刮人民。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或沦为地主庄园的农奴,或干脆发动起义反抗暴政。因而,人民与统治者存在严重的对立,对国家的兴亡无动于衷。一个丧失民心的政府难道还能维持吗?因此,即便“蛮族”不入侵,帝国也将在腐败中走向灭亡。

  罗马的专制制度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缺乏完善的继承法。当皇帝去世后,帝国常因没有明确的继承人而导致各军事集团间的战争。军队在帝国时期已完全成为皇帝的制造者,他们可以随意废黜、杀戮他们不喜欢的皇帝,推举符合其利益的人当皇帝,甚至公然拍卖皇位。各军事集团之间为争夺皇位而进行的长期战争不仅使广大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更严重地削弱和削耗了帝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此外,尽管罗马建立了统一的大帝国,但由于东部希腊文明区与西部拉丁文明区之间在经济文化上有较大差异,因而帝国始终存在分裂倾向。军事集团间的战争加速了帝国的分裂,并最终导致公元395年帝国分为东西两部分。这就使在对抗“蛮族”入侵时,东西帝国无法团结一致,造成战争的失败。

  罗马帝国后期奴隶制度的衰弱及劳动力不足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罗马的经济基础是建立在对奴隶剥削之上的。奴隶主为了最大限度地榨取奴隶的劳动成果,便让其承担繁重的劳动,致使奴隶无法通过繁殖后代来扩充奴隶队伍。且罗马的奴隶主要来自扩张与掠夺,但随着扩张的停止,奴隶资源也就断绝了,奴隶主又不愿在生产技术革新,造成生产衰退,导致社会经济基础的崩溃。此外,政府对农民的压迫导致自耕农破产,农民为求生计大量逃亡,从而使兵源不足,无力抵抗“蛮族”入侵。

罗马全面战争蛮族入侵

攻击最高的步兵应该是阿勒曼尼、伦巴第、勃艮第和撒克逊的精选斧头和狂战士
攻击最高的骑兵是法兰克的将军卫队(不包括冲锋加成)

这是某大哥的心得,忘了转载自那个网站了。
BI中的蛮族游牧军团着实令人头疼。我用西罗马历经苦战终于消灭了所有的蛮族。这里献上平蛮四略供大家参考。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武

一曰以夷制夷。迁徙中的蛮族经常会彼此火拼。因此,挑起他们之间的争斗,令其两败俱伤,自可收渔翁之利。游戏中,所有的草原蛮族都是向西迁徙的,而北欧蛮族法兰克、伦巴第和勃艮第则是向东迁徙的。用西罗马的话,只要适时的灭掉北欧蛮族,让其东迁,就可以把西边游牧或者定居的蛮族搞的鸡犬不宁。“上兵伐谋”是也。

战例:西罗马帝国的统一进程完成一半时,伦巴第的实力也已经急剧膨胀。此时,灭掉法兰克,让其东迁到伦巴第领地内烧杀劫掠,伦巴第遂衰。在其两败俱伤之后,轻易的驱逐了伦巴第,占其故地,并灭亡了法兰克。此时,帝国的北部是残喘的勃艮第,东部是实力强大的定居后的匈奴。于是故计重施,灭掉勃艮第,让其去骚扰匈奴,效果颇佳。

二曰借刀杀人。与游牧军团中的一些缔结盟约,当其大部队与其他敌视西罗马的游牧军团临近时,立即向敌人发起进攻。这样就可以同时削弱两方的力量,坐山观虎斗的感觉真好。当然,这种机会可遇而不可求,但是你也可以通过修建要塞,改变敌人行军路线来创造机会。此乃“伐交”。

战例:我方与哥特缔结了盟约,汪达尔派系领袖恰好率一队满员军团靠近了哥特的大部队。于是攻击汪达尔,哥特援军,进入战场看二者打的两败俱伤后出击,灭掉汪达尔派系领袖。

三曰请君入瓮。此法是将敌人诱入死地然后歼灭之。又分为诱敌入塞、守城和守桥三种。

1、 诱敌入塞。在敌人必经之路上修建要塞。里面放一队农民,引诱敌人来夺。在敌人攻占要塞后,立刻带领大量弓箭手(远程最好,一般的也能用)和投石车(有的话)将其包围,用火箭和火球将敌人化为齑粉。最爽的是在要塞的四个方向各摆2队远程弓,敌人躲无可躲,逃无可逃,唯有毙命一途。当然,这个方法适用范围较窄,要求敌人各个军团比较分散,且一次只能消灭一个军团。

战例:用东罗马时,用此法将萨尔马提亚的满员军团诱入要塞中,用远程弓的火箭将其全灭,杀死了敌人四个将军,包括派系领袖,萨尔马提亚遂亡。

2、 诱敌入城。对于边防重镇,先修好城墙,然后里面就放6-8队将军卫队或者重骑兵。由于人少,敌人往往几个军团合围此城。不要守城门,也不要守广场,要在巷战中利用骑兵的集团冲击把敌人连环打白,可以一战消灭敌人数个将军和几乎全部的部队。敌人最令人头疼的弓骑在攻城时毫无作用,可以轻松灭之,需要留心的是重步兵和重矛兵。当然,使用此法要懂得在城内选择最好的狙击点,对全骑操作要求也较高,用的不好的话也可能被敌人打白全灭。此法适用范围很广,只要城内人少,敌人必定围城兵并攻城,百试百灵。

战例:用西罗马时,一个将军带6队萨尔马提亚雇佣骑兵守城,一战消灭萨尔马提亚攻城部队3000余人,杀死敌人包括领袖在内的4个将军。
用东罗马时,9队将军卫队被罗克索拉尼7队部队合围,敌人在三个回合内6支部队先后发动了三次攻击,全部被击溃,最后剩一个派系领袖落荒而逃。

3、 桥头防守。这个大家都很熟悉,就不细说了,值得一提的是使用东西罗马时的一个无敌守桥阵型。见下面的战例。

战例:西罗马,一支没有将军的部队在桥头遭到斯拉夫的攻击。我方有四队车弩,两队野战标枪军团,四队弓骑,四架投石车,五队农民。阵线与桥头保持一定距离,中间放四队车弩,两翼布置标枪军团、弓骑和投石。这样的阵型守桥头根本就是无敌的,虽然没有将军,我还是轻松击溃了敌人3个军团一个回合内的三次连续攻击。由于愚蠢的敌人每次都派有将军的部队来,结果一个回合下来,斯拉夫灭亡,亡的没有一点水准。。。。。

四曰斩草除根。只要把敌人的将军杀光,无论还剩多少部队,该派系都会灭亡。此法又分为四种:铁骑突击、投石空袭、火箭劲射和刺客暗杀。

1、 铁骑突击。游戏中,北欧蛮族法兰克。伦巴第和勃艮第的迁徙军团全无水准,基本都是农民、轻弓骑、弓箭手和初级矛兵。我方只要组织6-8队重骑兵,野战中直扑敌人将军,斩其首级后即撤退(全灭敌人也很容易,看心情)。敌人有多队援军最好,可以一次斩杀数个敌将。如果我方将领有夜战技能,也可以阻止敌人援军将敌人各个击破,北欧的游牧部队极其畏惧重骑兵,很好击溃。

战例:西罗马。利用夜战技能一个回合内发动了三次战斗,将法兰克将军及其率领的三支部队斩杀殆尽,法兰克遂亡。

2、 投石空袭。草原游牧部落的大军中弓骑很多,用骑兵突入其中斩杀将军会被射的很惨。所以,可以使用骑兵掩护4-6台投石车发射大火球砸死敌人将军,然后撤退。当然,一是投石不是每个派系都有,二是能够砸死敌人还取决于地形和RP。

3、火箭劲射。带8-10队远程弓,野战中对准敌人将军齐射火箭,基本上5轮之内敌人就挂了。这种方法稳定性比较好,不用靠运气。但是敌人受到攻击时有时候会发动全骑突击,所以带上3、4队枪兵和几队骑兵防御比较好。

4、 刺客暗杀。同原版中的刺客灭国一个道理,但是由于成功率的问题,需要反复的读取进度,比较麻烦。

为什么中世纪早期(西罗马灭亡——法兰克王国查理大...

中世纪(Middle Ages)(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15世纪末到17世纪)之前的这段时期。
另有说法认为中世纪结束于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逗中世纪地一词是15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比昂多开始使用的。
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基督教对人民思想的禁锢,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逗黑暗时代地,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关于其名称,也叫做逗Medieval Ages"或"Middle Times",也称之为地Dark Ages")


介绍

时间范畴
中世纪史,也叫中古史,由于概念不同,对世界中古史的起讫年代的认识也不同。
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但是世界各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注:这里的逗封建社会地,不是我们通常与逗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地等相提并论的逗封建社会地,而是指分封制下的社会。主要是夏、商、周三朝,以西周最为典型。但华夏背景下的这种逗封建社会地与欧洲的封建社会并不相同)
两极世界理论认为,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形态是分散的士族制,经济形态是农奴制。

黑暗时期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一直到公元9世纪,绝大多数的近古(Late Antiquity)学者都按照圣奥古斯丁的观点,认为人类是处于历史的第六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即《圣经》在逗启示录地里预言的逗末日地,故而有黑暗之意;一个被历史学家普遍接受的说法是,逗中世纪黑暗时代地这个词,是由十四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学者彼特拉克所发明的。他周游欧洲重新发掘和出版经典的拉丁和希腊著作,志在重新恢复罗马古典的拉丁语言、艺术和文化,对自公元四一零年罗马沦陷以来的变化与发生的事件,认为不值得研究。人文主义者看历史并不按奥古斯丁的宗教术语,而是按社会(学)的术语,即通过古典文化、文学和艺术来看待历史;所以人文主义者把这900年古典文化上发展的停滞时期称为逗黑暗的时期地。
彼特拉克把欧洲历史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古罗马与古希腊时期;二是逗黑暗时期地。人文主义者也相信,总有一天罗马帝国会再次兴起,重新恢复古典文化的纯洁性。14世纪末与15世纪初,人文主义者们认为一个现代时期(Modern Age)已经开始了,所以从逻辑上来讲,一个逗中世纪地已经形成了。
因此,自人文主义者起,历史学家们对逗黑暗的时期地和逗中世纪地也多持负面观点。在16世纪与17世纪时基督教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中,新教徒也把天主教的腐败写进这段历史中。针对新教徒的指责,天主教的改革者们也给出了一幅与逗黑暗的时期地相反的图画:一个社会与宗教和谐的时期,一点也不黑暗。而对逗黑暗时期地,许多现代的负面观念是来自于17、18世纪启蒙运动中的康德和伏尔泰的作品中。

历史变迁
19世纪初,浪漫主义运动转变了这种对逗黑暗的时期地负面观念一边倒的趋势。

它给出了一幅祥和的图画:社会和环境的和谐,扎根于大自然的生活;同时也回应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以理性完全超越感性的作法,以及由正在兴起的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环境破坏与污染。浪漫主义者对待逗黑暗时期地的观点,仍可以在今天的一些庆祝那个时期文化活动与节日中,通过所展示出来的风俗与发生的历史事件中看到。
浪漫主义运动后的19世纪下半叶,考古学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许多不为以前的学者所知的历史文献与文物被挖掘和整理出来。而1939年发现的公元625年左右的萨顿骺(Sutton Hoo)宝窟,以及中世纪研究的著名学者查理哈斯金(Charles H. Haskins)的研究发现,使得逗黑暗时期地看上去不再是一个合适的词汇。

中世纪国家
随着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所灭,相继出现了一批蛮族国家。先后有法兰克、伦巴德、奥多亚克、勃艮第、汪达尔·阿兰、东哥特、西哥特、盎格鲁撒克逊等王国建立。王国之间战争不断,其中盎格鲁撒克逊、法兰克王国存在的时间比较长。
作为日耳曼人一支的法兰克人,在486年打败高卢军队,由克洛维建立起墨洛温王朝的统治。克洛维通过和罗马教廷的联合,占领了罗马帝国在高卢的全部领土。
随着法兰克王国不断的扩张,到了6世纪中叶,征服了勃艮第、图林根、巴伐利亚和萨克森的一些部落,成为当时西欧最强大的国家,并建立了封建采邑制。751年,宫相矮子丕平成为法兰克国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在查理大帝统治期间国力达到最盛,吞并了伦巴德王国,夺取西班牙边区,占领东巴伐利亚,征服阿瓦尔汗国,西欧的大部分土地都成为了法兰克王国的领土。查理大帝死后,法兰克王国发生兄弟战争而分裂,在843年8月签订《凡尔登条约》经国家分为西法兰克、中法兰克和东法兰克,现代的法国、意大利和德意志的疆域就是以这个条约为基础的。
日耳曼人的另外一支盎格鲁人、萨克森人、朱特人在5世纪中叶进入大不列颠群岛,在6世纪末,7世纪初,形成了7个王国,英国历史上称为七国时代。
829年,威塞克斯王国吞并了其他6个王国,从此诞生了英格兰(England)。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以亲属关系要求继承王位,遭到拒绝后,发生了黑斯廷斯战役,以武力夺取了英王之位,称为逗征服者威廉地(即威廉一世),并建立了诺曼王朝,后来法国国王的外孙继承了英国王位,但是这也造成了日后英法两国王室为法国王位的继承权而进行的百年战争的根源。
在亨利一世(1100年~1135年)统治时期,随着王权的加强,社会矛盾激化。1215年约翰(无地王)被迫签署《自由大宪章》。
1264年的内战期间,亨利三世被西门·德·孟福尔俘虏。
1265年孟福尔召集国会,成为英国议会的开端。
从1343年起,国会分成了由贵族组成的上院和代表骑士、市民的下院,确立了议会君主制。与此同时,西法兰克王国演变成了法兰西王国,并加强了王权,罗马教廷被迫迁往法国南部的阿维农,并自上而下召开三级会议(一级为高级教士,二级为贵族,三级为富裕的市民),也形成了议会君主制。
德国的前身东法兰克王国,王权衰落,地方诸侯政权很强大。911年东法兰克的加洛林王朝绝嗣之后,原本应该由法国王室派人继任德国的国王,但是此时德国受到东部的外来侵略,因此地方权贵相互选出一名公爵作为盟主代替国王,这诞生了后来的德国选王制,选王一般自称逗凯撒地,由选帝侯从诸侯中选出,人选不一定是德国诸侯,也可以是外国(无王位只有爵位的)诸侯,比如法国伯爵、意大利伯爵或者卢森堡等低地国家的公爵,在中国常常译作逗皇帝地或者逗国王地,更多是名誉,选王的权利和地方诸侯平等。这个特点被历史学家认为是其热衷于对外扩张的原因。
951年,奥托一世率军占领了伦巴德地区,其后的奥托二世进军罗马。
1155年腓特烈一世攻占米兰,教宗为其加冕,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全盛时领土包括了德意志全境,意大利中、北部,西西里岛,捷克、瑞士、爱沙尼亚、普鲁士。腓特烈一世遭到15个城市联合抵抗(即伦巴第联盟),并被打败。腓特烈一世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时溺水而死,占领区也纷纷独立。

文化
意大利一直不能统一,罗马教皇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建立了教皇国,并且伪造了《君士坦丁赠礼》文件,声称当年君士坦丁大帝把罗马城,拉特兰宫等地交给了教皇。教会统治非常严厉,并且控制了西欧的文化教育。教士不能结婚,主张禁欲,要求人们将一切献给上帝才能死后上天堂,另一方面圣职买卖现象又很严重。宣扬三位一体、原罪说等经院哲学,严格控制科学思想的传播,并设立宗教裁判所惩罚异端,学校教育也都是为了服务于神学。在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公元590年 ~公元604年)时期,古罗马图书馆也被付之一炬。
11~13世纪为中世纪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13世纪末,意大利产生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扩展到欧洲很多国家。这时涌现出了许多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像但丁、薄伽丘、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马基雅维利、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开普勒、哈维、弗兰西斯·培根等等。

经济
中世纪时的经济主要是封建制的庄园式自然经济。出现了一批商业城市:巴黎、里昂、都尔奈、马赛、科隆、特里尔、斯特拉斯堡、汉堡、威尼斯、热那亚等等,形成了一个以地中海为中心的贸易区。
16世纪以后,兴起了工场手工业,最初是佛罗伦萨,随后是佛兰德尔,而圈地运动使英国迅速发展。这种经济模式加速了贸易,从而有了地理大发现,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工场手工业也使进行战争的武器产生了飞跃,火炮和毛瑟枪逐渐代替了骑士的刀剑,也使旧式的城堡丧失了防御能力。而工场手工业催生了资本主义经济。到17中世纪中后期,各种手工行业由个别经营,渐渐演变为成立工会,逗专业地这个概念在这时期萌生。

军事
中世纪城堡
在欧洲的封建社会里,国王、贵族和骑士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构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级制度,但是他们的权力和义务都是有限的,逗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地,这种复杂的等级关系使得欧洲封建国家长期处在割据状态,和东方中国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地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大不一样。
各国统治者仍不断进行战争,相互抢掠吞并,许多国家一直没有出现稳固的统一政权。封建地主凭借土地所有权和政权对农民进行剥削。在欧洲,基督教会已成为封建统治工具,他们和世俗封建主共同维护封建制度。农民和农奴的劳动被封建主以劳役、实物地租、名目繁多的捐税和教会逗什一税地等形式侵吞。农民的反抗持续不断,但是没有像中国那样发生过多次推翻了一个王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
中世纪的战争,是由组织散漫的战斗团,在需要运用策略和调动的战场上互相对峙、冲突,然后再一步一步演进而来。演进中的一个部分,反应在不同的兵种和武器的发展上,以及如何去运用它们。黑暗时代的早期军队,是一群没有组织的徒步士兵。当重骑兵兴起后,最好的军队就是一群没有组织的骑士。
徒步士兵会对沿途的农田造成破坏,在攻城战时则会造成更大的打击。当两军对峙时,重骑兵往往会被布置在军队前列、轻骑兵在两翼,步兵与弓兵在后(中世纪大阵)。在战斗开始后重骑兵会率先对敌军阵型发起冲锋。重骑兵冲锋的威力是巨大的,数次成功的冲锋便可以彻底撕裂敌军阵型。不过,在混战的时候,骑士们会试图与他们的敌人作一对一的交战,而徒步士兵又会夹在敌我双方的骑士之间。这种战法其实非常危险,因为中古时代早期的徒步士兵,大部分都是在封建制度下被征召的农民,并未受过作战训练。弓兵在攻城战上十分适用,但在战场上也一样冒着被消灭的危险。
到了14世纪后期,指挥官加强了骑士的纪律,使他们的军队更能发挥团队的合作。但是在英国的军队里,尽管长弓兵在很多的战场上证明了他们的价值,可是骑士并未给予这些射手太多的重视。纪律也让越来越多的骑士为报酬作战,罕有为忠诚和光荣作战者。在意大利的雇佣兵以长期作战但少有损伤而闻名。在这个时期,各阶级的士兵都是军队的资产,不会被轻易遗弃。这使得过去追求光荣的封建军队,逐步成为只关心他们会收取多少报酬的专业军队。
骑兵会被特别地划分为三支队伍或三个部分,然后一队接一队衔命作战。第一波的攻击会突破或冲散敌军,接着第二或第三波的攻击就能加以制服。敌军一旦逃走,就可以予以杀戮或俘虏。
事实上,骑士如果采取个人行动,对任何指挥官的计划都是很大的伤害。骑士最关心的是忠诚、光荣和骑乘在一流队伍的第一行列位置。为争取个人光荣,在战场上获得全面的胜利反而沦为其次。在战场上开始作战之后,不用多久骑士就会攻击他们所看到的敌人,如此一来便破坏了整体作战计划。
指挥官在必要时把麾下骑士自马上卸下,是控制他们的最佳手段。这是小型军队普遍采用的方式,因为这些骑士很少会期望在作战中表现。卸阵下来的骑士可以适时加强战斗力量,并提振一般徒步军队的士气。这些骑士和其余徒步士兵,会被用在减缓敌骑冲锋的标桩、或其他战地工事的后方作战。
1346年的克里斯战役,是骑士不遵守纪律行为的一个例子。当时法国的军队在数量上超过英国的军队(四万对一万),并且拥有非常多的骑士。英国人把长弓兵分成三个队伍,在标桩的防护下投入战场。在这三个队伍之间的,是两队卸下马的骑士,而第三队卸下马的骑士则被保留作预备军。法国国王亦将麾下骑士组编为三个部分,并且指派热那诺斯的雇佣弓兵去射击英国的骑士,但因弓弩被弄湿而起不了作用。
此外,法国骑士又忽视法王在组织上的努力,在开战不久后,一见敌军就立刻狂怒不已,张口一遍又一遍地喊着:逗杀啊!杀啊!地由于法国国王忍受不了热那诺斯人一再箭上失准,便命令骑士前进,并击倒在他们前面的热那诺斯弩兵。这场战斗持续了一整天,最后由英国的骑士和长弓兵(他们保持了其弓弦的干燥)打败了那些骑着马匹但作战时毫无纪律、乱成一团的法国骑士。
到了中古时代末期,重骑兵在战场上的价值不如以往,几与投射部队和徒步军队无异。在这个时期,人们已经了解何以审慎部署的攻击仍然失效的原因以及训练步兵的重要。作战的规则改变了,标桩、马匹陷阱和壕沟都常常被军队用作防护工具,以抵抗骑兵的攻击。如果骑兵对大批各个等级的长枪兵和弓兵(或枪炮手)作出攻击的话,只会产生一大堆受创的马匹和骑兵。骑士会被迫徒步作战,或等待适当的攻击时机。只有敌军在移动、混乱、或从临时的战地防御工事中走出来的情况下,毁灭性的攻击才能奏效。

宗教
罗马教皇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建立了教皇国,并且伪造了《君士坦丁赠礼》并设立了宗教裁判所来惩罚异端,学校教育也都是为了服务于神学。在教皇格里高利一世(590年~604年)时期,古罗马图书馆也被付之一炬。
宗教对科学的影响
自从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宣布合法化基督教后,基督徒就从被迫害者变为迫害者。他们敌视一切不合乎圣经的东西,包括部分新思想及科学等。历史上就有很多伟大的思想家及科学家被基督徒迫害。到中世纪,更出现罗马教廷的逗宗教裁判所地及加尔文的逗宗教法庭地等合法机构迫害所谓的逗异端地。但在另一方面,教会也相当重视古代知识的传承以及教育,欧洲有许多大学是在教廷资助下建立的。
1、哥白尼:波兰著名天文学家,著有《天体运行论》,遭到教会残酷迫害。1543年5月20日病逝。
2、坚持哥白尼逗日心说地的布鲁诺,先被投入监狱,当他听完宣判后,面不改色地对这伙凶残的刽子手轻蔑地说:逗你们宣读判决时的恐惧心理,比我走向火堆还要大得多。地后于1600年2月17日在罗马鲜花广场被烧死。
3、希柏提亚(375-415) 是史上第一个为人所知的女数学家。吉朋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叙述时说:逗她由车上被拉下来,剥脱衣服到一丝不挂,被拖至教堂,为一群野蛮而无人性的狂徒,用尖利的蚝将她的肉由骨上剥削下来,手脚砍下,抛掷火焰之中。
4、伽利略: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因捍卫科学真理,于1633年被宗教裁判所迫害,1642年不幸病逝,其时已双目失明。
5、科学家帕利西因说化石是动物的遗体而不是逗造物主的游戏地,被逗宗教裁判所地判处死刑。
6、塞尔维特在《基督教信仰的复兴》一书中提出血液循环的见解,被烤两个多小时后死去;
7、比利时生理学家维萨留斯,由于出版了解剖学著作《人体结构》,于1564年被迫去圣地——耶路撒冷作忏悔,归途中遇难。
8、阿莫里:巴黎大学教授,1210年,因宣扬泛神论被死后追审,墓穴被挖,十个弟子全部被处决。
9、西克尔:巴黎大学教授,因在物理研究上有所谓异端言论,被教会活活打死。

宗教演变
基督教诞生于广大的希腊-罗马世界宗教动荡,经济巨变时期。这一时期,社会从对国教的希腊-罗马诸神的传统信仰之中获得的安全感正在消退,伊西斯(Isis)、密特拉(Mithras)、西布莉(Cybele)、无敌太阳(Sol Invictus)以及诺斯替主义(Gnosticism)和基督教等新生教派正在取代传统神祇。这些新生教派不仅互相竞争,也互相融合吸收彼此的教义与宗教仪式。同时,它们的基本信念却又惊人的一致:现世因充斥邪恶而终将消亡;人生而有罪故当远离世俗,在永恒的精神领域内熏陶自我,才能获得无尽的福佑。因此,它们不仅在实践上采取不同程度的禁欲主义,并同时相信存在一个救世主,甘愿以生命为代价为信徒们换取死后的永生。这种思潮不仅限于宗教,也作用于当时哲学领域内的新柏拉图主义和新毕达哥拉斯主义。某些哲学学派甚至扮演了宗教的角色,试图引导追随者们通过与神合一达到救赎的目的。
在那个传统诸神信仰走向末路的时刻,人们渴望与一位世界的统治者——具有人格属性的唯一的神之间建立一种亲密的个人联系。许多人开始相信,来自唯一神的直接启示能够使他们克服世界的恶。于是,形成了大量具有排他性团体,不约而同的谋划着自身独有的救赎计划。基督教即其中之一。
基督教在希腊-罗马世界内缓慢地扩张着。在公元后的第一个世纪内,使徒保罗在希腊世界内取得了成功,才使得基督教在形成后首次扩张到耶路撒冷以外的世纪。直到公元300年后,基督教才真正扩张到罗马帝国的全境。313年,君士坦丁一世颁布米兰敕令,规定基督教在法律上与帝国境内其他宗教享有完全平等的权力。392年,狄奥多修皇帝关闭了所有异教寺庙,禁止异教崇拜,否则将以叛国论处。从兴起到392年,经过差不多4个世纪,基督教的缓慢的、和平的扩张终于获得了胜利。正是这种看似缓慢但很坚实的渗透,使得基督教可以适应周边的异教世纪,而早期的基督教徒们是无法预见到自己的宗教将会扮演怎样的角色。
基督教在其渗透过程以及胜利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所受周边异教学术的影响而做出的诸多重大调整在许多学识渊博的基督徒那里都有所体现。他们的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疾病流行
第一次大流行称为查士丁尼瘟疫,共有两次,发生在540年~590年。并没有明确的数字统计多少人因此死亡,不过一般相信这个疫病导致东地中海约2500万人死亡。这场瘟疫衰弱了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企图恢复罗马帝国光荣的梦想也因此失败。

第二次黑死病在1346年到1350年大规模袭击欧洲,导致欧洲人口急剧下降,死亡率高达100%。黑死病被认为是蒙古人带来的。约1347年,往来克里米亚与墨西拿(西西里岛)间的热内亚贸易船只带来了被感染的黑鼠或跳蚤,不久便漫延到热内亚与威尼斯,1348年疫情又传到法国、西班牙和英国,1348年~1350年再东传至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最后在1351年传到俄罗斯西北部。估计欧洲有约2500万人死亡,而欧、亚、非洲则共约5,500万~7,500万人在这场疫病中死亡。当时无法找到治疗药物,只能使用隔离的方法阻止疫情漫延。此后在十五、十六世纪黑死病多次再次侵袭欧洲;但死亡率及严重程度逐渐下降。
有人认为,这场黑死病严重打击了欧洲传统的社会结构,削弱封建与教会势力,间接促成了后来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中古骑士

名词释义

骑士,或称武士,是欧洲中世纪时,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骑兵,后来演变为一种荣誉称号,用于表示一种社会阶层。在此阶段的纷乱局势中,国王和贵族都需要一些在战争上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兵种,为此他们会悉心培育一些年轻人,使之成为骑士。而骑士的身份,往往不是继承而来的,其本质也与贵族不同,除了和贵族一样能够获得封地之外,骑士也必须在领主的军队中服役,并在战争时自备武器与马匹。在骑士文学中,骑士往往是勇敢、忠诚的象征,每一位骑士都以骑士精神作为守则,是英雄的化身(实际情况不一定是如此),欧洲的骑士制度和日本的武士制度亦有相似。
训练一个男孩成为骑士需时14年。在这段期间,受训的男孩最初要跟随领主夫人担任侍童,学习礼仪;之后要学习逗骑士七艺地(游泳、投枪、击剑、骑术、狩猎、弈棋、诗歌),又要为领主或负责训练他的骑士工作。成为骑士后,他要遵行逗侠义精神地,例如效忠国王或领主、保护教会和妇孺、锄强扶弱以及奋勇作战等。
在中古时代,骑士除了为领主或国王作战外,在每年的某段日子还需参与一些竞技活动。这些竞技活动都有特别的名称:
两个骑士在马背上,以比武用骑枪(lance)将对方击落马的竞技称为逗马上比武地,马上比武用骑枪和盔甲都与实战的款式不同,比武用骑枪多半是用无尖的皇冠状或杯型枪头,且枪身采用空心或刻划出沟槽(容易折断)的白杨木,盔甲在左胸也有特别强化的金属板好抵抗冲击,比武用的马鞍亦没有后桥,使骑士受击后容易摔落,有时候一方落地比赛仍要以其他武器互殴,直到一方死亡、失去意识或是投降,投降或失去意识一方将会变成赢家的俘虏,家属得要支付赎金才可将其赎回。
两组以上的骑士进行上述的竞技活动称为逗比武大会地。
这些竞技活动,最早出现的用意是国王为了将贵族们调动到身边来就近监视,亦可藉此保持骑士的战斗素质。

受封过程
成为骑士是每一个中古男孩的梦想,其受封仪式一开始仅仅是简单地以剑轻拍受施者的右肩并予以授名,但随着时间的过去,此一过程渐渐变的却十分艰苦。以下是一个中古男孩要成为骑士的过程。
1、首先,要出生于中古时代欧洲的贵族家庭。在七岁时,其将被送到另一个骑士家里作侍童(page),以学习各种骑士的礼仪。在十四岁那年,将成为侍从(squire),接受各种训练及学习逗侠义精神地。
2、到了21岁时,他已准备成为一位骑士。在受封为骑士之前,首先要洁净自己,然后穿上白色的衣服及红色袍子:白衣表示自身的洁净,红袍喻意准备随时勇战受伤。
3、穿好衣服后,要禁食一天,拿着剑在盾牌面前向上帝祷告,祷告内容包括求神宽恕己罪,圣洁己身,承诺保护教会及发誓逗除强扶弱地,此时,任何不认同将获得骑士身份的侍从的人,皆可去破坏盾牌,侍从必须以剑捍卫其盾牌。
4、最后,将送到授与者的面前。授与者会放平其剑,按在其右肩上,有时候会有一种无剑尖的慈悲之剑来专门进行此仪式,施以祝福。这样便完成受封仪式,他亦正式成为骑士。
极少时候,侍从也会因为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而在战场上被册封。

教会的影响
文献上:各大小修院都保有相当数量的书籍,在隐修院中以本笃会为最。各托钵休会也有大量藏书,并且不断抄写加以扩大。
教育上:修道院的学校是那个动荡年代最安全的教育组织,并且有虽然水平不很高,但有很负责的教师。他们发展了传统的七艺教育,开创了早期的大学。
思想上:保存并发展了希腊哲学中以亚里士多德为主的学说,逗经院主义地虽然繁琐,但却使得形式逻辑更加精致,为后来思想的发展做了准备。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保存并发展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之火。
艺术上:通过宗教音乐,古代曲调被保存,新的音乐理论和方法得到缓慢但坚实的发展。建筑技法被保留,新的建筑艺术和技术在宗教建筑中体现出来。强调激烈情感和深刻体验的绘画雕塑艺术发展出来。

其他定义
十四世意大利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学者彼特拉克周游欧洲重新发掘和出版经典的拉丁和希腊著作,志在重新恢复源本罗马古典的拉丁语言,艺术和文化,对自公元四一零年罗马沦陷以来的变化与所发生的,即通过古典文化,文学和艺术来看待历史。
对逗黑暗时期地许多现代的负面观念是来自于17﹑18世纪启蒙运动中的康德和伏尔泰的作品中。
中世纪绘画19世纪初, 浪漫主义运动转变了这种对逗黑暗的时期地负面一边倒的趋势。
浪漫主义运动后的19世纪下半叶,考古学取的了很大的进展。
20世纪中叶以后,在英语国家中的专业学者文献里,逗黑暗时期地这个词渐渐地消失。查理哈斯金写道:逗历史的连续性排除了中世纪与文艺复兴这两个紧接着的历史时期之间有巨大差别的可能性,现代研究表明,中世纪不是曾经被认为的那么黑,也不是那么停滞;文艺复兴不是那么亮丽,也不是那么突然。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之前,有一个类似的运动,即便它不是那么广传。所以,原来的逗中世纪黑暗时期地现被改为专指公元410年(或455年)到公元754年(或800年)这段欧洲历史。

《罗马全面战争正式版》和《蛮族入侵》有什么不同?

里面的背景不一样,兵种也不一样

罗马原版讲的是罗马的崛起,故事的主脉是罗马从共和国迈向帝国的辉煌时代,公元前270年左右开始的背景,那时迦太基,希腊,蛮族,埃及,中亚文明等等的古代世界都还存在,罗马帝国还没有建立.

蛮族入侵讲的是公元三百年左右,罗马帝国迈向衰亡的最后年代,已经分裂的东西两个帝国在面对蛮族,萨珊帝国不断打击及内部交困,大游牧群出现在帝国的疆土上.故事的主脉是匈人(Hun)入侵引起的游牧民族大迁移威胁巨大的帝国。

总的来讲,罗马原版的各文明比较分明,派系特色也突出,大家熟悉的罗马方盾标枪短剑,希腊圆盾重盔枪阵。
不过蛮族入侵的难度较高,因为出现了游牧系统,宗教系统,但是兵种各个派系都很接近,都很蛮族化,文明种类也较少,还有一点就是兵种美术很粗造,跟原版不是一个水平。